度假到丹寨丨遇見非遺 在丹寨找尋穿越時光而來的藝術

丹寨縣地處都柳江、清水江上游,融合了都柳江系、清水江系苗族文化的特點,至今仍保留著古樸、濃郁、獨特的民族風情,苗族、水族等世居民族在千年變遷和繁衍生息中,創造了自己獨特的文化。全縣範圍內納入非遺名錄的專案多達145項,其中,貴州省級非遺10項、國家級非遺7項,是名副其實的中國“非遺之鄉”。很多村寨富有特色的民族文化是貴州乃至我國民族民間文化中的精品。

中國鳥籠文化之鄉——卡拉村

卡拉村位於丹寨縣城東北部,距縣城3公里,是一個以苗族為主的典型的少數民族村寨。村內地下井泉終年不斷,古井、水池、泉邊古樹林立,藤蔓盤繞,自然環境優美。村內民居古建築群始建於清乾隆年間,房屋均為木質穿鬥式的吊腳樓,一棟棟掩映在樹林間,別有一番詩情畫意。

度假到丹寨丨遇見非遺 在丹寨找尋穿越時光而來的藝術

卡拉村主要以傳統的鳥籠編織為主。一樓的廳堂、院子裡堆放著已編制好的鳥籠,呈現出家家編制鳥籠,戶戶都有鳥籠,人人都是藝人的場景。卡拉村的鳥籠製作精巧,深受人們喜愛,不僅暢銷省內外,還遠銷新加坡、日本以及歐美等地。鳥籠品種繁多,規格各異,形狀多樣。除了普通鳥籠外,還有集編制、雕刻、蠟染、刺繡、書法、繪畫等藝術為一體的鳥籠精品,可堪稱是一件精妙絕倫的稀世藝術珍品。歷經四百多年的演變,雕棘鏤褚,化繁為簡,苗疆匠人守住了竹編絕品。來到卡拉村,你也可以體驗一把編制鳥籠的樂趣。

度假到丹寨丨遇見非遺 在丹寨找尋穿越時光而來的藝術

卡拉村民族文化十分豐富,民族活動主要有耍龍、跳蘆笙、鬥牛、賽馬、鬥鳥、鬥雞等。卡拉村被省、州、縣列為民族文化重點保護的少數民族村寨之一,因以生產鳥籠而久負盛名,以精緻、獨特的鳥籠工藝品著稱於世,被譽為“中國鳥籠文化之鄉”。

在卡拉村的街道小巷緩緩地走過,慢慢地感受這一座歷史悠久的古村,它既民風淳樸,又底蘊深厚,彷彿隨手一抓就能握住一大把厚重的文化積澱。

地址:丹寨縣龍泉鎮卡拉村

中國國紙之鄉——石橋村

石橋村,位於丹寨縣北部,因石橋堡街東側有一座橫跨南皋河的天然石橋而得名,是進出丹寨縣的北大門,距丹寨縣城35。 5公里,距州府凱里34公里。自古以來,石橋苗寨就有用樹皮造紙的歷史,世世代代沿襲著古法造紙技藝。2006年,丹寨石橋的古法造紙技藝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手工造紙是石橋村特有的民族傳統工藝,從唐朝中期開始沿傳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且傳統工藝保持完好,並被稱為我國現存的“活化石”,同時石橋村也被稱為“中國國紙之鄉”。

度假到丹寨丨遇見非遺 在丹寨找尋穿越時光而來的藝術

石橋村,地處清水江上游南皋河南岸。南皋河如玉帶一般彎彎曲曲由大簸箕苗寨流來,在石橋苗寨拐了一個“S”型大彎,水源清幽,清澈透底,是造紙最佳的水資源。屬低山地貌,山青水秀,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氣候宜人。山中楮樹、花草叢生,是天然的造紙原料。

度假到丹寨丨遇見非遺 在丹寨找尋穿越時光而來的藝術

走進石橋村,幾乎家家都有古法造紙的作坊。村裡最“資深”的作坊,不是誰家的老房舊院,而是一處縱深不知其底的天然溶洞和另一處天然的巖壁。大巖腳就是那處天然巖壁,終年有泉水流出,村民利用這得天獨厚的資源在這裡造紙已有一千多年。

度假到丹寨丨遇見非遺 在丹寨找尋穿越時光而來的藝術

石橋老街有很多造紙作坊,大家都管這裡叫紙街,每當天晴,紙街就會擺滿晾紙的紙架。古老的造紙技藝吸引了無數遊客。

地址:丹寨縣南皋鄉石橋村

中國錦雞文化之鄉、蘆笙音樂之鄉——麻鳥村

麻鳥村位於排調鎮東南部的雷公山腹地,距州府凱里125公里,距縣城78公里,距鎮政府35公里。這裡山高谷深,山巒疊嶂,遠遠望去,寨子背靠鬱鬱蔥蔥的山林,寨腳梯田層層疊疊,四周是幽幽深谷。

度假到丹寨丨遇見非遺 在丹寨找尋穿越時光而來的藝術

麻鳥村是“錦雞舞”的發源地,流傳於苗族“嘎鬧”支系中穿麻鳥型超短裙服飾的亞族群,還是出了名的“蘆笙村”。在跳錦雞舞的時候,都要用蘆笙進行伴奏。表演時,男性吹奏蘆笙於前領舞,女性排成一字長蛇隊跟在後面,沿著逆時針方向轉圓圈跳。此時,婦女頭上的銀飾錦雞躍躍欲飛,銀角冠一點一搖,腿邊花帶一飄一閃,百褶裙腳邊的潔白羽毛銀浪翻飛,貌若錦雞亮翅,翩翩漫舞,酷似古籍記載的鷚鵒舞,民間稱之為“錦雞舞”。以蘆笙伴奏的音樂輕快流暢、優美動聽、曲調豐富,共有樂曲100多首。1958年,中央民族音樂研究所的何雲、簡其華、張淑珍編著出版的《苗族蘆笙》一書就收錄了丹寨縣排調鎮麻鳥村蘆笙手吹奏的錦雞舞樂曲,譽麻鳥為“蘆笙音樂之鄉”。

