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瓷器解碼走進中國原始瓷器(五篇)

古代瓷器解碼走進中國原始瓷器(五篇)

斷代提示:越窯典型器物雞首壺,其造型變化極富時代特徵;西晉時的雞首壺,雞頭短小無頸,流可通,也有不通而只作裝飾的。東晉時雞首壺壺身變大,雞頭由無頸短小變成有頸昂首,雞嘴由尖變圓,雞冠由矮變高;並首次出現壺柄,柄作雞尾形,上端與外口沿相接,下端連於肩部;肩部有橋形方系,便於提攜。南朝時雞首壺身增高,雞頸細長,作昂首長鳴狀;壺柄往往高於口部,柄上端出現龍首銜沿造型;雞冠高,壺口也高,肩部仍有系,以雙係為多。隋代雞首壺較南朝器更為修長挺拔,頸變細,壺口更高;雞頭趨於寫實,做昂首曲脖打鳴狀;柄部仍為南朝時的龍柄造型,龍首銜於盤口,龍身貼接於壺肩;肩部雙系出現新的形式。唐代雞首壺基本同南朝、隋代器。唐代中晚期這一時期的越窯瓷器,原料加工精細,瓷土經過很好地粉碎和淘洗,坯胎在成型前經過揉練;製作也很精細,器型和紋飾也很講究,生產出許多精品。胎質:瓷胎細膩緻密,不見分層現象,氣孔也少;胎呈灰、淡灰、淡紫等色。釉色:釉色呈黃色或青中泛黃,滋潤而不透明,隱露精光,如冰似玉,開細碎紋,胎釉結合較好,剝釉現象少見。器型:常見器有碗、盤、盞、託盞、缽、碟、匙、罐、執壺、唾壺、水盂、燈、印盒、粉盒、墓誌、瓷塑等。中唐新出器型有撇口碗、盤和翻口碗、盤。晚唐的碗盤的形式多變,有荷葉形碗、、海棠式碗、葵瓣口碗、葵瓣口盤、委角方盤等等。底足:碗有撇口璧形底、翻口矮圈足、斂口平底幾種形式;盤碟有敞口璧形底、撇口平底、翻口平底、直口矮圈足等。斷代提示初唐生產的雞首壺到中唐時則逐漸演變成為執壺。中唐以後,多產執壺,雞首壺少見。中唐執壺,喇叭口,短嘴,嘴外削成六角形;腹部碩大,把手扁寬,壺的重心在下部。晚唐執壺,頸部加高,嘴延長,孔加大,橢圓形腹上有四條內凹的直線,美觀而實用。

古代瓷器解碼走進中國原始瓷器(五篇)

