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時代,為什麼鄭國聰明一時,最終沒有成為中原霸權

1。

歷史上,與中原有關的都是國家大勢,中原是取得政權至關重要的砝碼。問鼎中原,得中原者得天下,等等。

也正是出於這樣的思路,鄭國才選擇了新鄭這一中原的中心地帶,作為建國根據地。然而鄭桓公忘記了,任何一個事物都是矛盾的,都有兩面性。

鄭國穩居中華中心,意味著任何國家都可以策馬揚鞭衝過來,成為四戰之地。

也就是說,如果鄭國能突破各種瓶頸,成為時代霸主,那麼鄭國就是諸侯的偶像榜樣,能贏得周天子般尊貴待遇。而如果時運不濟,鄭國就成為了狼群裡的羔羊,嗷嗷待宰。

歷史不斷證明,中原是稱霸的必要條件,但決不是充要條件,沒有一個霸權可以僅僅依靠中原得逞。

鄭國,就是很好的例子。

春秋時代,為什麼鄭國聰明一時,最終沒有成為中原霸權

2。

鄭國建國後,天下的形勢基本上是強敵環伺。

鄭國西面,由於周天子退出關中東遷到洛陽,秦國當仁不讓地繼承了西周王朝的家底。

秦國本來就與西戎有說不清的曖昧關係,作風強悍,崇尚大棒政策,當秦人接受漢民族先進農耕文化後,一下子就迸發出蓬勃的活力,彎道超車,成為西部強權。而且,秦國一舉奠定了中華的基因,成就了CHINA!

鄭國北面,是晉國,一個老牌的根紅苗正的大國,動不動就要和秦國掰腕子的國家。如果沒有黃河橫亙在鄭國和晉國之間,很難保證晉國不南下吞併鄭國。

晉國死就死在兩點。

一是地理上的禁錮,呂梁山太行山牢牢地把晉國夾在山間,向北是北狄,只能南下冒險渡黃河跟秦國死磕跟關東中原國家混戰。

二是純正的皇室身份,讓他們不能像秦國一樣奮鬥。在這個世界上,人類就像螻蟻一般,不奮鬥是要死的。國家也是一樣。

春秋時代,為什麼鄭國聰明一時,最終沒有成為中原霸權

3。

鄭國南面,是無知無畏的楚國。

楚國是周王朝的棄子,然而老天爺的垂憐,讓他茁壯地成長著,成為最早的魚米之鄉小康國家,成為最土豪的國家。

有一次,楚王帶兵攻打一蠻族的騷擾,急行軍機動,一不小心竟然跑到了洛陽城外。周天子嚇壞了,以為這個不知好歹的楚王要幹十惡不赦的弒君之事,趕快派王孫滿帶上禮物去慰問接風,探聽虛實。

周天子也是太拿天子當回事了,以為楚王帶領軍隊過來,就是衝著天子的位置呢。楚王的心思其他人根本不懂。

王孫滿見了楚王,給楚王上一堂仁義道德課。

楚王一定不是個好學生,他癔症半天,竟然恬不知恥地厚臉皮起來,猥瑣地問:

“我聽說周天子有九個家傳的大鼎,想看看是啥樣子,行不?”

王孫滿又是一陣君君臣臣的道理。

楚王聽後哈哈大笑:

“到底每個鼎有多重,值多少錢?不就是個鼎嗎,還當成寶貝一樣,我只是隨便問問,看把你給嚇的。不是我吹牛,我楚國別說九個鼎,就是九十個九百個鼎也是能做出來的!你們的鼎,我根本不稀罕!”

王孫滿驚得滿頭大汗,這下放心了。

春秋時代,為什麼鄭國聰明一時,最終沒有成為中原霸權

4。

鄭國東面是齊國魯國。

這兩個國家是正宗的周朝貴族遺老,倔強地傳承著禮制。歷史上,禮制是一種儀式,是一種形式主義。

靠形式主義凝聚起來的國家,就是泥菩薩,風平浪靜時一切都貌似很強悍,一旦風吹草動滄海橫流,就自身難保了,成了迂腐的典型。

維繫這種強權的,不是體制的力量,而是領導人個人的品行好惡,一旦領導人是混蛋,就完蛋了。誰也不能保證下一個領導人是優秀完美的。把國家大計,寄託在一個領導人身上,是悲哀的。

所以,齊魯特別是齊國,縱然可以一時稱霸,但終究沒能發展成秦國一樣的強國。

春秋時代,為什麼鄭國聰明一時,最終沒有成為中原霸權

至於鄭國周圍的其他國家,諸如宋陳蔡衛莒等等,都是小混混,聯合起來勉強能和鄭國惡做劇一下,不值一提。

分析了鄭國及其周邊的國家,不難發現,鄭國其實就是一個四戰之地,很難發展成大國強國。鄭桓公在選址時,也許自信滿滿,耍了一個小聰明,以為自己是條龍,其實不過是別人眼中的一條蟲!

(完)

注:原創文字,轉載請註明出處;圖片來源於網路,若有侵權請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