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也許你從未聽聞,但絕對精美的傳統手工藝

點翠

翠,即翠羽,翠鳥之羽。點翠是我國傳統的金屬工藝和羽毛工藝的完美結合,先用金或鎦金的金屬做成不同圖案的底座,再把翠鳥背部亮麗的藍色的羽毛仔細地鑲嵌在座上,以製成各種首飾器物。

那些也許你從未聽聞,但絕對精美的傳統手工藝

兩千年來,中國一直在用翠鳥的藍色羽毛作為鑲嵌的精緻藝術品和裝飾,從髮夾,頭飾,和扇子到屏風。當西方藝術收藏家都集中在中國藝術的其他領域,包括瓷器,漆器,雕刻,景泰藍,絲綢,繪畫,翠鳥藝術對境外的人來說是陌生的。

那些也許你從未聽聞,但絕對精美的傳統手工藝

和大多數有熒光,電化顏色的動物——如閃蝶的翅膀不同,翠鳥羽毛那強烈的色彩不是來自於羽毛本身,而是由光線折射出的虹彩色,就像一個三稜鏡分解白光分解成其頻譜的彩虹色。這些微觀結構形成的羽毛被稱為光子晶體。

那些也許你從未聽聞,但絕對精美的傳統手工藝

銅絲花扣

那些也許你從未聽聞,但絕對精美的傳統手工藝

盤扣按製作工藝可以分為兩大類:一是軟扣即沒有加銅絲的;另一類就是銅絲扣。如果按造型分,就有很多種了,如一字扣、蝴蝶扣、金魚扣、鳳凰扣、菊花扣、琵琶扣、蜜蜂扣、葡萄扣、樹葉扣、花蕾扣、雙耳扣等等。

銅絲扣又分填芯扣和不填芯扣。顧各思義即可。填芯扣在做花瓣的時候裡面是必須塞棉花才讓其飽滿好看,因此一般建議乾洗,一定要水洗時,洗滌時須用保鮮膜包好釦子了再洗方可保證釦子不會變形。

軟扣的製作相對來說要簡單的多(當然,這只是相對於銅絲扣來說,其實製作起來純手工的製作也是需要熟能生巧的),很多軟扣現在機器可以代為生產製作。銅絲扣又分為不包芯和包芯兩種,工藝複雜,目前來說機器暫時不能代替人工生產製作。

從有了銅絲扣後,造型則更是可以依自己的想象來製作,各種精彩紛呈的花扣則不勝列舉了。

手工製作下面這樣的盤扣,從將銅絲彎曲成型到將布料的反面刮上一層薄漿糊晾乾等等……,據說要二十多道工藝

那些也許你從未聽聞,但絕對精美的傳統手工藝

而這樣的花扣要釘到衣服上,保持衣服平整且不易看出針腳,也是需要純手工才能完成。現在不要說做這種盤扣的人已經成為了稀有物種,連能釘這種盤扣的人也極為罕見。

平遙推光漆器

春秋戰國時期,平遙漆器已初具雛形。在漢代,漆器已達到了一個鼎盛時期。隨著晉商實力的增強,平遙漆器遠銷蒙、俄、東南亞一帶,其以圖光亮、好看、耐用。另外,由於漆器具有自動變黑的特徵,它也被用來作為文字記號。。

那些也許你從未聽聞,但絕對精美的傳統手工藝

平遙推光漆髹飾品分為實用品(如漆櫃、漆箱、條案、茶几)和陳設品(如屏風、漆畫)兩大類,具有很高的實用價值和工藝價值,為廣大群眾所歡迎。現有品種多為高檔屏風、掛屏、電視櫃、大小衣櫃、角櫃、酒櫃、陳列櫃、首飾匣等。光澤亮麗,色調和諧,富麗堂皇。推光漆技藝還普遍用於宮廷、廟宇、廳堂、文房的陳設裝飾,取得了良好的藝術效果。

