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美為真》中國當代書畫名家學術邀請展—張少山

《大美為真》中國當代書畫名家學術邀請展—張少山

《大美為真》中國當代書畫名家學術邀請展—張少山

【個人簡介】

張少山,1941年生於天津,師從丁香先生學習基礎技法。1958年入天津美術學院學習中國畫。受教於張其翼、孫其峰、溥佐、王頌餘、朱欣根諸先生。1963年畢業分配到寧夏,從事舞臺設計、影視美術設計、雕塑創作、國畫創作和國畫教學等美術工作。被評為國家一級美術師。

藝術上主張古今貫通求新意,西為中用輔宗源。作品以寫意人物畫見長,兼畫山水、花鳥。

供職於寧夏文學藝術界聯合會,曾任寧夏文聯副主席,中國美術家協會第五屆、第六屆理事,寧夏美術家協會第三屆、第四屆主席,中國民間美術學會理事,寧夏民間美術學會會長。現為寧夏美術家協會名譽主席、寧夏文史館館員、寧夏書畫研究院名譽院長。

作品鑑賞

重構“抒情的生命空間”

—張少山的水墨人物藝術

徐恩存

張少山先生,是當代藝術造詣頗高的畫家,他術業專攻水墨人物畫,幾十年來的生活與文化歷煉,使他的藝術愈顯成熟與老到,並自成風格;五十多年來他不輟筆耕,筆下的人物畫呈現出少有的豐沛,充實與飽滿的感覺,並以生命的鮮活形式和語言的生動,展現出質樸自然的天性與品格,在對“乘物遊心”的古典理念演繹中,尤見出他對畫史、畫理的認知與理解,最終,他的藝術實現了以深邃的內涵直抵審美者心靈的效果。

《大美為真》中國當代書畫名家學術邀請展—張少山

《龍盤賀蘭山》 200×200cm

生於天津的少山先生,1963年畢業於天津美術學院後,分配至寧夏工作,在半個多世紀的歲月中,寧夏成為他的第二故鄉;他熱愛寧夏,熱愛生活在西部高原的少數民族兄弟姐妹、父老鄉親,同時,他還視寧夏為孕育自己生命成長和藝術成熟的搖籃;自此,他腳踏實地的在這塊黃河流經的西部高原上吮吸大自然的和人文的營養,並自覺地把自己的藝術迴歸到“人與自然”的精神母題之中,他的創作姿態亦從走出校門稚嫩的仰望星空回落到西部高原堅實的大地上;在寧夏高原上,畫家邁出了腳踏實地的一步。

《大美為真》中國當代書畫名家學術邀請展—張少山

《蘆笙戀歌》 68x68cm

生活是一本厚重與豐富無比的教科書,在這本書中,張少山尋到了他人生與藝術需要的一切。

《大美為真》中國當代書畫名家學術邀請展—張少山

《山村小教堂》 68×68cm

少山先生的藝術之旅,始終未離開“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的古訓,並在歷史鉅變與時代轉型中,堅守自己單純而又樸素的藝術理想,在歲月如歌的時序流轉中,深化並鍛造著自己的藝術。“行行重行行”,經過數十年的風風雨雨,他收穫了藝術的碩果,並以行吟的方式和靈性的呈現,以及情緒化的表達展示出生命的力量、陽剛之美和文化精神的融合,完成了對抒情生命空間的重構。

《大美為真》中國當代書畫名家學術邀請展—張少山

《峽谷泛舟》 200cm×200cm

這個有目共睹的變化,在或隱或顯地發生過程中,至今仍在繼續進行著。在這個過程中,張少山始終不變的是把生命的本來色澤、自覺觀照現實生活的本質與脈動、探尋心靈世界的綺麗風景等,用豐富的想像和熱情展現為憧憬和希望的光焰,少山先生在對理想的堅守中實現著對精神的守望。

