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佗為什麼對自己的際遇很是不滿?他又將怎樣出類拔萃脫穎而出?

本文系作者琪哥說音樂獨家原創,未經允許禁止轉載

跟隨秦始皇多次出遊,趙佗領略了大好河山的壯美,對民生凋敝和百姓疾苦感同身受,對動盪不堪的秦帝國也有了更加深刻的體認。趙佗對自己的際遇很是不滿,護駕御劍侍衛的光環早被他遺忘和鄙棄。他時常悵恨良久,感喟不已。金鱗豈是池中物?想我趙佗乃堂堂燕趙豪俊,年少從軍,已經十幾載,怎麼能甘心成年累月給人做奴才,像牲口一樣聽人使喚呢?他暗暗發誓:一定要幹出名堂來!他的雄心壯志被激發了出來。可是如何才能出類拔萃、脫穎而出呢?

趙佗為什麼對自己的際遇很是不滿?他又將怎樣出類拔萃脫穎而出?

趙佗石像

秦國自秦孝公商鞅變法以來,在全國推行軍功爵制,這是一種旨在激發人的能動性和創造性的、有別於之前“世卿世祿”制的新型體制。戰國以前,列國普遍施行“世卿世祿”制。國家選拔人才主要是在奴隸主貴族中選拔,標準是與統治者關係親疏遠近和出身尊卑貴賤。奴隸主貴族和平民、奴隸的社會身份和地位都是世襲的。出身高貴者即使德行低劣、才幹平庸也有不少機會成為重臣。普通士卒建立的功勳都置於所屬貴族名下,而建立功勳者本人不會因所建功勳而改變社會身份和社會地位。

趙佗為什麼對自己的際遇很是不滿?他又將怎樣出類拔萃脫穎而出?

秦孝公劇照

這種“世卿世祿”制度實際上是奴隸主集團對平民、奴隸的專政,堵塞平民、奴隸進身的渠道,阻礙社會階層正常流動,因而在春秋晚期顯得異常陳腐不堪。列國為強大自身紛紛實施變法。其中,魏國變法最早,秦國變法最徹底。李悝在魏國主持變法,提出“食有勞而祿有功”的治國理念,以功勞而非以身份作為封賞標準。吳起主導楚國變法,積極限制貴族的世襲特權,“使封君之子孫三世而收爵祿,絕滅百吏之祿秩”,然後以收回的爵祿來恩賞有功之人。商鞅在秦國的變法阻力很大,但他堅決推行,收效也最大。

趙佗為什麼對自己的際遇很是不滿?他又將怎樣出類拔萃脫穎而出?

李悝石像

新法規定,軍功是接受爵祿賞賜的最重要依據。在量功錄入時堅持以功績為主要標準,“見功而行賞,因能而授官”成為用人的重要原則。凡立有軍功者不問身份貴賤,都可以享受相應爵祿;宗室貴族沒有軍功者不得封邑授爵,取消其世襲特權。商鞅雖死秦法未敗。秦國在戰國後期一枝獨秀最終吞滅山東六國商君功不可沒。軍功爵制與“世卿世祿”制有本質的不同,“親親尊尊”的原則為“不別親疏,不殊貴賤”的原則所取代。軍功爵制在法理上不考慮血緣宗法關係,因而賞賜的範圍不再侷限於少數奴隸主貴族,所有建立功勳的將吏、士卒乃至奴隸,只要立有軍功都在賞功酬勞之列。

趙佗為什麼對自己的際遇很是不滿?他又將怎樣出類拔萃脫穎而出?

秦王朝圖

在軍功爵制下,人的主體性、能動性、創造性被激發出來。恰由此因,戰國時期活躍於政壇軍界的名將賢相大多並不是出身於貴族世家,而以微賤者居多。孫臏是刑徒,吳起是處士,白起、王皆為平民,趙奢是田部吏,藺相如是宦者舍人,李斯是郡小吏,蘇秦、張儀、陳軫、范雎、蔡澤等皆寒微之士。乃至漢初“布衣將相”局面的出現也不能全歸之於偶然。這是一個時勢造英雄、英雄造時勢的偉大時代。哪個英雄不是凡人?當風雲際會將凡人推上風口浪尖的那一刻,凡人就不得不扮演英雄的角色,這就是歷史使命,他別無選擇。

趙佗為什麼對自己的際遇很是不滿?他又將怎樣出類拔萃脫穎而出?

李斯劇照

恰如司馬遷筆下的陳勝驚呼: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然而,時勢造英雄是有一定條件的,並非隨便哪個人都能出將入相,機遇總是降落在有準備的人身上。趙佗思忖著,愈發對現狀不滿。護駕御劍侍衛,這個頭銜在別人看來那麼光鮮亮麗,在他心中卻一文不值。護駕出遊,時常目睹始皇帝的尊榮,多麼令人豔羨,可在他心中卻羞於啟齒甚至感到羞恥。昔日晏子出巡,一位儀表堂堂的隨從趾高氣揚、不可一世,卻遭來妻子的鄙夷:

“晏子身長不過五尺,出使列國,威震朝堂,尚且謙恭有禮,你堂堂七尺男兒,給人看家護院,做個小跟班,卻這般傲慢,不覺得羞恥嗎?”

趙佗為什麼對自己的際遇很是不滿?他又將怎樣出類拔萃脫穎而出?

晏子畫像

趙佗想到這些,不覺一陣寒慄,彷彿父親在怒視著自己:怎肯甘心於一個小跟班,卻還這般安之若素?是的,他不該如此。燕雀安知鴻鵠之志?他不甘心做名貴的金絲雀,他不能蝸居於此,這樣只能離他的理想越來越遠,他要做雄鷹,雄鷹當翱翔於天地間,倏忽而下,扶搖直上,縱橫馳騁,這才是他的志向。於是,趙佗主動請纓,要上前線建功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