五代時期:越窯瓷器在五代時被稱為“秘色瓷”。相傳為五代吳越國王錢氏朝廷專用供奉之器,庶民不得使用,故稱“秘色瓷”。關於“秘色瓷”的質地和色澤,很長一段時期都未搞清楚。晚唐人陸龜蒙《秘色越器》詩中稱讚說:“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清人說秘色瓷是“其色似越器,而清亮過之”。都是籠統而言,無法確認。只是在1987年陝西扶風縣法門寺塔發掘唐代地宮,出土了16件越窯瓷器,透過同出的法門寺皇室供奉器物的記賬,才知道這批越窯瓷器就是大名鼎鼎的秘色瓷。從出土實物來看,16件秘色瓷除兩件為青黃色釉外,其餘釉面青碧,晶瑩潤澤,有如寧靜的湖面一般清澈碧綠。胎質:秘色瓷的原料處理精細,瓷土經過細緻的粉碎和淘洗,瓷胎質地細膩緻密,胎色多呈灰色或淺灰色,胎壁較薄。釉面:表面光滑。早期的釉色以偏黃色調為主,滋潤光澤,呈半透明狀;後期的釉色以青釉為主,黃釉少見,胎釉結合緊密。 器型:主要有碗(撇口璧形底、翻口矮圈足、斂口平底、荷葉形、海棠形葵瓣口、折稜口、直口等)、盤碟(敞口璧形底、撇口平底、翻口平底直口矮圈足、委角方形、葵瓣口形等)、杯、缽、甌、盞、盞託、水盂、洗、釜、罌(由初唐盤口壺、瓶發展而來)、罐、缸、唾壺、執壺以及印盒、粉盒、燈、枕、墓誌等。造型規整,成型精緻,給人以輕巧之感。器物口沿細薄,轉折處分界明顯。紋飾:以劃花為之,題材比唐代更豐富,有花鳥、蓮花、雲龍、飛鳳、雲鶴等。 斷代提示:五代越窯的執壺與中晚唐執壺相比,有如下變化:流變長增高,快與壺口平;壺底由唐代的平底改為圈足;壺身加高,容量增大。整個器身一改唐代造型的渾圓、飽滿,顯得輕盈、修長。五代越窯瓷器的經典之作——金扣邊碗,通體施橄欖青色釉,晶瑩滋潤如碧玉,是國內外少見的珍品。 甌窯:唐代甌窯,仍在浙江南部的溫州、永嘉、瑞安等地,是浙江境內僅次於越窯的制瓷業集中地。唐代甌窯瓷器具有如下鑑定特點:胎質:胎呈灰白或淡灰白。釉色:多為透明玻璃質釉,釉色呈淡青,透明度高,釉汁肥厚。唐早中期甌瓷釉色呈黃或淡黃色,釉易剝落;晚唐甌瓷為青色或黃青色,滋潤如玉,胎釉結合緊密,極少剝落。另有施用不甚透明的鐵質釉,經還原焰燒成的瓷器,這種甌瓷青色中泛出淡灰綠色,稱為“縹瓷”,即季南全詩中所云的“聽得松風並澗水,急呼縹色綠瓷杯”。 器型:與越窯產品大體相同,主要有碗、缽、洗、盤、壺、罐之類。在器物製作上注重藝術造型,充分顯露出渾厚質樸之美。晚唐時期的盤、碗、壺、盞託等器,造型突破以往穩重而略顯呆板的格局,多仿花果造型,秀麗活潑。如瓜形執壺,形體修長,廓線柔和流暢,式樣優雅。魚紋執壺,魚形裝飾肥美,引人注目。紋飾:主要為刻劃紋飾,有牡丹、纏枝花卉、魚紋等。 斷代提示:甌瓷與越窯瓷很接近,屬於越窯系。二者之間的差別主要在以下幾個方面;1。 甌窯瓷中的“縹瓷”是獨有的。2。甌窯瓷的胎色為灰白或淡灰白色;越窯瓷的胎色只有唐早期是灰白而松,大多為灰色、淡灰或淡紫色。3。唐代撇口璧形底碗,越窯產品腹壁較坦;甌窯產品腹壁作45度傾斜,較越窯碗為高。 婺州窯 : 唐代婺州窯仍在浙江金華、蘭溪、義烏等地。唐人陸羽《茶經》中論茶碗時將之列為第三,次於鼎州窯而勝於洪州窯、壽州窯。其實,婺州窯瓷器瓷器多為民間用瓷,質量一般。其造型與越窯、甌窯相似,但器類比越窯少。風格實用大方,比較單一而缺少變化。製作不如越窯、甌窯精緻。胎質:胎色較深,呈深灰或紫色;胎較粗。釉面:釉色帶灰或泛紫,釉中呈現星星點點的奶白色,這種奶白色也出現在釉層開裂處,這是婺州窯自六朝以來常見的現象。胎釉結合不好。器型:常見器型有碗、盤、碟、盞託、瓶、罐、盆等。中唐以後,多生產蟠龍罌和多角瓶等器物。蟠龍罌上的蟠龍,用寬扁形泥條堆貼而成,多用指甲壓成鱗紋;多角瓶直口圓肩,腹部自下而上逐段弧收成級,每級按等距離裝圓錐形四角,上下成垂直。多角瓶是由魏晉時期的穀倉演變而來的一種盛糧食的冥器。

古代瓷器解碼走進中國原始瓷器(五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