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名家張熙平,難解的地坑院情結

歷史

不容置疑的

程序中/

總有一些事物的

興起與消逝/

由久遠年代執筆的/描出

歷經滄桑

的本來面目/引領人們去

記錄/去追溯/去探究

一二

攝影名家張熙平

歷時十多年

5000多張片子

橫跨一萬多公里的行程

他難解的地坑院情結

是這組影像作品

發乎於情的

又一次鄭重陳述

攝影名家張熙平,難解的地坑院情結

地窯耐存食品吃的都是自已親手磨的面,2016年,淳化蔣家山村

攝影名家張熙平,難解的地坑院情結

八十多歲的五保戶高老漢到窯面上挑水,2007年,淳化縣車塢村

地坑院,又稱地下四合院,是西北黃土地現存、僅存和即將消失的民居,在中國建築史上佔有很重要的地位。

地坑院基本是挖出來的,挖的時候先要挑一個土質好的地方,先挖開一個豎的長方形口面,凹進去一兩米以後,再挖一個弧形頂的小洞口做出口,然後在裡面向大挖到差不多成型後,用寬钁頭刮光立面,抹上泥用石灰漿刷白,等窯洞自然風乾後開窗戶,安上門窗。

攝影名家張熙平,難解的地坑院情結

雖然蓋了新房葛玉學每天還要到老窯轉一轉,2017年,永壽縣古屯村

攝影名家張熙平,難解的地坑院情結

養雞是老人獲得零花錢的唯一方式,2008年,旬邑縣橋上村

對於攝影,張熙平多年來堅持對本土文化作長期跟蹤和不間斷記錄的背後,是一個熱愛攝影人的初衷也是全部,他一直忠於這片土地,忠於這片土地的人們。在多年融入式的拍攝中,對這片土地,他投入的,更多是理解後的真實記錄。

攝影名家張熙平,難解的地坑院情結

地窯門頭帖上春聯意味著日子紅火,2000年,淳化縣車塢鎮

攝影名家張熙平,難解的地坑院情結

自家的地在窯面上飯做好了喊一聲,2010年,淳化潤鎮

在陝西省鳳翔一個叫孟這溝的地方,有三句話可以概括地坑院當年的盛景:“孟家溝、三里吊,一里一個灶”。

在咸陽以北自東向西百公里區域內,興盛時間曾分佈著五萬多院地窯,這五萬多地窯裡,住著二十多萬民眾的史實。從“富不富看窯洞”、“修下窯洞,攢下家當”到今天的逐漸荒蕪倒最終消失,時代背身而向的後面,是一聲嘆息。

攝影名家張熙平,難解的地坑院情結

地窯裡有人結婚全村人都來看熱鬧, 2005年,淳化縣常村

攝影名家張熙平,難解的地坑院情結

不停向外張望等待兒女的老人牛翠翠,2012年,淳化縣曹家嘴村

這片土地收穫的一針一線一粥一飯,都來自不易,地平線以下的地窖,人們平淡生活裡的快樂,多半來自於親人。這個叫牛翠翠的老人,六十年代從陝南嫁到這就一直住在窯洞裡沒挪過窩,兒女們今天要來,老人不停向外張望的笑容,是生活裡最為溫暖的部分。

在西北,一望無際的黃土地上,地平線以下秦人拉長聲的秦人腔調,在一年刮的沒完沒了西北風的催促中,一切都是它自己的意義。

攝影名家張熙平,難解的地坑院情結

王俊和薛秀蘭老人結婚後一直住在地窯裡,2012年,淳化縣張寨村

攝影名家張熙平,難解的地坑院情結

住在乾陵旁吳大娘的手工活遠近聞名, 2011年,乾縣枊池村

攝影名家張熙平,難解的地坑院情結

太陽照到地窯裡一天只有三四個小時,2010年,淳化縣橋上村

在這片以黃土地著名的區域內,幾乎所有的談話最終都會以一句:“好著呢“結束。這不能算習慣,但是不是這片土地上的老少爺們,表達生活態度的方式?

讓我們忠於理想,讓我們面對現實—— 切·格瓦拉。一個忠實於內心的人,他的心裡藏著千山萬水。在張熙平地坑院的影像資料裡,一個攝影人跋山涉水過程中所得到的,遠遠大於付出。

攝影名家張熙平,一直用他的影像告訴我們,這是結論。

攝影名家張熙平,難解的地坑院情結

張熙平

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

咸陽市攝影家協會主席

從事攝影創作30餘年,以紀實攝影和新聞攝影為主,長期關注拍攝民生和人文民俗題材,攝影作品百餘幅多次在國際、國內獲獎,是一個富有影響力的著名攝影師。

近年業績

榮獲十三屆全國攝影群星獎

第二屆陝西省攝影創作獎

咸陽市有突出貢獻的專家獎

圖片:張熙平攝影作品

文字:李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