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以“角”為原型演變出的各種飲酒器

我國的酒器文化源遠流長,從歷史文獻和出土文物來看,材質上大致沿著原始酒器、陶製酒器、青銅酒器、漆制酒器、瓷制酒器的軌跡發展,另外各時期也有象牙、玉石、金銀等其他貴重材料製成的酒器。最原始的酒器製作多選用自然物,如飲酒常用獸角,表示酒器的觵、觶、觚、觴、觛等字也都以角作形旁。

中國古代以“角”為原型演變出的各種飲酒器

1901年陝西出土的一套西周酒器

《說文解字·角部》中記:“角,獸角也,象形。”獸角因多中空可製作號角。遠古時期,角的另一功能是用作飲酒器。用獸角飲酒這種古風直到今天還存在於我國部分少數民族的生活之中。清代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角部》說:“疑古酒器之始,以角為之,故觚、觶、觴、觥等字多從角。”

角作為酒器,起初當是由獸角製成的。後來隨著生產技術的進步,陶器、青銅器的角型酒器便應運而生。商周社會禮儀制度森嚴,對酒器的製作和使用有嚴格的規制。據《禮記》的記載,祭祀時身份尊貴的人持爵、觚,而身份卑微低賤者舉角、散。

中國古代以“角”為原型演變出的各種飲酒器

二里頭乳釘紋銅爵

各種酒具器型不同,容量也有大小,不同酒器之間的容量關係一般以升作為參照物。《毛詩故訓傳》中全面總結了上古酒器“爵、觚、觶、角、散、觴、觥”之間的容制關係和各自主要的社會功能:“一升曰爵,爵,盡也,足也。二升曰觚,觚,寡也,飲當寡少。三升曰觶,觶,適也,飲當自適也。四升曰角,角,觸也,不能自適,觸罪過也。五升曰散,散,訕也,飲不自節,為人謗訕。總名曰爵,其實曰觴。觴者,餉也。觥亦五升,所以罰不敬。觥,廓也,所以著明之貌,君子有過,廓然著明, 非所以餉,不得名觴。”

角(jué)

中國古代以“角”為原型演變出的各種飲酒器

商晚期青銅角

角是下級官吏及平民使用的酒器,廣泛使用於商周時期,最初用獸角製成,商代始有銅鑄,器物造型類似於爵,細腰、平底、足部有圓孔,寬把手,不同之處是口沿無柱,前後有對稱的兩尾,造型比較簡單。

商代和西周早期的角多有蓋,有的蓋做成禽鳥展翅飛翔狀,非常美觀。西周中期以後,角作為飲酒器逐漸不復存在。但角同時也是量器,後世酒肆裡用來從壇裡舀酒的長柄酒提子就叫角。《水滸傳》裡的梁山好漢常喊酒家打幾角酒,可見宋元明時代仍然如此。

觵(gōng)

《說文解字·角部》雲:“兕(sì)牛角,可以飲者也。……其狀觵觵,故謂之觵。”兕傳說為上古瑞獸,狀如牛,蒼黑,獨角,逢盛世而現。觵的最初材質據說就是由兕牛之角製作而成。

觵在文獻中常用其俗體“觥(gōng)”,又稱兕觥。青銅觥出現於商代晚期,沿用至西周早期,絕跡於西周晚期。由於最初被認為是用兕角製成,因此後人作觥時也多製成兕頭形。觥形制似一個有流的瓢,橢圓形腹或方形腹,有圈足或小足,有把手,有獸頭型蓋,或者整個器型呈獸型,獸形的頸部為流,可用作傾酒,還有配小勺的。

中國古代以“角”為原型演變出的各種飲酒器

西周早期折觥

兕的角大,所以製成的酒器容量也大,王國維在《說觥》中認為:“觥……是於飲器中為最大。”所以後人常泛稱大酒杯為觥。與觥連稱的詞有很多,如觥爵(盛酒的器皿)、觥籌(酒器和酒令籌)、觥盞(酒杯)、觥盂(酒器)等。

觶(zhì)

觶是鋸掉足後加了底座的角,流行於商朝晚期和西周初期。商代時期的觶為小瓶形狀,多數有蓋,圓腹,侈口,圈足,像一個頸部稍微內斂的杯子。西周時出現了方柱形而四角圓的觶。春秋時期,觶演變成長身侈口、圈足,形狀像觚。

