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晉六朝比較有特色的瓷器——青瓷和黑瓷

魏晉六朝比較有特色的瓷器——青瓷和黑瓷

青釉青釉褐彩蛙形罐(東晉)

在魏晉六朝時期,青瓷作為一種新興的手工業開始在南方得到了發展。以東甌(縹瓷)質量最高,胎呈灰白色,質地緻密,釉色均勻。《說文解字》記載:“縹,帛青白色也。”說明縹瓷是淡青色。

江蘇宜興的均山窯,浙江溫州的甌窯和浙江金華的婺州窯所產青瓷,也各有特色。西晉時,婺州窯為了彌補胎質粗糙的缺陷,還使用了化妝土。

魏晉六朝比較有特色的瓷器——青瓷和黑瓷

青釉青釉褐斑雞首壺(東晉)

青釉色的燒成,必須是在窯燒的過程中使燃料不充分氧化,從而使瓷器中的鐵元素全部還原為氧化亞鐵,也就是鐵和氧在1:0。296的比例下結合,呈現出翠綠的青色;如果超過1:0。43的比例時,釉中鐵就會轉化成三氧化二鐵,從而出現了黃色和褐色。有些青瓷燒釉色不純就是因為燒製不好的原因。

魏晉六朝的青瓷正是處於發展時期,品質還不夠好,屬於粗瓷,只用於製作民間的生活用瓷和明器(陪葬的陶器)。沒有能進入上層社會。縹瓷的特點是器物以罐類最多,不論有系無系,都是盤口直唇,圓腹,高身,平底,肩部有壓印的斜方格紋。

魏晉六朝比較有特色的瓷器——青瓷和黑瓷

青釉虎子(西晉)

罍式除了肩部有裝飾外,一般都有兩三個貼有金花的獸耳。魂瓶貼有辟邪獸和騎士。碗一類,多是淺腹,平底,口沿外有壓印的斜方格紋。早期的瓷器,在外壁近底處和底部都不施釉。

在晉代,浙江德清窯最早生產出了黑瓷。德清位於浙江北部太湖水系的東苕溪西岸,目前已經發現了古窯遺址,燒造歷史大致開始於東晉到南朝前期的二百餘年。

魏晉六朝比較有特色的瓷器——青瓷和黑瓷

青瓷五連罐(六朝)

經過調查證實,德清窯同時合燒青釉、黑釉兩種瓷器,部分產品還使用化妝土,常見的器物有壺、罐、盤、碗、缽、合雞壺、燻爐、唾壺、耳杯、瓷硯和燈盞等等,造型與紋飾和東晉時期越窯的器物相似,說明德清窯是深受越窯的影響。德清窯黑釉烏黑如漆,釉光閃爍,是用釉色模仿漆器的結果。

德清窯還成功的燒製了含有結晶釉的黑釉產品。由於黑釉內三氧化二鐵含量在8%以上,在男方的梅雨季節,因為空氣中相對溼度高,水蒸氣多,要內溫度上不去,釉中容易出現析晶現象。另一方面,在燒成後期的冷卻階段,部分產品因為冷卻速度較慢,在釉內產生微結晶,也容易形成結晶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