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黃和盟》:一曲“中華合和、華夏開國”的瑰麗頌歌

《炎黃和盟》:一曲“中華合和、華夏開國”的瑰麗頌歌

(作者:徐麗橋 國家一級藝術指導、民進中央文化藝術專委會副主任、中國歌劇舞劇院原副院長)

九曲黃河如巨龍蜿蜒於中原錦繡大地,節奏感強的牛角號聲、清脆和諧的梆子敲打聲,把我們帶回到遙遠的中古社會。資深軍旅文學家、著名劇作家、詩人劉恆志的大型原創歌劇舞蹈史詩《炎黃和盟》,以其宏大的主題思想和高超的藝術表現形式,不愧為近年來一部中國歌劇不可多得的佳作,入選“戲劇中國”作品徵集推選歌劇類“最佳劇本”理所當然。

《炎黃和盟》:一曲“中華合和、華夏開國”的瑰麗頌歌

(著名劇作家丶詩人劉恆志)

“神州久經離亂之苦,黎民趨之一統,天下大勢不可不趨。我以我血薦軒轅,同協力神州一統華夏開國立邑。”《炎黃和盟》取材於源遠流長的中國歷史傳說和民間神話,是一曲“中華合和”的頌歌。尤為值得稱道的是,作者不僅敘述了宏大的華夏開國事件,而且將以往傳說中的炎黃聯手合盟,擴充套件為炎帝、黃帝與蚩尤的“和合文化”,既吸取了中華歷史文化研究的新成果,也最能體現本劇“中華合和”的主旨,使“炎黃子孫”具有了更廣泛的含義,成為中華民族各族人民的共同稱謂。

大約在五千多年以前,我國黃河、長江流域一帶住著許多氏族和部落,其中最著名的是黃帝部落、炎帝部落以及蚩尤部落。長期以來,人們依據傳說中的“涿鹿之戰”普遍認為,炎帝部落被蚩尤打敗,逃往河北涿鹿投靠黃帝部落,炎黃兩個部落聯合起來與蚩尤大戰,蚩尤敗後被黃帝部落殺死。上個世紀90年代,歷史學家首次提出了“中華三祖文化”學說,第一次將蚩尤和黃帝、炎帝並排在一起,共同尊奉為中華民族人文初祖,打破了傳統上的勝者王、敗者寇之說,確立了中華民族同祖同源的觀點,明確了始祖文化是愛國主義的精髓和民族團結的基石。《炎黃和盟》正是吸收了這一學術成果,並透過藝術境界展現了“和而不同”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理念,表達了對華夏民族“合和”發展的歌頌與禮讚。這種歌頌與禮讚帶有美好憧憬的感情色彩,但卻表現得非常強烈,追求的是中華民族團結、奮鬥的精神動力。作者是飽含著深情來創作此作品的。

“中華合和、華夏開國”還推崇修德文化。中華民族是一個十分重視道德的民族,並在很長的歷史時期一直奉行以德治國的理念,它的源頭也可在《炎黃和盟》找尋。黃帝、炎帝和蚩尤三位領袖人物都是有德行的人。黃帝十分重視農業生產,是具有“土德”的“天子”;炎帝是一位為了人民的幸福,甘願冒著生命危險,親嘗百草的“聖人”;蚩尤則是一位為人民景仰的“戰神”,他勇敢的戰鬥精神,五千年來一直鼓舞著中華兒女奮鬥不息。他們化干戈為玉帛、實現神州一統、走向天下和合的壯闊歷程,開創了中華民族大融合的先河;他們創造農耕文化、攜手抗擊瘟疫、推動在物質文化方面的創新,“在野蠻與文明之間劃開時代,在現在與未來之間選擇未來”,使人類的文明有了一個劃時代的進步。

《炎黃和盟》:一曲“中華合和、華夏開國”的瑰麗頌歌

《炎黃和盟》的藝術特色,除了有深刻的思想內涵外,還在於富有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藝術構思離奇跌宕、情節離奇、曲折多變。在人物塑造方面注重展示人物的內心世界,發掘人物內心幽微細密的情感,從而賦予人物形象以鮮明的性格特徵和深刻的文化內涵。全劇採用抒情詩的語言風格,傾瀉人物的情感,意境深遠,一些唱詞膾炙人口,表現出很高的藝術水準。

將《炎黃和盟》早日搬上舞臺,把壯美的歷史傳說展現在觀眾面前,使我國歌劇、舞臺劇藝術昂首邁向新水平、到達新境界,進爾在國際藝術舞臺和全球演出市場上佔有一席之地,讓中國故事蕩氣迴腸的震撼世界,深入人心,該劇無疑是十分值得期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