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堪輿”統稱為“風水”,但“風水文化”不等於“地理文化”

“堪輿”統稱為“風水”,但“風水文化”不等於“地理文化”

古代稱“地理”又稱“堪輿”(“堪”就是天道,“輿”就是地道),當今將這種“地理”、“堪輿”統稱為“風水”,但“風水文化”絕不等於“地理文化”。追溯歷史,在楊筠松(救貧)那個年代,並沒有出現“風水”這一概念,《四庫全書》中所涉及楊筠松(救貧)“地理”方面的著作,幾乎沒有“風水”一詞。楊救貧生前活動20多年的江西贛州(古時稱“虔州”)地區,這裡絕大多數是楊救貧那個年代遷徒南下的客家人,自古以來稱“風水”就是“墳墓”,百姓家做“風水”就是做“墳墓”,外遠年代稱“風水寶地”是指“陰宅”而言。而當代人所說的“風水”,是假託晉人郭璞所著的《葬書》:“葬者乘生氣也。氣乘風則散,界水則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謂之風水。”這句話裡的“風水是指大自然中的一種現象,而不是如一些人所宣場“附會人事吉凶禍福”的“風水。

在歷史的長河中,中國人曾對“風水”演變為一種超人的神秘力量,冥冥之中主宰著人們的吉凶禍福、富貴貧賤、子孫繁衍、家族興衰,甚至死生壽天、窮通得失、貨殖營利、科場中舉等等,成為隱藏在中國人內心深處的秘密。在現代中國城鎮鄉村,儘管對待“風水”的態度各不相同,但仍處處隱約著“風水”的殘存,許多人對“風水”仍篤信不疑。有的人對它半信半疑,但為了尋求心理的滿足,仍抱著一種寧可信其有而不可信其無的想法,也免不了要請“風水”先生“辯土望氣”,持“羅經”以明吉凶。正因為此,“風水先生”投其所好,藉助楊筠松(救貧)“地理文化”演變為被眾人唾罵的“迷信”、“糟粕”,那些反對“風水的人士,大肆謾罵楊筠松是“封建頭目”,將他的墓碑(照碑)挖起劈成兩半,用去蓋水庫涵洞。

歷史證明,楊筠松(救貧)創立的“地理文化”是古代中國人在長期的生產、生活實踐中形成的一門關於選擇環境的學問(如“贛州古城”等),是古代中國傳統地理學的組成部分,它吸取了《周易》核心原理應用在環境地理學上,在宇宙全息理論的基礎上進行環境優選和時空優選,追求人與人、人與環境、環境與環境的和諧,達到“天人合一”的境地。

當今初會上打著“楊公文化”所宣揚的“風水文化”,是對楊筠松(救貧)地理文化的一種褻瀆,本質上的異化。在這裡舉幾個案例:

“風水”概念是建築師在設計中無法解決的難題,美籍華裔設計師貝聿銘在設計香港中銀大夏時所遇到的“風水風波”,就是個很顯著的例證。高達351米總共有70層的香港中銀大廈是香港的標誌性建築。在看過設計圖紙後,貝聿銘收到一份電報,對大夏的立面展現的眾多加了框的巨型“×”形鋼架,從“風水”角度深表憂慮。因為在中國,“×”意味著殃,只有罪犯的名字上面才打“×”形的大叉。最後貝聿銘十分精明地把“X”橫向鋼架隱藏起來,並把暴露在外的部分改變成類似佛教中的吉祥符號萬字符的形象,這才皆大歡喜。

這個故事在“風水界”引以為榮,四處宣揚中國風水的魔力。實質上這是中國“風水”的“庸俗”表現。自命不凡的風水師遊說“×”符號註定是“遭殃”,如同罪犯的名字上打“×”,要在人間“消失”,意味著走向死亡。可是,數學中的“×”符號是代表著乘法的標誌。“乘”就是翻番,也就是“2×2=4,4×4=16”。正如貝聿銘的設計理念,將中銀大廈形容為雨後春筍,本來就是很好的思路,卻被那些所謂的“風水方大師”所赫倒,把暴露在外的部分“×”改變成類似佛教中的吉祥符號萬字符的形象。何曾想到,那個萬字符號正是希特勒納粹黨的黨徽標誌。

貝聿銘充滿詩意地將中銀大廈形容為雨後春筍,但大廈建成後,人們還是議論紛紛,因為風水師說,大廈像一把寒光四射的尖刀,有許多尖角和刀刃一樣的稜線。那些面對著這些尖角和稜線的建築紛紛感到不安。無論佛教中的吉祥符號“”,還是希特勒納粹黨的黨徽,或者中銀大廈像一把寒光四射的“尖刀”,其代表意義都不是如“風水”所注重表象的“庸俗”內涵,單以“符號崇拜”來設計人居建築,這是“地理文化”的變異。

