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用即無用,無用即有用丨探析莊子所主張的“無用”是什麼意思?

莊子和弟子曾經一次出遊,見到一株大樹,高入雲霄,粗壯如鍾,枝葉之繁茂彷彿遮天蔽日。周圍皆是伐木者,卻無人將目光放在這株參天大樹上。

莊子不解,遂問道:“為何無人伐此樹?”

伐木者答:“此樹不中用,因沉水而無法作舟,因腐爛而無法作棺,因易毀而無法作器具,因脂液而無法作門窗,因蟲蝕而無法作柱,實乃不材之木。”

因此,莊子對他的弟子們說:“

此樹因不材而得以終其天年,豈不是無用之用,無為而於己有為?

故,此無用之用,傳承千年,後有世人不解:無用即是無用,“無用之用”何以可能?

有用即無用,無用即有用丨探析莊子所主張的“無用”是什麼意思?

一、莊子的“無用”主張

莊子此人,向來與時代格格不入,後世千年,知曉此人之神通,可當時的人,只當此人患有“瘋病”。

他尚自由,遂拒絕了楚威王的官場聘請,從容的去水塘裡玩泥巴;他樂死善生,遂在妻子離世之後鼓盆而歌,惠施認為他得了瘋病。。。

後世自知,他雖然以“寧願爛在泥巴里”為由拒絕官場,卻是

崇尚自由,不想被官場的紛紛擾擾所束縛,以其他方式愛戴百姓、尊敬國家

他雖看似不為妻子的去世而感到悲傷,反而載歌載舞,實則想念妻子,卻認為妻子終於“

從小屋遷向了大屋

”坦然安臥。。。

他善觀察、善思考、善辯證、善哲學,遂看到樹木因無用而未被伐,說出一句“無用之用”。

有用即無用,無用即有用丨探析莊子所主張的“無用”是什麼意思?

1、無用之用——既是否定又是肯定

莊子的生活與常人並無不同,只是“術業有專攻”,遂莊子看待生活中細節也能引發一場哲學上的思考和深究,

“無用之用”也是莊子對日常見聞的一次思考和啟發。

無用之用,即

看似沒有用的用處,才是最大的一種用處。

這一句話,似乎顛覆了世人對於“無用之材”的認知,到底是有用,還是無用?

莊子的弟子也問過他:先生您到底站在哪一邊?

莊子卻說:我站在兩者的中間,

世間其實並沒有絕對的事情,沒有絕對的有用,也沒有絕對的無用。

我不願意認某一種專一的死理,我願意順勢而為,遵從內心和道德。

若我鋒芒太過招來禍端,我願意斂起鋒芒,低調做事;若我低調做事從而使我失去了本真,那我便遵從本心做事,如此一來,

雖免不了遭受禍患,但也不會依仗一方失了自我。

所以無用之用,實則是

對有用的否定,對無用的肯定。

有用即無用,無用即有用丨探析莊子所主張的“無用”是什麼意思?

樹木作舟船、作門窗、作器具、作棺材。。。並非樹木本身的職責,而是來自人對它的需求,這是真正的有用嗎?焉知對於樹木本身,“長命百歲”才是真正的有用呢?

遂莊子有言:“故未終其天年而中道之夭於斧斤,此材之患也”。也就是說,樹木生長中途被人砍伐而用於其他,對於樹木而言,實則是一種患難。

“有用”與“無用”,其實並不是按照人的需求而判定的,遂莊子否定了以人為中心的“有用觀”。

既然有否定,那便也有肯定,世人所認為的“無用”,實則有時是對事物本身的“有用”,甚至於這種“無用”才成就了事物本身,正如這株大樹可以高聳入雲。

總而言之,世人評判有用與無用是從人的內心和需求出發的,是以人為中心的,而莊子的有用無用則是依據物質本身的需求出發的,是以事物本身為中心的,

兩者出發點不同,重心不同,

在世人看來自然難以理解。

有用即無用,無用即有用丨探析莊子所主張的“無用”是什麼意思?

2、“無用之用”到底蘊含了什麼深意?

這個世界上,不被世人所輕易接納的事物,一般分為兩種結果:一則被當作胡說八道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二則深入剖析後得到深奧的真諦。對於莊子“無用之用”的思想來說,顯然成為了後者。

所以“無用之用”四字,實則蘊含多重意義。

其一,世界上的任何事物,

存在即“真理”

,只要存在就有意義,只要存在就有價值,只要存在就是有用的,所以其實,“無用”也是一種有用。

只是人與自然對於有用無用的界定不同,自然所產生的“有用”,或許只是普普通通的存在即可。而人所認為的無用,

第一是源於人的慾望

,即人總將索取當作理所應當,對自然如此,對他人也是如此。

第二是源於人的主觀臆斷

,對人類而言可以產生積極意義的就是“有用”,否則即為無用。

有用即無用,無用即有用丨探析莊子所主張的“無用”是什麼意思?

