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書的繼承與傳承

草書的繼承與傳承

藝術,是人類文明最本質的體現。它是時代精神的載體,推動著歷史的程序。它陶冶和凝鑄著人們的生活,淨化和提升著人生的境界中國的書法藝術也不例外,它並不僅僅演繹成漢字加書寫技法這樣簡單的公式,幾千年來,它根植於民族文化的土壤,是一種人文精神的體現中國書法是高度個性化的藝術,就其書體而言,主要分為篆、隸、楷、行、草等五體,由於歷史久遠,每種書體都具有難以計數的風格和流派。

草書的繼承與傳承

草書是漢字的主要書體之一。從廣義上說,草書是漢字各個時期正體的草寫。從狹義上說,草書只包括章草和今草,這也就是書法藝術中常說的草書。漢代草書多見於牘,其外觀大致還漢隸的體勢收筆常常帶有雁尾狀的波腳,且上下字之間絕不相連,這樣的字型正是章草。章草既已開始了書寫草化,沿著“刪難省煩、損復為單,務取易為易知”的趨勢發展下去,省去了章草的波磔,更加刪減而連綿今草也就呼之欲出了。據載,今草的創始人是東漢的張芝。因為他既善章草,又開今草之先,所以被時人稱為“草聖東晉以前,今草與章草很難加以明確的區分。對今草的成熟貢獻最大的當是“書聖王羲之,他在汲取前人成就的基礎上,推陳出新,使今草與章草的界限變得非常清晰。王羲之以後的書家以草書名世者代不乏人大體上都以王羲之為圭桌,但是,有創造性的草書大家畢竟不會侷限於王體的藩籬。在唐代,顏真卿作為楷書大家,於行草書也獨樹一幟,在盛唐時代曾為顏真卿之師的張旭,開創了狂草的新風格,懷素繼承張旭遺風,所謂“以狂繼顛”,反映了盛唐開放進取的時代精神,與同時代富於浪漫主義精神的詩歌、音樂、舞蹈、繪畫等有著內在的統一性。就草書本體而言,則是從漢魏以來大約500餘年的一個突破性的進展,標誌著草書達到了第二個高峰。宋代草書總體水平稍遜行書,但也是名家輩出,其風格流露出宋人意趣,書家不為法度所囿,開拓了宋代書法的新領域。元代享國不足百年,但書壇尚屬繁榮。從草書方面看,元人遠求晉唐遺韻,對宋代尚意傾向是一個轉折。明清之季,書家眾多明代宋克融合章、今、狂草,精熟而略欠雍容之態,祝允明畢生治草內涵不足,張瑞圖以偏鋒殺入,雖然刻急,卻創造了獨特風格。再是以畫家著稱的徐渭、鄭燮、黃慎等,融進繪畫的章法佈局與骨法用筆另有一番天地。明末清初的書法家中,成就最高的當推王鐸。他的草

書可以“精”、“熟”二字概括,他長年深入臨習閣帖,謹嚴中跌宕多姿,狂放中恪守法度。清人尚碑,相對來說草書有所削弱。從康有為到于右任,將草書與碑學結合,努力開創新的格局是值得肯定的,這種探索今後還會繼續下去。

草書的繼承與傳承

中國書法史,是富有智慧的中國人創造漢字並使用漢字的歷史是中國人在書寫實踐中不斷改造和變革字型形態,不斷使用新的書寫工具和材料,不斷授受、傳承和改進、提高書寫技藝,不斷書寫出新的漢字篇章的歷史是在書寫過程中追求文字的實用功能與審美功能完美結合的歷史。書法,作為文字的功能,它使中華民族從草味洪荒中走了出來作為藝術的功能,它又使人們在筆墨的交融中得到精神上的昇華。書法藝術的這兩種功能,足以證實它是人類文明的載體,是民族精神的張揚。

中國書法的發展大要作一平面敘述,對歷代流傳下來的有代表性的書跡進行簡明扼要的賞析,並將那些經歷了歷史的風風雨雨而未被湮沒的漢字名跡原貌展示出來,以使讀者能在輕鬆愉快的閱讀與賞心悅目的觀覽中對中國書法藝術發展的脈絡有一大概的瞭解。

草書的繼承與傳承

草書的繼承與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