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之學(2)怎樣理解國學內容,學習國學的次序

導讀:

怎樣理解國學內容、學習國學的次序、“書包誤”、例外的學習方法

怎樣理解國學內容

理解國學分為以下幾個步驟:

首先,是字面意思,無需過多附加的含義;

然後,是結合前後理解,前後句,前後段落,通篇、整本書,先單一理解,再綜合理解,再分解理解;

其次,是結合當時的社會背景,進行註解,包括作者當時的情況、當時的社會、作者的意圖、可參考的其他相關資料;

再然後,是保留今天的註解,比較不同的著作,比較後,分層次(知識沒有優劣,只有深淺層次不同,基於上一點),綜合本人的理解、其他人的理解,去雜取意;

最後,是古學今用,用現在的社會條件,演化可用之處,嘗試昇華,實踐測試,靈活奉行。

“不求甚解”是誤傳,有兩種表現:

一種是簡單拿來用,不附加其他的註解,實用性;

一種是去雜取義,過濾多餘的附註,採用適合某個時期的註解,其本人保留了學問和知識的完整性。

學習國學的次序

幼時兒歌級。

包括說唱戲禮,像“一去二三里,煙村四五家。亭臺六七座,八九十枝花”。又如四庫中“集”包含了律、絕、令等簡單明快的這樣語句,你還可以輔以一些小故事、遊戲、活動,如梁祝、登高、猜謎、做燈籠、畫圖。

無形中鍛鍊了說話、表現和好奇心,好玩又押韻,修飾工整,音美、景美就賦予想象力和便於記憶。同時傳遞和表達情感,練習腔調,敢於表演表現,因為好玩和歡快,故學習效率非常高,也不累。

所以“人”的功能正式從這裡開始賦予的,教育家提出用國學培養“完美人格”的依據也在這裡,國外富家子弟學習也是有一定依據的。

小學百家姓、三字經級。

開始以“篇幅”為單位接觸國學。瞭解有其他姓氏,擴大知識容納空間,三字經小故事多,簡單到可以明理見義,有說服力,也豐富了見識。並且篇幅典故之間,有簡明的邏輯性和連貫性,這樣生動形象的教材去哪裡找?也只有我們中華民族有這樣的歷史沉澱和優勢。

內容可以表演,又可以互動,同時培養的意志力和學習力。也可以輔以國畫、樂玩、唱腔,不自覺的就強化了動手、操作、美聲的能力,當然首先是孩子要逐漸實現自理,小幫幫家庭之類的。

初中弟子規級。

弟子規本身,在今天不少人詬病(壓抑和疏導),但有人用它來管理企業,其實是升級版。因為在古代,弟子規也是用來教導十來歲即將離家自謀生活的孩子的。

弟子規的內容,已呈現逐漸抽象、概念化,又有訓導、規範的形式,是開闊思維、新思維定義的需要,更是處於性格塑造期的急需,梳理了人倫家國的關係,個人養成的關係,培養並開始了個人個體的意識,自主、自立、家庭、人際的觀念逐漸樹立。

是故不明就裡的人,有些家長抗拒弟子規,孩子也抗拒弟子規,這是可以理解的,因為我們這幾代家長還很需要學習。當然有些內容應當切換背景,重新註解。

當然,如果有一兩件國學愛好,對小孩成型過度,能有很大幫助,跟一般孩子稍顯氣質。

高中基礎、文藝級。

詩、書、禮、樂、論語、道德經,都可以讀一讀,固中有文有理、有碎片又自成體系,能夠自掘樂趣,又能廣泛聯絡起來,淺讀也可以,深讀也可以。

“整本書”地接觸國學,理解能力、系統性思維也逐步成型。沉澱積累後會有明顯的體現,行為舉止、談吐條理,處理事務更具有深度和系統性,開始有了“方法論”的立體意志。從這也能看到,教育家們說的國學培養“完美人格”的切實性,是毋庸置疑的。

這時,如果沒考上大學,他的思維能力也是不弱的,說話辦事也能體現一定的水平和學問。如果有一兩件堅持的愛好的話,可以看到一定的水平,為下一步深造奠定了基礎。

大學系統級。

完善已有系統性認知,深造細究,更有方向,社會組織、天文地理、文字修辭、辯證哲學、傷寒藥理、書畫技藝等等。可以針對性的學習,也可廣泛學習,比如讀史,有人為了探究歷史真相,有人為了草藥的運用,有人為了考證禪理。

共同的是:求什麼,就是什麼,得到什麼成就,並反映出不同的氣質(相)。

國學之學(2)怎樣理解國學內容,學習國學的次序

中華文化

“書包誤”

草包、飯包,還有書包,都是“誤人生”,又稱“書包誤人生”。意思就是,被塞滿了書的人,由“書包”造就的假“小老頭”,情況有2種:

年紀不到,狂讀猛背,數量龐大,但神經、感情是麻木的,這是“起跑線上”錯誤認知一,塞數量;

年紀和閱歷不到,強行“理解”和消化,不符合大腦和情感過程發育規律,甚至是破壞規律,這是“起跑線上”錯誤認知二,塞質量。

其實,人的成長有一定的過程,自理、自立、幫助家務、接觸社會一個都不能少。學國學也一樣(同上,學習國學的次序),從小好玩,多練,小故事就有興趣,生動形象有就有想象力,初中開始要規範,高中有系統性思維,大學深造,急不得。

書包容量和狀態是慢慢變化的,放不下、沒有彈性的時候,使勁塞,就會塞壞。所以,不能這麼做,給孩子預留活潑的空間,是非常重要的。除了家長要注意,大人自己學習也要注意,讀書養氣育志,是慢慢培養的,不然“來得快,去得也快”,之後就自暴自棄了,因為容器壞了。

例外的學習方法

國學強調治學,講究循序漸進、實事求是。一直是先由文字、音韻、訓詁等入手,而後才學“史學”,再由“史學”而入“經學”,這是一般擺在面前繁多材料通常選項。

但是,傳統文化也有道、器、藝的分別,簡明地說,就是傳道、傳法,還是傳技的區別。

“傳道”無形定,胡吃亂喝全學一通,然後說一個概念,你自己去領會,沒有一定資質的人,難有成就,學成有大成就。

“傳法”有系統,比較辛苦,勤學苦練,成功機率高一點。

“傳技”一招半式,幾招幾式,技藝如何,成就如何,全憑個人發揮。

不論傳道、傳法,還是傳技,除了師從關係,成就如何都在於個人。那麼道、器、藝擇一學之,你可全學而得一招,幾招得一招,或是就憑一招。

琴棋書畫、舞獅皮影、說學逗唱、觀堪雕織、茶武園商、針草推拿等,可為一生。一部論語可用一生,一部道德經也可以為一生,省去了繁雜,反覆讀解,奉行不止,論證完善。也可一字解萬法,躬行實踐。

這是我們學習國學,例外的方法,分門別類,擇一而學。

感謝讀者!

背景時間:2018-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