民間俗語“黃河清,必有大災”,當真僅是迷信嗎?實則有科學依據

“派出崑崙五色流,一支黃濁貫中州。”

黃河,是中國的母親河,是位於我國北方地區的一條大河,並且是世界幾條有名的長河之一,也是我國的第二長河。它全長約為5464公里。自夏商周開始,我們的老祖宗就一直生活在黃河流域,因此黃河是中國五千年文明的發源地,融匯每一時代人們智慧結晶的生活歷練。

民間俗語“黃河清,必有大災”,當真僅是迷信嗎?實則有科學依據

大約在公元前4千年至公元前2千年之間,黃河文明就開始慢慢形成,最具代表性的黃河流域文化有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中原龍山文化、山東龍山文化,馬家窯文化等等。

當然,與此同時,中國大地的其他的地方也是有文化發源地,但都沒有黃河的文明有代表性,有生機,黃河這條母親河養育了我國幾千年的中華民族的子子孫孫。

關於黃河的起源最早有記錄的是在戰國時期的《尚書·禹貢》,書中記載著“導河積石,至於龍門”,

這裡的“積石”就是指離黃河源頭還有相當長的一段距離的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縣附近。唐穆宗長慶元年間即公元1821年,劉元鼎奉命作為使都要入蕃時,才得知黃河的源頭在紫山也就是現在的巴顏喀拉山。

民間俗語“黃河清,必有大災”,當真僅是迷信嗎?實則有科學依據

黃河,每一個乍一聽,或許會認為黃河是因為水黃才稱之為黃河。

那為什麼黃河的水會黃呢,這是因為它的水中攜帶大量的泥沙,才會使它的水變黃。

可是,傳說中,黃河的水有變清過,

那這又是為什麼呢?

黃河水變清後,又預示著什麼呢,歷史上,黃河的水是有變清過,也不止一次。

在《明世宗實錄》裡有記載:

嘉靖帝誕聖直入,宮中紅光燭天,遠近驚異。其年黃河清(河清三百里者三日),慶雲見於翼軫,楚分也,蓋識者已知為受命之符矣。從

這段文字我們可知,在嘉靖帝出生之時,黃河就曾經出現過大清的現象,並且那時天空中呈現出五色祥雲,古人認為這是祥瑞之兆。

民間俗語“黃河清,必有大災”,當真僅是迷信嗎?實則有科學依據

在那一年,黃河就出現過大清,在黃河有三百里左右出清水清並持續三天。

這或許印證古人的一句話:“黃河清,聖人出”。

然而,在明嘉靖三十四年,即公元1556年,

就爆發一場大地震,其震級為級,屬於特大地震,此次地震又被稱為“明嘉靖關中大地震”。

那麼,這次地震與黃河又有什麼關聯呢?

有一句話說

“黃河清,必有大災”

,這場大地震之於那時的人們這簡直毀天滅地的大災難。於1626年5月即明朝天啟六年間,又發生一次大爆炸。

這一次的大爆炸相當於1萬到期萬噸TNT的威力。由於這場大爆炸所引發的各種神秘事件,這次大爆炸被列為世界三大自然災難之謎。

民間俗語“黃河清,必有大災”,當真僅是迷信嗎?實則有科學依據

事屬巧合,還是真有其事,這兩次的大災難正發生在黃河水變清之後。

並且,在民國時期,長達十年,黃河流域一直處於乾旱。好不容易熬過乾旱,去迎來洪不,不愧是大旱之後必有大澇。此次洪水席捲了四個省份。

同時,這些地區,經過黃河水的灌溉,植被有了水的滋潤,茂盛生長,往日的黃土高坡上洋溢著一片綠色。

可這樣的好景象並不長久,

黃土高原的土壤粘合性小,植被不能長期生長,如果再次遭受大暴雨,就可能再次引洪水,這個機率還是很大的。

在科學角度上來看,黃河水變清,是由於黃河水位下降,攜帶的泥沙變少,黃河水也沒那麼混濁,自然比以前要清澈。但這也預示著乾旱的到來,同時也在時刻提醒我們要保護我們的母親河。

民間俗語“黃河清,必有大災”,當真僅是迷信嗎?實則有科學依據

現在,我國對於環境內的保護相當重要,這也是預防大自然對我們的反抗。

任何事物都要求達到一定的平衡,一旦失去其平衡的話,那麼我們的生活就會遭到自然的反抗,

大自然也會用自己的方式調整自己,使之達到一個安全的範圍。所以,黃河是我們的的母親河,我們要用心去關愛她,使之源遠流長,哺育著我們炎黃子孫。

保護好自然環境,就是維護好自己生活的環境,這樣才能讓美麗的地球永遠年輕,讓世世代代幸福安全的生活在地球上。

古人的俗語,僅用幾句,概括出內含的深意。我們要以這些充滿智慧結晶的俗語為參考,對每一件事作出正確的選擇,走出正確方向,來愛護環境,使我們的生活環境充滿生機美麗。

參考資料:

《俗話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