中國古代以“角”為原型演變出的各種飲酒器

商代晚期守父乙觶

《禮記·禮器》中載:“宗廟之祭,尊者舉觶,卑者舉角。”可見觶是祭祀、禮儀等場合中地位較為尊貴的人所使用的飲酒器。

《儀禮·鄉飲酒禮》中有:“主人實觶酬賓”這是說主人要用觶倒滿酒來招待客人。《禮記·檀弓》也載有“杜蕢揚觶”的故事。晉國大夫知悼子死了,晉平公卻飲酒作樂,宰夫杜蕢覺得晉平公的行為違背禮制,於是採用“洗而揚觶”的間接方式批評晉平公。晉平公接受了杜蕢的勸誡。從此以後,人們喝了別人敬獻的酒總要揚起酒杯,這個揚杯的動作就叫做“杜舉”。

觴(shāng)

觴的外形橢圓、淺腹、平底,像一隻小船,兩側有半月形雙耳,有時也有餅形足或者高足。因其兩側有耳,像是鳥的雙翼,所以又叫羽觴。羽觴出現於戰國時期,一直延用至魏晉。東漢時有綠釉陶羽觴,兩晉時有大量青瓷羽觴,南北朝時羽觴的數量開始減少,名稱逐漸通俗化為“耳杯”,到唐代以後逐漸絕跡,明清時期又有出現,其形制已發生了很大改變,用途也不再作為實用器,多是作為禮器或擺件。

中國古代以“角”為原型演變出的各種飲酒器

唐朝鎏金羽觴

《說文解字·角部》中有:“觶實曰觴,虛曰觶”。意思是空杯叫觶,盛滿酒的觶叫觴。由此可見,觴原本不是酒器的專名。《左傳·襄公二十三年》中有:“伏之,而觴曲沃人。”“觴曲沃人”就是向曲沃人舉杯勸酒。可見原本進酒、勸酒的行為稱觴,所以斟滿酒的酒器都可以稱觴,後來觴就引申成為各種酒杯的通稱了。

觚(gū)

觚也是商代和西周初期一種相當普及的飲酒器。從考古發現的文物看,觚上為喇叭形大圓口,細腰,下腹部常有一段凸起,下有圓盤狀高圈足,近圈足處用兩段扉稜作為裝飾。觚最早見於商代早期,商早中期器形較矮,圈足常有十字孔,商晚期至西周早期造型修長,外撇的口、足線條非常優美,紋飾繁複而華貴。

中國古代以“角”為原型演變出的各種飲酒器

商代青銅觚

最初的觚是上圓下方,有四條稜角。到了孔子的時代,改成圓形而且沒有稜角了,所以孔子嘆息它不像觚的樣子了(觚不觚,觚哉!)。作為祭祀時的禮器,觚常與斝、爵等組合成套使用。

觛(dàn)

中國古代以“角”為原型演變出的各種飲酒器

漢代朱雀踏虎銜環玉卮

觛就是古人說的卮(zhī),只不過形制較小。卮是秦漢之際廣泛使用的一種飲酒器,最主要的特點就是圓筒形器身,直壁,深腹,有環形鋬耳或半環耳,有些有蓋,有些無蓋,容量有定製,用來表示節制飲酒乃至飲食的量。據王國維考證卮、觛應為同實異名,只不過容量大小有別。

斛(hú)

中國古代以“角”為原型演變出的各種飲酒器

東漢時期的斛

斛是古時較大的一種酒器,呈直口直壁的圓筒形,平底,腹兩側各有一柄。秦以後斛成為一種量具,器型也有所變化,多用於量糧食。一斛即一石(十鬥),南宋時改為一斛為五斗。

有學者認為角在上古是天然的飲器,為了便於放置而加了支腳,即為後世爵的雛形,觚是加了底座的角,觶是鋸掉足後加了底座的角,觵是橫置之角。它們後來的形制雖然有各種變化,但演化的基礎都是角,因此古代飲酒器的名稱多從角。也有人認為是因為古代酒器為了喝的方便,會從一邊開出個流水槽像個角一樣,所以都會帶個角字旁。

本文為中國大百科全書資料庫原創,轉載須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