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公地理”在佈局上不僅注重地理的影響,更重視人與自然的和諧

“楊公地理”在佈局上不僅注重地理的影響,更重視人與自然的和諧

古人無論營建宮室,或建立都城、府、縣,或村落佈局,或陽宅選址,無不以得水為上,因為水在古代地理中代表財,得水即能聚財。

楊公筠松曰:“未有山先看水,有山無水休尋地。”在任何情況下,地理均以得水為第一要素,沒有水的地方,即使有很棒的山勢龍脈,也是一無可取。

客家喜於江河溪邊建立村莊,依山臨水幾乎是所有早期開基的村落特點,客家擇址開基的要求中,甚至比覓龍脈更為重要。這包括兩層意思,一是忌地勢低易受洪澇之災的地方;一是河流山溪就在村邊,方便生活。無疑這與山區的農業狀況也有關係,農田主要靠自流山泉灌溉,與大片草原依靠水利工程灌溉的不同模式,使他們對水的情感分外深厚,可以不求所謂龍脈寶地,卻不可在無山泉山溪的旱岡上或得之惡水的低窪處建立村落。

左右環抱有情,堆金積玉。所以,許多沒水的村落要引水入村,有的甚至在村落的宗祠等地開挖池塘,或“蔭地脈,養真氣”以聚財、興運。與此相反,有些村落則透過開溝圳來暢通村落的氣運。

有的村落則在村落的不同方位引水、開塘,或主科甲,或主聚財,或辟邪等。開溝挖渠是具體改善地理環境的方法之一。引水繞宅等則應給予肯定,因為溝渠的開挖,疏通了一方水的供排系統,既保持住宅的乾燥,又免於負汲之勞。同時,改善了自然景觀,使靜止的居住空間由曲折的流水而富於動感。而且,由於消防取水的近便,可有效地防止火災。為了適應城鎮經濟發展的新形勢,和日益興旺的日用品行市的新需要。

“楊公地理”認為,水道的疏浚有助於由壞向好轉型。實際上,是由於水道的疏浚,洪水更易排洩,從而避免了水患,改善了生存環境,一般在以下幾種情況下進行:

第一

,在來水衝射處開挖地湖以緩其勢。地理忌水衝射,但倘若以池湖作為緩衝,便可化兇為吉。

第二

,在四周遏壓陰暗處開挖地湖以明亮之。四周有山團聚以藏風,但要是團聚得過了頭,便不舒暢“法當於穴前水聚處,開一深池,則光明軒豁。”

第三

,在四周空闊處以池湖聚氣。楊公地理認為空曠之地不藏風,故須以池湖界氣。“若外堂寬曠而內堂又直出,終為美玉之瑕,故築壩蓄水以聚真氣。”

第四

,在水流湍急處取池湖以靜注之。

這些做法,在防洪、避永、排水、景觀評價上都有實際的作用。

在地理文化指導下,開挖池湖,改善自然條件最典型的例子,在古代比比皆是。

水能載舟,水也能覆舟,同理,水能聚財,水也會帶來破財。無論引溝開圳或築塘蓄水,都必須注意時間與方位,如此才能保證水帶財來。

“楊公地理”在村落選址佈局時,不但注重地理的影響,更重視人與自然、村落與自然的和諧,這是古人在優美的山水間養成又經過千百年文化陶冶的一種氣質,把這種氣質深深地滲透在村落的規劃和建設中。

在選擇村址的時候,尤其注意山環水抱、形局飽滿而勻稱,充滿勃勃的生命躍動。詩曰:“團團一派石,綠竹間青松,沙外溶溶水,門前迭迭峰。山花開嶼岸,野鳥喚春風。鋤型能讀史,口口振飛鵬。”