所以就是前面所說的,“無用”實則是對人世普遍意義上“有用”的否定,對事物本身“無用”的肯定。

其二,就如同一個人總有精力旺盛和精疲力竭的時候,一個積極向上的人不代表永遠不會頹廢墮落。所以同理而言,萬事萬物也總有有用和無用的時候,一個事物不可能永遠有用,也未必會永遠無用。

所以按照世人普遍認同的“有用”觀來說,一個事物的“無用”性,是隨時有可能發生的,有一種樹十分適合做木材之用,那就代表這個樹種內的每一棵樹都適合做木材嗎?倘若土肥不夠而長得歪歪扭扭呢?倘若它生長在永遠攀不上去的高峰上呢?人用不了、用不到,那這棵樹還是有用的嗎?

所以其實,

“有用”自身就包含著“無用”;“無用”是“有用”的一種可能性,它與“有用”是共存的。

有用即無用,無用即有用丨探析莊子所主張的“無用”是什麼意思?

其三,莊子是道家思想的代表人,莊子的思想是道家思想的主流思想,那麼“無用之用”,自然也屬於道家思想的範疇。而道家的思想是什麼?——道法自然。

道法自然,順勢而為。道家以不干涉自然,順從自然的發展為基點,展開了對世界的思考。

所以其實,

“道”實則是“無為”的

。在道家人的心裡,道家思想並沒有對任何事物產生影響,無論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這就意味著,

道家思想,實則是“無用”的。

道家思想探究的是宇宙萬物的本源,他們認為宇宙萬物的本源來源於自然,而自然即是互不干涉、互不影響的,所以自然是“無用”的,世之本源是“無用”的。

源頭是“無用”的,基點是“無用”的,那麼這個思想下的一切事物,都是“無用”的。

有用即無用,無用即有用丨探析莊子所主張的“無用”是什麼意思?

其四,從字面意義上來講,“有用”和“無用”是反義的,是相對的,但其實,“有用”和“無用”也可以統一的,也就是說其實

有用即無用,無用即有用。

兩種不同的生物一般為競爭或者捕食關係,這是由食物鏈和食物網決定的,但也存在一種關係,兩種生物相互依存,相互補給,一方死亡,另一方無法獨活,在生物學上,這種關係叫做:共生。

有用和無用,有時便如同這種關係。

比如,黃山上的迎客松,因其奇特的外形,引來無人遊客參觀黃山,將黃山的旅遊業發展帶動起來,迎客松於黃山而言,產生的是積極意義。

但也因其產生的積極意義,使得迎客松成為一種特殊的存在,它似乎與黃山共生共存起來,

因為它具有積極意義,所以即便它不必成為木材,也是“有用”之物,而這種有用,也是迎客松本身的“有用”,因它免受了成為木材之患。

此時,難道不是“有用”即“無用”嗎?

有用即無用,無用即有用丨探析莊子所主張的“無用”是什麼意思?

二、無用之用何以可能?

1、人本教育觀

正如莊子的“無用之用”所傳達的思想,教育其實也是一種“無用之用”的存在。

中國是一個應試教育很嚴重的國家,有些家長將接受教育作為日後生存的必須條件,有些人為了某一目的迫不得已的接受教育,其實,這都是世界原本的“有用”觀,而非莊子的“有用之用”觀。

接受教育應該是人類作為智人的一種本能

,一種接受、吸納並轉化提升自我的本能,而不是達到某一目的的必需條件,這就是人本教育觀。

人本教育觀對人類本身看似是沒有什麼用的,因為它追求的是人像植物一樣本能的、遵從自然的去生長,所以是“無用”的,然而實際上,

人們在本能的接受教育之後,自我會提升,社會會進步,世界會發展,週而復始,創造一個新時代的世界。

這是一種宏觀的智慧,是一種大格局。

有用即無用,無用即有用丨探析莊子所主張的“無用”是什麼意思?

2、意象存在的意義

“無用而用”的其他體現,在於一些抽象的東西上,比如:美術、音樂等藝術類意象的存在。

聽貝多芬的音樂會使人獲得實質性的東西嗎?欣賞達芬奇的畫作會得到實質性的回報嗎?顯而易見是不會的,但聽音樂、作畫賞畫可以陶冶情操,這就是音樂和美術的“有用”。

再者,一個國家都有其國歌和國旗,它們無法滿足人類的需求,是為“無用”之物,但實則,它們代表的,是一個國家的尊嚴,是國家內國民的自信和歸屬,它們

對於人類社會而言,是精神意義上無可替代的存在,這又是其“有用”性。

所以實則,一些意象的、不具有實際實用意義的存在,都是莊子的“無用之用”

有用即無用,無用即有用丨探析莊子所主張的“無用”是什麼意思?

三、無用之用,是為大用

世人總將索取當作理所應當,對自然的索取、對他人的索取,看似“有用”,實則傷害了自然、傷害了他人。

世上無用之物數不勝數,它們未必會對人類產生實際的積極意義,但它們的存在,讓這個世界多了一些顏色與美好,若因它們“無用”而嗤之,卻又是毫不講道理的行為了。

萬事萬物,沒有絕對的零度和無限,有的是平衡,而如何拿捏這般平衡,又是世人該絞盡腦汁的問題了。

平衡是很微妙的,“無用之用”恰是一種平衡,它就像是這個世界穩定發展的基石一般,重要至極。

無用之用,是為大用。

參考文獻:

1。《 “無用之用”何以可能?莊子所主張的“無用”究竟是什麼意思? 》

2。《“無用之用”何以可能?——《莊子》中“無用”的五重意蘊》

3。百度百科——無用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