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唯美婚嫁俗——掩扇、卻扇的由來

古人的唯美婚嫁俗——掩扇、卻扇的由來

我們看電視劇時,常常可以看到有婚嫁的片段,女子盛裝,手中持扇遮擋面容,我們對此有多種稱呼,如“掩扇”“持扇”“卻扇”,不同時期,稱呼也不同,今天我們來看這些婚俗的由來。最早提及在婚禮中使用團扇的是唐代李冗的《獨異志》一書,他將“掩扇”的由來歸結為“女媧兄妹為夫婦”。為了繁衍人類,女媧兄妹結為夫婦。婚禮時,女媧“乃結草為扇,以障其面。今時人娶婦執扇,象其事也”。當然這是李冗對“持扇”“掩扇”一類婚俗的杜撰。

古人的唯美婚嫁俗——掩扇、卻扇的由來

其實早在魏晉時期,團扇就作為新娘婚嫁時手中必持之物了。在當時這種婚俗叫作“掩扇”。團扇用於遮掩新娘的嬌羞,目的是使新郎對新娘增添一份憐愛。由此風俗還催生了“掩扇”詩。比如南朝梁代何遜的《看伏郎新婚詩》,“霧夕蓮出水,霞朝日照梁。何如花燭夜,輕扇掩紅妝?。”新娘的容貌好似出水的“蓮花”,日照的“朝霞”。而“輕扇掩紅妝”一句詩,則點明瞭掩扇的婚俗。但是因為此時期“掩扇”的風俗在民間尚未盛行,因此由此帶來的“掩扇”詩作也並不常見。

古人的唯美婚嫁俗——掩扇、卻扇的由來

隋唐時期,上承魏晉南北朝風俗,掩扇的婚俗也被保留下來。但在歷史的演進中,風俗也會發生漸變,風行於魏晉南北朝之際的“掩扇”詩,被“卻扇”詩所取代。如晚唐時期詩人黃滔的《去扇》詩:“城上風生蠟炬寒,錦帷開處露翔駕。已知秦女昇仙態,休把圓輕隔牡丹。”詩中的“牡丹”“昇仙態”形容了新娘的容貌,圓輕即是“團扇”。除此之外,保留在敦煌寫卷中的“卻扇”詩也能反映當時在隋唐時期盛行的“持扇”“卻扇”風俗。

古人的唯美婚嫁俗——掩扇、卻扇的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