許多村子都有“十景”或“八景”,這是對環境長期細緻地觀察品味的結果。村莊在規劃佈局的時候,有意把自然山水直接引到村子裡面來,將地理文化成了村落的一部分。

對大自然的親和感以及矇昧的自然崇拜所產生的堪輿地理術,除了選址之外,對宗祠和文昌閣等公共建築的位置,民居的朝向,池塘的分佈等等,都有所改善決定。

“後背山”,大多家族要在族規民約中寫明,嚴禁砍伐後背山及水口林木,以防破壞了該村落的“龍脈”。“保龍脈,來龍為一村之命脈,不能伐山林。”這種源自族規,從保護生態環境的角度而言,無異於是對山林樹木的保護。這種注重水口地帶景現建構的傳統,導致大量“水口園林”的出現,這種園林使山水、村舍、田野有機地融為一體,自成天然之趣。

在村落及民居的建築選址和佈局上,古村落具有依山傍水、隨坡就勢的特點。即利用天然的地理形勢進行規劃設計,透過適量採用花牆、漏窗、樓閣、天井等建築手法,溝通內外的空間,以使建築群落達成與自然環境的巧妙結合。

“楊公地理”在佈局上不僅注重地理的影響,更重視人與自然的和諧

清乾隆年間,宮至戶部尚書曹文埴,在詩中對古村落讚道:“青山雲外深,白屋煙中出,雙溪左右環,群木高下密;曲徑如彎弓,連牆若比櫛。”他們的文章、詩句,描述了古村落的勝景。同時,列出楊公地理追求的環境美,有四個標準:

一個標準是秀。

從外觀上看給人的印象應該是秀美,不是醜。比如土色要光潤,草木要茂盛。蓋房屋時,地基要方正,房屋的外形要端肅,氣象要豪雄,護從要整齊好看,這才是美。如果高低相差太大,東扯西拉,東盈西縮,看起來就不美。

第二個標準是吉。

吉就是美,兇就是醜。氣吉則形必秀麗、端莊、圓淨,氣兇則形必粗頑、斜、破碎。比如地形上探頭、刺面、揪裙都是凶地,自然也是醜地。而玉帶、御屏、帝座是吉地,自然也是美地。對水來說有八吉八兇,也就是八美八醜。八美是:一眷,去而回顧;二戀,深聚留戀;三回,迴環曲引;四環,繞抱有情;五交,兩水交匯;六鎖,彎曲緊密;七織,之玄如織;八結,眾水會瀦。八醜是:一穿,穿胸破膛;二割,割脈割腳;三牽,天心直出,牽動土半;四射,小水直來,形如箭射;五反,形如反弓;六直,來去無情;七斜,斜飛而去;八衝,大水衝來。

第三個標準是變。

各種自然因素要有變化才美,無變化,呆板則不美。龍脈要活動曲折,山欲其迎,四山向我。迎則不是大河大溪繞抱的,雖小邑市井亦必可通舟楫。州、縣、京畿地必平,水龍水衛水為城,堂基卻在高高處,莫道窩藏是正形。

這種山水環抱的環境,從自然美學的角度看是很美的。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在這種環境中旅遊、觀賞,甚至居住時,可以欣賞到大自然四季景色的變幻,山裡雲氣狀態和煙嵐的瞬息萬變,山的遠、近、正、側、向、背的不同形態,朝、暮、陰、晴所引起的山色氣象的變化,不同地域的山所表現的奇、秀、渾、厚的差異等等。對水來說,水以山為面,故水得山而媚。有山無水謂之孤,有水無山謂之寡,都不美,只有山光水色巧妙組合,才能使地理文化美學環境令人神往,就像陶淵明描述桃花源裡的夢幻景象。

第四個標準是情。

地理不外山清水意,若山無情,水無意,則失地理之本旨矣!朝對要有情,如案山近宜低,遠宜高。水要曲折而來,盤桓而去,橫水抱穴為穴,繞抱有情。內明堂不可太闊,太闊近乎曠蕩,曠蕩則不藏風。又不可太狹,太狹則氣侷促,侷促則穴不貴顯。總之要合情合理,要適中。楊公地理要求整個環境都要面面有情,環水抱山山抱水,要達到這個要求,就要做好十件事:一要五星形體分明;二要坐處旺氣豐凝;三要前有寬大明堂;四要玄武四應分明;五要授受動靜相乘;六要合尖界水聚前;七要龍虎高低相應;八要前後案樂相親;九要乘借無差;十要村門關鎖。

