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詩中的杏花村確有無疑,寫的究竟是哪個杏花村呢?

杜牧在一千多年前的一首請引出了後人對既有美酒又有杏花的美景的一雷遐想,而它真正的地點讓後人無法確認。清明、有雨、杏花、美酒,這幾個特點為後人限定了確認它的標準,而當年的杏花村究竟指的是哪裡,到現在仍無定論。

“杜牧”詩中的杏花村確有無疑,寫的究竟是哪個杏花村呢?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杜牧”詩中的杏花村確有無疑,寫的究竟是哪個杏花村呢?

這首詩是晚唐詩人杜牧所做,是一首情景交融,意境優美,千百年來傳誦不衰的詩。每當杏花初綻或盛開的時節,文人墨客總會油然想起這千古名句。然而正是這千古名句,引起了數百年來的一場公案一—詩中的杏花村究竟在何處?詩以景明,景以詩傳,按理說應該考察一下當年的杏花村到底在哪裡。誰知一經考察,才知號稱與杜牧詩中有聯絡的杏花村,全國各地共有20多個!比較集中的說法有以下幾個:

“杜牧”詩中的杏花村確有無疑,寫的究竟是哪個杏花村呢?

一說在山西汾陽縣。縣城北15公里處有一個杏花村,村裡有一口古井,俗稱神井,據碑文記載,井水“味如酸,甘馨清冽”。相傳自南北朝以來汾陽變以產美酒著名,所產汾酒素有“甘泉佳釀”的美譽。在眾多的杏花村裡,唯此處有這樣遠近皆知的名酒。歷代文人墨客的題詩碑刻甚多,而杜牧的這首《清明》詩,赫然列於碑群之首。

“杜牧”詩中的杏花村確有無疑,寫的究竟是哪個杏花村呢?

然而仔細考證之後,卻無法斷定杜詩所寫的杏花村在山西汾陽,因為杜牧寫這首詩的時候正是他落魄江南之際,已是他的晚期,而此期間他並未到過汾陽。杜牧20餘歲時曾到過汾陽,那時他壯志凌雲,詩情豪邁,似不會寫下如此悽苦悲哀的詩句來。再者,汾陽的清明時節從不落雨,有時候還要下雪,杜牧筆下的清明時節的那幅江南雨景,似乎與汾陽的清明不相干。

“杜牧”詩中的杏花村確有無疑,寫的究竟是哪個杏花村呢?

可是仍有疑問。有人推斷杜牧做詩的時間,如果是在赴貴池的路上,即會昌四年九月,而這時離清明節尚遠;如果是在貴池做官時所作,即已到了第二年的清明,在這裡為官半年有餘,而又嗜酒如命的杜牧,想來不會還不知道產好酒的杏花村,況且,既是為官,吃酒等些許小事自有當差的服侍,恐怕不會親自去討買的。如此看來,杏花村似也不在貴池。

“杜牧”詩中的杏花村確有無疑,寫的究竟是哪個杏花村呢?

還有一說在江蘇豐縣城東南15公里處。持此說者根據詩意,認為此詩應為對途中周圍情況不瞭解時所寫,於是查閱杜牧年譜,瞭解到杜牧一生中自外郡遷官赴京共4次,其中有3次都經過豐縣:大和九年由揚州節度掌書記遷監察御史,大中二年八月,由睦州刺史遷司勳員外郎,大中五年秋由湖州刺史遷考功郎中,皆取道運河,經揚州、宋州(河南商丘)、汴州(河南開封)人京。

“杜牧”詩中的杏花村確有無疑,寫的究竟是哪個杏花村呢?

大中二年杜牧曾作宋州寧陵縣記。豐縣杏花村就在運河至宋州道上。遠古時,豐縣曾屬宋,並且豐縣是劉邦的故鄉,杜牧經此作詩與情理甚合。另外宋代大文豪蘇東坡寫的一首關於豐縣朱陳村嫁娶圖的詩:“我是朱陳舊使君,勸農曾入杏花村。而今風物那堪畫,縣吏催錢夜打門。”也與杜詩暗合。最早版本的《豐縣志》也收有杜牧的這首詩。然而遺憾的是,如今豐縣城東南15裡一帶並無杏花村,只有一個張杏行政村,雖說此村家家門前院裡尚植杏樹三五株,但該村向來不產酒。

“杜牧”詩中的杏花村確有無疑,寫的究竟是哪個杏花村呢?

近年來,江蘇宜興也冒出一個杏花村。當地的人們講杜牧47歲罷官後住到湖州,50歲時死於湖州,晚年落魄,常到鄰縣宜興遊覽解悶,住在宜興十里碑,並造水榭,人稱“牧之水榭”。杜牧在此寫下不少詩,後人遊時也留下許多墨跡。距“牧之水榭”3裡遠的地方有一個杏裡村,過去四周都是杏花樹,唐代這裡的釀酒是很有名的。由此,有人認為這就是杜牧筆下的杏花村。但這種說法的論據似乎也不充足。

“杜牧”詩中的杏花村確有無疑,寫的究竟是哪個杏花村呢?

另有一種看法,認為杜牧詩中的杏花村乃泛指,和張繼詩中的“南朝四百八十寺”一樣,並無確切地點,詩是表達情緒的,未必像數學那樣丁是丁,卵是卯。但是從邏輯上推理,杜牧當年應該是真的看到了一個杏花村,才寫下的詩句,但是他是否馬上就寫下這首詩呢?不敢確定,或許,是詩人晚年追憶年輕時境遇所寫的作品也未可知。

“杜牧”詩中的杏花村確有無疑,寫的究竟是哪個杏花村呢?

看來杜牧詩中的杏花村確有無疑,這位才學顯赫的杜樊川(杜牧晚年曾居住在類川別業,世稱杜類川),寫的究竟是哪個杏花村呢?這又為後人留下了一個歷史之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