《大美為真》中國當代書畫名家學術邀請展—張少山

《漁村》 68×68cm

他的作品,便是他心路歷程的記錄,也是精神擔當的最好表徵。

《大美為真》中國當代書畫名家學術邀請展—張少山

《猴神之邦》 68×68cm

在畫家的肖像寫生中,《阿訇》、《喇嘛》、《藏民阿媽珠姆》、《卓瑪》、《麥麗豔》、《山村姐弟》、《母與子》中,我們看到的雖是寫生,寥寥數筆,卻韻致無邊;如《阿訇》老人的精氣神表現在“意到筆不到”的線條勾勒之間,白色帽子、墨鏡與絡腮鬍須,並非只是身份、職業的證明,而是內心與靈魂的折射,人物的精氣神煥發出性格的力量與美感,《喇嘛》是以形寫神的典型代表,在點線皴擦與略加誇張的書寫中,人世滄桑,精神心靈世界都透過筆墨的粗獷表現,獲得栩栩如生的視覺傳達;《麥麗豔》,畫家以嫻熟的筆墨表現了青年女性的成熟美感,在幾根遊仞有餘的線條交織與組合中,以寫意的簡煉與精緻,單純色彩的渲染運用增添女性的嫵媚感,面部的鼻子、唇形與眼睛,睫毛的鉤勒,用墨盡顯了少數民族女性的美感與魅力,體現了畫家較強的以形寫神的功力;《母與子》是線墨結合的佳作,小女孩用線勾勒,筆墨靈動,在含蓄的一波三折與點到為止的用筆中,渲染了童心的可愛,筆墨輕柔潤澤,母親的意象以沒骨法的用墨與少許皴擦,形成乾溼、濃淡、疏密對比與平面構成關係,強調了母親的魅力和母愛深邃內涵,畫面整體渾然,完美而統一,神韻俱足,元氣淋漓,畫家以嫻熟的筆墨表現了形神兼備的整體感和韻致。

《大美為真》中國當代書畫名家學術邀請展—張少山

《山舞銀龍》 110×135cm

顯然,畫家關注的是,從人物的精神本質和人性原初的善良、慈愛形態出發,刪繁就簡,給以精緻的心靈表達,即,在“造化”與“心源”之間重構抒情詩意的生命空間。畫家關注的不僅是筆墨下的外在音容笑貌,並在“以形寫神”或“以神寫形”中、在“以實寫虛”或“以虛寫實”中,用精緻和靈性的筆墨韻致構造一個又一個生命的感性形式和鬱勃的氣韻景象;對張少山而言,可謂時勢造英雄,青年時代他響應國家號召,義無反顧來到西部茫茫高原,然而他卻得天獨厚地獲得了新的人生視野和藝術選擇,得以在藝術的內在高度上發現了新領域和令人驚奇的自然之美,實現了自己的藝術宿願。

《大美為真》中國當代書畫名家學術邀請展—張少山

《犇牛圖》 68x68cm

作為經過學院培養出來的畫家,張少山學者型的文化修養與藝術風範是他幾十年藝術實踐與追求的堅實根基,他的人物畫藝術正是歲月風風雨雨,歷煉沉澱的結果,不同的是,他選擇了沉寂與行事低調的方式,走的是一條“詩與思”的道路,追求的是一種寧靜的心態,數十年來,他始終遠離喧囂與熱鬧,在寧夏高原上守護著自我精神的“孤島”,他的藝術世界乃是心靈在“造化”與“心源”之間穿梭的結果,包含著古意的清雅,現代的樸拙天真間煉,一切都是造化”與“心源”呈現的豐富、多樣與燦爛,最終成為形式創造與筆墨的轉喻和象徵。

《大美為真》中國當代書畫名家學術邀請展—張少山

《卓瑪》 68x68cm

他的主題創作,譬如《卓瑪》、《祈福》、《高原初雪》、《盛裝》、《淨土祥雲》、《雪域聖途》、《鷹獵圖》、《席地佈陣》、《吉祥日》、《西北風》、《祈迎吉祥》等看似是對現實生活的抒情虛構,實則是擷取生活片段的精心連綴與構築,人物意象與畫面構成所產生的情景,是清新悅目、意味雋永的,因而令人充滿遐想,可見出少山先生的創作方法是腳踏實地與注重生活與素材的積累和沉澱的,他不炫技,不張揚,在大量的生活素材中將自己在現實中所視、所聽、所悟的場面回憶、寫生記錄等,進行重新排列組合,並用詩情的筆墨來渲染人物的性格,風貌和情緒。譬如《席地佈陣》則是畫家觀察生活去粗取精的結果,三個回族老人席地而坐,用石子代替象棋佈陣,雙方“殺”的難解難分,而中間黑衣老者的“觀戰”作為平衡因素,化解了緊張氛圍,作為背景的牛群,既烘托了特定環境也暗喻了西部人的開朗氣質和樂觀性格,畫家有意把後面牛群的視線也吸引到“佈陣”之中,其中的對峙與平衡,場內與場外,人與環境,筆墨與形式表現,營造的都是一種尋常生活的詩意;市俗的生活場景與情趣,表現的是人們對現實生活的滿足和欣慰,使尋常情景在幽默與詼諧之中產生輕鬆感和人情的溫暖,用想像和憧憬來關注現實,應該說,這是畫家的藝術創意、敏銳發現和匠心獨運的效果。在《卓瑪》與《祈福》中,畫家筆下的藏女卓瑪,年輕富有朝氣,在相對完整渾然的構圖中,著墨較重,用以突顯“卓瑪”一代的精神理想和幸福追求,併力求在人物的主次關係中,表現一種發自內心的感動,這是“行進在路上”的新一代藏民,她們生命的陽光和青春表明,生命意義和詩意的美感展現的是一種文化氣質和文化韻味,而《祈福》則是表現朝聖路上的老阿媽和她的子孫們,在老阿媽的導引下,隨著轉經筒的轉動行進在朝聖路上:在三代人身上,多以淡墨溼筆、濃墨幹筆寫之,用以表達生命的重量和靈魂的執著;同《祥雲淨土》一樣,宗教氛圍中特有的肅穆、莊重、沉鬱帶給人們的是心靈的純淨與聖潔、虔誠與悲憫;顯然在他們的前方,乃是無盡的追求之旅。畫家以灑脫、散淡的筆墨和詩意唯美的意象,以“小中見大”“平中見奇”的手法,表達了藝術的大氣象,而畫面中無止境的追求與行進,既是一種哲學意味的自省和反思,更是對生命自我的救贖,其寓意是深刻的,這正是藝術處理的高明之處。