廣東省茂名市非物質文化遺產 —— “楊筠松堪輿文化”代表性傳承人葉炳輝,認為“反弓水”大忌可調整為“有情反弓水”,使之利用。在他編著的《寶地論:太極圈點穴》一書中說到:“水既有體,必有性情。水的真義是性情。。。龍氣聚結,必有堂局。堂局聚水,水的形體就這樣形成。龍有什麼樣的堂,水就有什麼樣的形。堂圓則水圓,堂方則水方,堂正則水正,堂靜則水靜。故堂決定水的形體,水的形體決定水的吉凶。形吉則水吉,形兇則水兇。水的性情就這樣由形體決定了本質。倒推回來,認識水的性情,應從認識堂開始。”分析面朝反弓水的建築物是否有真龍穴,即前的水是不是“有情反弓水”,就要觀察堂局是真局還是假局。真局必須符合“分陰陽”、“陰陽平衡”、“迷茫水回聚”的太極地理原則。

“楊公地理”出於“天人合一”、“天人感應”的中國古代哲學思想,認為人與自然應取得一種和諧的關係。所以,追求一種優美的、賞心悅目的自然和人為環境的思想,始終包含在地理文化的觀念之中。居住環境不僅要有良好的自然生態,也要有良好的自然景觀和人為景觀。按照上述理想的地理選址,常包含以下的景觀因素:

一、以主山、少祖山、祖山為基址的背景和襯托,使山外有山,重巒疊嶂,形成多層次的立體輪廓線,增加了風景的深度感和距離感。

二、以河流、水池為基址的前景,形成開闊平遠的視野。而隔水回望,有生動的波光水影,造成絢麗的畫面。

三、以案山、朝山為基址的對景、借景,形成基址前方遠景的構圖中心,使視線有所歸宿。兩重山巒,亦起到豐富風景層次感和深度感的作用。

四、以水口山為障景、為屏擋,使基址內外有所隔開,形成空間對比,使入基址後有豁然開朗、別有洞天的景觀效果。

五、作為地形之補充的人工建築物,如寶塔、牌坊、橋樑等,常以環境的標誌物、控制點、視線焦點、構圖中心、觀賞物件或觀賞點的姿態出現,均具有易識別性和觀賞性。

六、多植林木,多植花果樹,保護山上及平地上的環境林木,保護村頭古樹大樹,形成鬱鬱蔥蔥的綠化地帶和植被,不僅可以保持水土,調節溫溼度,造成良好的小氣候,而且可以形成鳥語花香、優美動人、風景如畫的自然環境。

七、當山形太勢有缺陷時,為了“化兇為吉”,透過修景、潔景、添景等辦法,來達到風景畫面的完整諧調,有時用調整建築出人口的朝向、街道平面的軸線方向等辦法,來避開不愉快的景觀或前景,以期獲得視覺及心理上的平衡,這是消極的辦法。積極的辦法,如改變溪水河流的區域性走向;改造地形;山上建景觀塔;水上建景觀橋;水中建景觀墩等一類的措施,名為鎮妖壓邪,實際上都與修補風景缺陷及造景有關。

依照“楊公地理”觀念所構成的景觀,當具有以下的特點:

一、圍合封閉的景觀:群山環繞,自有洞天,形成遠離人寰的世外桃源。這與中國道家的迴歸自然,佛家的出世哲學,陶淵明式的桃花源社會理想和其美學觀點,以及安全、內聚的思想,都有密切聯絡。

二、中軸對稱的景觀:以主山基址一案山一朝山為縱軸;以左肩右肩的青龍、白虎山為兩翼;以河流為橫軸,形成左右對稱的風景格局或非絕對對稱的均衡格局。這又與中國儒家的中庸之道及對稱平衡觀念有一定的聯絡。

三、富於層次感的景觀:主山後的少祖山及祖山;案山外之朝山;左肩右肩的青龍、白虎山之外的護山,均構成重巒疊嶂的風景層次,富有空間深度感。這種地理格局的追求,在景觀上正符合中國傳統繪畫理論在山水畫構圖技法上所提的“平遠、深遠、高遠”等風景意境和鳥瞰透視的畫面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