那些也許你從未聽聞,但絕對精美的傳統手工藝

平遙推光漆器,是用煉製過的大漆髹飾木器傢俱和精緻器皿,經過漆後細磨,磨後再漆,反覆數遍,然後用手掌推擦出光澤,再經多種工藝,繪飾出山水花鳥,亭臺樓閣或人物故事,工序細緻複雜。外觀古樸雅緻、構造精細、漆面光潔,繪飾金碧輝煌,手感細膩滑潤,環保無毒抗蟲蛀,耐熱防潮,經久耐用,為漆器中之精品。

烏銅走銀

烏銅走銀是雲南特有的中國傳統銅製工藝品 ,始創於雲南石屏。

那些也許你從未聽聞,但絕對精美的傳統手工藝

它以銅為胎,在胎上雕刻各種花紋圖案,然後將熔化的銀(或金)水填入花紋圖案中,冷卻後打磨光滑處理,時間久了底銅自然變為烏黑,透出銀(或金)紋圖案,呈現出黑白(或黑黃)分明的裝飾效果,古香古色,典雅別緻。

那些也許你從未聽聞,但絕對精美的傳統手工藝

由於一般多以鑲嵌白銀為主,故稱“烏銅走銀”。過去,此工藝品多為文房用具等。現在品類十分廣泛。

花絲鑲嵌

花絲鑲嵌是一門傳承久遠的中國傳統手工技藝,主要用於皇家飾品的製作,因此主要的工藝都是在北京以及周邊的一些地區,老師傅們都在那裡了。

那些也許你從未聽聞,但絕對精美的傳統手工藝

花絲選用金、銀、銅為原料,採用掐、填、攢、焊、編織、堆壘等傳統技法,做成各種樣式的成品或者半成品。

那些也許你從未聽聞,但絕對精美的傳統手工藝

鑲嵌以挫、鎪、捶、悶、打、崩、擠 、鑲等技法,將金屬片做成託和爪子型凹槽,再鑲以珍珠、寶石。

那些也許你從未聽聞,但絕對精美的傳統手工藝

花絲鑲嵌的成品大多數都輔以宮廷中常見的一些點綴手法,燒藍(景泰藍),點翠,鍍金。

打樹花

打樹花是河北省張家口蔚縣暖泉鎮的地方傳統民俗文化活動,具有特色古老節日社火,至今已有500餘年歷史,是用熔化的鐵水潑灑到古城牆上,迸濺形成萬朵火花,因猶如枝繁葉茂的樹冠而稱之為“樹花”,其壯觀程度不亞於燃放煙花。

那些也許你從未聽聞,但絕對精美的傳統手工藝

據說當年暖泉鎮有好多鐵匠作坊,每逢年節,富人們燃放煙花慶祝,鐵匠們也同樣渴望著熱鬧喜慶,但鐵匠買不起煙花,他們從打鐵時四濺的火花中得到靈感,把熔化的鐵水潑灑到古堡城門上方的磚牆上,好似朵朵煙花盛開。這種特別的“煙花”吸引了越來越多的普通老百姓,其熱鬧喜慶的氛圍絕不輸給擁有煙花的富人們,因此便有了每逢過年“富人放煙花,窮人打樹花”的民俗。

那些也許你從未聽聞,但絕對精美的傳統手工藝

最早記錄打樹花活動的,是唐代詩人李白,他在《秋浦歌十七首》中寫道:“爐火照天地,紅星亂紫煙。赧郎明月夜,歌曲動寒川。”754年(唐天寶十三年)李白自廣陵、金陵至宣城,往來於池、歙諸州,《秋浦歌十七首》即此時遊秋浦所作。《唐書·地理志》記載:“秋浦固產銀、產銅之區。”從李白的詩中可看出,唐代的冶煉工人傾倒銅渣時“打樹花”的情景,紫煙中紅星亂閃,極為美麗,並且有聲有色,伴以歌舞

以前的打樹花是在暖泉鎮的古堡城牆上進行的,因為場地狹小,又有越來越多的外地遊客趕來看熱鬧,於是,鎮上專門新修了“天下第一堡樹花廣場”用於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