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類,再來上海學一學

上海是中國最繁華的城市之一,其城市生活垃圾產生量在國內數一數二。若是形象描繪每天產生的2萬多噸的生活垃圾,大抵可想象這麼一幅畫面:載重2噸的卡車來裝每日生活垃圾,其長度可從人民廣場排到朱家角。

曾去過上海的老港垃圾填埋場。老港固廢基地作為上海垃圾處理系統中末端處置的主要基地,亞洲最大的垃圾填埋場,基地肩負著上海市70%的生活垃圾處置任務,每天處置1萬餘噸的垃圾。

回想起來到老港垃圾場的那個炎炎夏日,“苦”是最切身的體會。工作人員們辛苦勞作,穿梭在數座“垃圾山”間,不斷翻、刨垃圾的身影令人尊敬;各項先進的垃圾處理裝置及完整的垃圾處理流程著實讓人印象深刻。

那裡並不存在日常觀念中理應瀰漫著的臭味。取而代之的是乾淨整潔的車間,操作人員身著專業化制服,整齊劃一地進行著垃圾處理的工作,一切井然有序,如同一個有著明確規章制度的科學實驗室。

當真正來到“老港”這個地方後,我才真正明白“垃圾分類”——這一從小到大被提及,卻很少被重視的行為,究竟意味著什麼。

處理垃圾最常用的方式是填埋或焚燒,但這兩種方式都會帶來資源浪費和環境問題。只有推動垃圾的源頭減量和分類,才是解決垃圾問題的真正出路。倘若垃圾都混在一起,那麼垃圾就真的只是垃圾而已,什麼都做不成。

大家都在小區裡看到過各種分類垃圾箱。上海市日常生活垃圾大致可分四類,即有害垃圾、可回收物、溼垃圾、幹垃圾 。垃圾分類這個行為本身並不繁瑣,“垃圾分類,從你我他開始”的口號每個人更是耳熟能詳。可到了真正需要分類的時候,卻發現自己對於垃圾分類的知識無比匱乏。

像是“溼紙巾”不是溼垃圾,塑膠袋並不可回收,玻璃並非幹垃圾而是可回收垃圾等常見誤區,都是生活中市民容易混淆的。如果沒有正確的引導,我或許一輩子不會明白正確的垃圾分類方法。

上海這幾年一直在大力推行生活垃圾分類。在推行生活垃圾分類的工作中,每個社群各有妙招,可謂百花齊放。人們熟知的“綠色賬戶”這一垃圾分類獎勵機制,就令居民們對垃圾分類的積極性空前高漲,透過積攢積分免費換取想要的商品,這種簡單直觀的“刺激”是最為有效的。同時,培養居民垃圾分類知識也萬分重要,即使是垃圾分類也需要從娃娃抓起。(管天瑞/文)

垃圾分類,再來上海學一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