《大美為真》中國當代書畫名家學術邀請展—張少山

《擠奶》 45x60cm

張少山緊緊抓住的是——人類文明前進中的“人與自然”的關聯,他以自己的藝術語言,意象化的手法去追尋人類的精神家園,這是他所有作品的核心精神與主題本質。《高原的雪》、《盛裝》、《雪域聖途》、《西北風》、《祈迎吉祥》等,都是這樣的作品,在寫意筆墨的“筆筆見筆”、“意到筆不到”“有跡無形”等的表達中,畫家力求在平淡靈動的筆墨中“重其神而略其形”、“簡其畫而淡其味” ,重神韻和象徵,簡淨精煉而不雕鑿,使風骨氣象與韻致、情趣相融;終於使得作品中的人物,以“在路上”的生動而富有意味的形象,獲得成長和歸屬,最終,讓人領悟到的是超越畫面的具體目地的形而上意義。

《大美為真》中國當代書畫名家學術邀請展—張少山

《回孃家》 68x68cm

事實上,張少山筆下民族地區的民族生活,都是對民間文化認知的必然表現,民間本身就是廣闊豐饒大地的象徵和隱喻,作為生活存在,大地上的民間是沉穩而厚實的,雖無言卻又孕育了世界上所有的生命和生生不息的運動圖景。因此我們也可以這樣認為,張少山在自己的作品中,透過現實人物與生活場景,表現人與自然的關係,藉以向抒情生命詩性空間延伸,在這個空間中,各種人、動物、自然環境與宗教信仰的意象組合,疊加都被煥發出獨特的審美效果,而這些意象同樣承擔著藝術的表現作用和重構的使命。

《大美為真》中國當代書畫名家學術邀請展—張少山

《吾心即佛》 45x45cm

張少山的作品,從平淡處出發,止於抒情生命的詩性空間,他以綜合修養的才情,把藝術、人與思想結合起來,讓他的藝術世界充滿浪漫詩意的氣息。意象派詩人龐德認為,“意象不是一種影象式的重現,而是一種在瞬間呈現的理智與感情的複雜經驗”,張少山這種情緒化的藝術書寫,體現的是流動的情緒在跳躍中的生成,完成用意象表現的抒情生命的詩性空間的生成。

《大美為真》中國當代書畫名家學術邀請展—張少山

《夫子戀花》 45×45cm

張少山筆下的西部寧夏高原及那裡的兄弟民族,無不在“人與自然”主題下統歸於溫熱、豐厚的“大地”,這個大地是生命的溫床,也是情感的溫床,是一切的出發點,又是一切的歸宿;當然,畫家作品中的大地仍是中國民間的大地,所以,它流露出性命所趨的眷顧;它是深邃無垠的存在,導引著我們的審美想像,讓我們在這些作品中去體味她的坦蕩、寬厚、熾熱和沉重。

《大美為真》中國當代書畫名家學術邀請展—張少山

《高原放歌》 45×45cm

因此,張少山在重構抒情生命空間的同時,又用自己的藝術告訴我們,生長在西部高原上的生命是這樣富有詩意與情趣的,也是這樣豁達與開朗的。

《大美為真》中國當代書畫名家學術邀請展—張少山

《大河述事》 200×200cm

《大美為真》中國當代書畫名家學術邀請展—張少山

《吉地祥雲》 180×180cm

《大美為真》中國當代書畫名家學術邀請展—張少山

《品竹圖》 45×45cm

《大美為真》中國當代書畫名家學術邀請展—張少山

《清泉繞幽林》 130×130cm

《大美為真》中國當代書畫名家學術邀請展—張少山

《盛世吉祥》 120×120cm

《大美為真》中國當代書畫名家學術邀請展—張少山

《鄉音》 31×31cm

《大美為真》中國當代書畫名家學術邀請展—張少山

《新貴》 45×45cm

《大美為真》中國當代書畫名家學術邀請展—張少山

《右軍友鵝圖》 45×45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