度假到丹寨丨遇見非遺 在丹寨找尋穿越時光而來的藝術

2006年,錦雞舞被列入國家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2007年,錦雞舞又摘取了“多彩貴州”“金黔獎”。麻鳥,也因此被貴州省列為民族文化重點保護的少數民族村寨之一,被譽為“中國錦雞文化之鄉”的稱號。

這裡古樹參天、自然資源豐富,民族風情古樸淳濃,是一個保護完好的自然生態民族旅遊村寨,有紅豆杉、水杉、櫸木等國家級保護樹種;有五彩斑斕、工藝精湛和豔麗多彩的傳統織錦、編帶、刺繡、蠟染等民族服飾;有做工精細、美觀適用的竹飯包等等,吸引著遊客一睹風采。

地址:丹寨縣排調鎮麻鳥村

百鳥衣、古瓢琴文化藝術之鄉――送隴村

憑藉著得天獨厚的民族文化和景色迷人的自然風貌,送隴村於2013年列入第二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擁有苗族民間藝術百鳥衣和古瓢琴兩項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位於黔東南丹寨縣東南部,雅灰鄉西南部,東與苗族“錦雞舞之鄉”麻鳥村相接,西與苗族“跺月亮”之鄉蓋賴村相鄰。

度假到丹寨丨遇見非遺 在丹寨找尋穿越時光而來的藝術

“送隴”系苗語音譯,意為“稻草坳”,因寨頭有一山坳堆放稻草而得名。送隴,是個美麗而幽靜的苗寨,環抱於群山翠竹之中,空氣溫潤,氣候宜人。其歷史年代久遠,文化積澱深厚,節日豐富多彩,是苗族百鳥衣發源地之一,其節日盛裝都為百鳥衣,製作工藝精湛,苗繡代代相傳,並有著苗族百鳥圖騰傳承聖地的美稱。同時,送隴苗寨的古瓢琴舞藝術也別有一番風味,其拉奏出的音律優美,舞步和諧,人們都跳得其樂融融,同時送隴苗寨還被譽為古瓢琴舞的傳承聖地。

度假到丹寨丨遇見非遺 在丹寨找尋穿越時光而來的藝術

村內還有蘆笙舞、棕子節、新米節等獨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村子在古樹參天、青雲翠竹的襯映下,使得山村更加充滿古老藝術和韻味。得天獨厚的民族文化和景色迷人的自然風貌屹立於民族文化魂寶之林,盡情地向外界展示送隴苗寨的美,歡迎四方賓客的到來。

度假到丹寨丨遇見非遺 在丹寨找尋穿越時光而來的藝術

地址:丹寨縣雅灰鄉送隴村

“東方臘染第一村”——排莫村

丹寨縣的苗族蠟染,構圖別緻、韻味古雅、格調明快,表現了苗家人對大自然的熱愛,對幸福生活的憧憬和獨到的審美情趣,尤其以古香色的原始風味而獨具一格。而排莫村的蠟染又獨領風騷,所以有“貴州蠟染數丹寨,丹寨蠟染數排莫”之稱。

度假到丹寨丨遇見非遺 在丹寨找尋穿越時光而來的藝術

古樹森森、梯田層層、流水潺潺,丹寨縣揚武鎮排莫村藏在一條穿越森林的山路盡頭。這是一個苗族和水族聚居的民族村寨,是中國南方古代蠟染藝術儲存較完整的地方,素有“蠟染藝術之鄉”的美稱。在排莫村,蠟染是他們世世代代相傳的手藝,村裡的婦女要求必須教會自己的女兒製作蠟染,久而久之成了傳統。排莫村家家都織布,家家有染缸,家家能製作蠟染。苗族歷史上並沒有文字,有關苗族歷史、圖騰民俗的資訊大量儲存在蠟染圖案中,蠟染替代了文字成為文化歷史的載體。染料大都是當地農民自己栽種和泡製而成的藍靛,可多次浸染使用。製作時將繪好的蠟花布投放進藍靛的染缸中,多次浸染後取出晾乾,煮沸脫蠟,漂洗乾淨。

度假到丹寨丨遇見非遺 在丹寨找尋穿越時光而來的藝術

山角下的吊腳樓上,高高懸掛著蠟染,質樸的藍布上印著形狀各異的花紋:花、鳥、魚、蟲,像是用一種無聲的語言在訴說著古老的故事。這裡風景優美、文化氣息濃厚,值得一覽!

度假到丹寨丨遇見非遺 在丹寨找尋穿越時光而來的藝術

地址:丹寨縣揚武鎮排莫村

探深山苗寨,學非遺文化,繪民族風情。青山綠水間古樸的吊腳樓,文化厚重的特色村寨,古法造紙、蠟畫印染、鳥籠編織、古瓢琴舞、錦雞舞、百鳥衣等非遺文化穿越時光而來,帶領大家感受一場激盪人心的文化藝術之旅。

本文由多彩貴州網綜合整理,圖片來源網路。

【來源:多彩貴州網】

宣告:此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透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絡,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郵箱地址:jpbl@wccm。sina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