南方某市政府大樓的“風水”笑話一位研究“玄空風水”的先生,以所謂“地利”、“凶煞”為由,入手改變南方某政府的“風水”。原市政府大樓後有一泓水塘,門前又是一條大路直衝而來,形成了後無靠山,根基不穩,“水射門庭”的局勢,“開荒牛”城市雕塑又困於市府大院之中,說這種“風水”致使此前幾任主要領導的結局都不盡如人意。後來這位“玄空風水”先生把水塘填了改成一座假山,把直衝大門的來路分為兩岔,東進西出,把“開荒牛”雕塑移至院外,改變了“風水”格局,市領導的結局就會順暢了。

可是,“玄空風水”先生的“風水”傑作太不爭氣。時過不久,該市政府一名重要官員,被稱為“低調黑馬”卻“高調落馬”,成為該市改革開放以來“重量級官員”現醜的頭號新聞。這條新聞出來後20天光景,一位自命不凡的“易經風水大師”在他的網站上釋出“先知先覺”“馬後炮”資訊:“新市政府的大門向北。北屬水。現在地球行艮運,艮為土,大門最怕大運克之。今年是乙丑年,也是士,大門又怕流年克之。今年五黃煞在北方,五黃煞是土,正克市政府大門。五黃煞主五件大事,新市政府還會有不利之事發生,犯罪之人,也不是一個人,還會有其他官員。”這則“風水”故事,說明兩個問題:一是所謂改造“風水”,單靠造一座假山、分岔兩條路、移動一座“開荒牛”,弄上一些“點綴”就算是改造了“風水”,可以使“市領導的結局順暢了”,純粹是故弄玄虛。二是自圓其說,充當事後諸葛亮。原先徹了山、分了路、移了牛後,大肆鼓譟市府領導再不會出現“結局不盡如人意”,當市府領導剛剛“落馬”,就說這是“風水”註定了的“黃煞”。簡直是“風水”界左右逢源“庸俗”“獻媚”之風,這與楊筠松(救貧)創始地理文化“濟世救貧”的初衷背道而馳。

氾濫成災的“作秀風水”當今社會上打著“易經風水”風靡一時,在家裡如果擺有刻著“金木水火土”字樣的方形燭臺之類的物品,說明主人品位不凡。有的政府官員辦公室裡擺上幾盆“富貴樹”,書架上擺上一盆“幸運竹”,或在旺位持上“竹畫”,風水師”則報以“竹報平安”之語。案櫃的角落置放一座石頭雕刻的流水盆景,象徵“風水”的佈局。如在“旺位”擺上厚葉或是大葉的常綠植物,這便可收“生旺”之效,增加家宅的財氣。在“衰位”適宜擺放有剌的植物,稱為“辟邪風水”。不久前雲南省某縣某村背後一座名為“老首山”(風水大師稱為“後龍山”),原來裸露的山體全部被人用綠色油漆噴刷了一遍,當地。村民譏笑替大山戴“綠帽子”。在陽光照射下,山上怪異的綠地隱隱反光。據說是變風水才這樣做的!”因為裸露的“老首山”正對面正是即將竣工的縣委辦公大樓水”,、風水大師說:“縣委辦公大樓對面就是荒山,,當然會影響風水,改變一下完全有必要。”但有的說“政府怎麼可能相信迷信?肯定是林業局的人為了應付上級檢查,臨時搞“綠化”撐點面子!”那純屬就是“作秀風水”。

“楊公文化”變成垃圾“筐”當今社會上眾多的算命、卜卦、拆字、寫流年、做香火、擺道場,為寶寶起名、成人改名、企業選名,指點婚姻……掛著“地理”、“日課”的招牌,把“升官發財”、“化解情敵”、“預測胎兒性別”、“五行疾病與臟腑”等納入“楊公文化”範疇,把“風水”的功能升格到可以無稽之談。還有的所謂“玄空風水師”可以隨時將變易的時間配合舍宅的方位、形勢,便立即判斷這間宅舍的吉凶好壞,與與宅內人的種種際遇,聲稱掌握了“飛星之道”、“九宮飛星”和“三元玄空”的“術數”,不僅能習遠其用,且標榜獨造其精。諸如命理、卜卦、預測、改名等“術數”,編者不評說其屬於“迷信”還是“科學”,也不議論其具有何等實用價值,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楊筠松(救貧)的“地理文化”是不包括“命理學”、“預測學”和“占卜學”等內容。上述內容是在楊筠松(救貧)創立“贛派”(巒頭)“地理文化”時所拋棄,當時與“楊公”“江西派”(巒頭)相對立的是福建派(理法),該派的理論基礎是八卦、十二支、天星、五行學說等。理法所使用的絕大多數術語完全脫離了具體含義,因而艱澀難懂,關篡用“楊公風水”冠名,披上了神秘的面紗,走上了“神壇”。

