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卡門青》——讀後感

《彼得·卡門青》——讀後感

《彼得·卡門青》——讀後感

德國作家:赫爾曼·黑塞(後入瑞士國籍)

彼得生長在瑞士阿爾比斯山腳下的小山村,高山、湖泊、溪流、白雪皚皚、細小的瀑布都深深留在記憶裡,童年的生活養成的孤寂的性格,走入大都市會時常感覺格格不入,但他依然渴望被理解、渴望被愛,在無法得到心靈的滿足,他行走群國,尋找的可以慰藉孤獨的棲息地,卻又回到童年生活的小山村。

在小鎮他遇到木匠一家人,他的內心世界慢慢發生了微妙的變化,他喜歡與木匠一家人相處交談,耐心地聆聽木匠太太討論做菜的細節;他每天花一兩個小時陪在善良的小艾姬身邊,跟她描述草原、湖泊、森林之美,陪伴著小艾姬度過生命最後一段時間,直到她雙眼漸漸失去生命的光彩;從小就癱瘓的博比外表是醜陋的,開始他是排斥與他接觸,甚至有些討厭,透過一次野外聚會偶然讓卡門青發現了波比的博愛之心,讓他願意且慢慢的接近博比,還經常帶他去動物園餵食動物,他懂得,病痛、貧窮、孤寂,是無法擊敗一個堅強、博愛、感恩的靈魂,那些痛苦,猶如過眼雲煙,沒有在博比內心留下任何痕跡。

這就是此書的另一亮點就是“博愛”,聖徒濟方格和波比的故事都是博愛思想的暢楊。對於波比而言,必須承受來自於外界的無情和家人的嫌棄,由於醜陋的外表和身體的殘疾令他短暫的一生是悲哀的,過著寄人籬下的甚至可以說是苟且的活著;而他又是幸福的,這幸福來自於波比強大的內心,無比高尚,寬容和博愛,最終贏得彼得的真誠而成為朋友,以至於彼得在波比去世後依然時常想起他。

作者用詩意的、細膩的、柔軟的筆觸,時而像優美的散文發出淡雅的清香,又好似沉思回憶幽靜耐人回味,時而像清新質樸的田園輕鬆恬靜,又好似響徹山谷迴盪在耳邊的狂想曲。作品文筆優美,好似身臨其境的感受跌宕起伏的山巒,茂密的森林和挺拔的杉樹,聆聽鳥兒對話,浪漫的田園風光,高山、牧場、牛羊滿山。

“人生漫漫,追求自我註定孤單,這就是生命的意義。”

精靈造訪地球

2021年5月20日

精彩片段:

【“那時候,我家鄉的高山、湖泊、溪流都叫些什麼名字,我還一無所知。但是,我看到了紅日之下平湖似鏡,碧綠的湖面交織著絲絲銀光,環抱著湖泊的崇山峻嶺層層疊疊,高遠處的山縫間是白雪皚皚的凹口和細小的瀑布,山腳下是傾斜的、稀疏的草場,其間點綴著果樹、茅屋和灰白色的阿爾卑斯山母牛。我的可憐的、小小的心靈是那麼空虛,那麼平靜,又有所期待,於是,湖泊和高山的精靈便把它們勇敢壯麗的事蹟書寫在我的心靈上。堅韌的峭壁和陡坡一副倔強的神態,懷著敬畏的心情,談到了時間。時間的兒子便是它們,它們的身上留下了時間的傷痕。它們談到了當年的情景:地球開裂,彎曲,在成形時的痛苦的呻吟聲中,巖峰和山脊從它飽經摺磨的軀體裡突起。岩石山咆哮著、轟鳴著擠出來,山峰聳起,毫無目的地越升越高、直到折斷為止;雙峰山你死我活地拚命爭奪空間,最後,一座勝了,突兀而立,把它的兄弟甩到一邊,跌得個粉身碎骨。從那個時候以來,折斷的山峰,被擠走而碎裂的岩石,便始終留在山上的淤泥裡,隨處可見。每到冰雪融化期,山洪挾帶著房屋般大的石塊直瀉下來,把它們象玻璃似的衝個粉碎,或者用力地一推,讓它們滾到山下,嵌入柔軟的草地裡。”】

作者這種人道主義思想在他詩歌中也有所表達,

《幸福》——赫爾曼·黑塞

在你獵取幸福的期間

你還沒有成熟得成為幸福者

哪怕你最愛的已歸於你

在你痛悼失去的一切

向著目標忙忙忙碌碌的期間

你還不知道什麼是安寧

只有當你放棄一切慾望

再也不知道目標和追求

不再以幸福之名稱呼幸福

那時,萬事的洪流就不再衝到你的心頭

你的靈魂也安靜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