“堪輿”統稱為“風水”,但“風水文化”不等於“地理文化”

當今,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有的“風水大師”為了便於走向市場提高經濟效益,以“楊公文化”為旗號,把卜卦、算流年、改姓名、選吉日等編製成數碼程式,進入電腦操作。只要你輸入“生庚八字”或相關資訊,瞬間就“算”出了你所需要的“風水”卦辭。聲稱可以破譯人的生命規律,剖折你的命運“密碼”,被稱作是一門高尖端的“風水術”,難怪有人說:“社會織成一張無所不在的命運之網,構成這張網的經緯線就是閃閃發光的金錢”。利用“場公文化”招牌“攢錢”,這是“變異”楊筠松(救貧)“地理文化”的十二級颱風。

地理文化”不是八卦占卜術楊筠松(救貧)的“地理文化”運用《易經》哲理,達到人與自然地理環境、氣候、天象等形成和諧互助的關係,但它不是《易經》的分支門類,對《易經》中的八卦卜算,在楊筠松(救貧)“地理文化”中沒有具體運用。但採取《易經》中的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貫穿在“地理文化”理念中。現在社會上冒出所謂“易經風水”的名稱,把“占卜”與“風水”結合起來,由此標榜其“博大精深”、“無所不能”。

孔子是《易經》“人更三聖”之一,他將《易經》發展成為非常嚴肅的哲學,而不是“相術”。他在《論語·子路》說道:“不點而已矣”,表示《易經》中的“卦”,沒有必要凡事都“占卜”或先“占卜”後辦事。孔子主張“卦辭”當作籌劃的謀略、辦事的導向。例如:“萃卦”的卦辭中所說的“慎終追遠,民德歸厚,這是儒家創立的學說。提倡“慎終追遠”可以教化民眾,使“民德歸厚”,從而為實現“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道德基礎。“慎終”一方面指對老人“終之前的關懷贍養,即“生,事之以禮”,這是中國人的“美德文化”。另一方面是指對老人“終”之後的安置,即“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慎重地辦理父母喪事,虔誠地祭祀遠代祖先,謹慎從事,追念前賢。“慎終追遠”是楊筠松(救貧)“地理文化”理念之精粹,他在贛南期間,提倡建祠、修譜、慎辦喪事,充分體現了“地理文化”運用《易經》為核心的精髓所在。

2009年,國家規定每年的“清明”“端午”、“中秋”等傳統節日各定一天法定假日。“清明節”期間(將雙休日調整後共三天),讓人們回鄉掃墓祭祖,“慎終追”遠”,這是“以人為本”的天下第一大事。掃墓祭祖必定首先要建“陵墓”(墳墓)、“陵園”(墓群)。近年來,各地盛建“公墓”,要請“風水地理師”進行選址、規劃、設計、佈局,即便是“火葬”,骨灰也要有“入士為安”的處所。但不能“奢侈”“揮霍”,需要“低碳”運作,應遵照楊筠松(救貧)提倡“濟世救民”的理念,不能借“風水”的名義,“斂財”“勒索”,提倡“節儉”、“簡約”。特別注意防止“追遠”與“庇廕”混淆一體,把墓葬與“家族興盛”維繫起來,夾雜了諸多封建迷信的“低俗”表象,這是對“楊公文化”的歪曲。

楊筠松(救貧)一生中在民間從未點“穴”風水,當今社會上氾濫“楊公”是風水宗師的辯解,說他在世留下眾多“穴”風水“佳作”。在贛南流傳這麼幾句廣告詞:“世界風水在中國,中國風水在贛州,贛州風水在××”,這裡所說的“風水”就是墳墓。因為××風水村是以眾多古墓而聞名,有“蛇形”、“螺形”、“龍形”、“虎形”……,而且宣揚這裡的“風水”(墳墓)是楊筠松(救貧)所“點”,主人的後代,都能子孫滿堂、高官厚祿。但實地考究,沒有一“穴”風水是唐代所作,也就不是“楊公”親手所點。但為了掩蓋虛假,就說是“楊公”弟子後裔秉承“師父”“風水”訣竅所為,這簡直是自欺欺人。再說“楊公”墓葬地一于都,傳說有“楊公”在世時點“穴”墳墓,經考查,那“穴”墓是清代的產品。本書編者走訪了20多處“楊公”足跡所到之地,根本沒有發現一“穴”規風水(墓葬)是“楊公”親點之作。更使人思考的是,“楊公”本人仙逝,也沒有留下他的墓葬之地,後人只好給他做塊“照碑以示紀念,為當代人紀念和繼承“楊公”其精神、其理念,是最好的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