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長卿“吃了閉門羹”,仍獲得精神愜意和心理滿足

唐代宗大曆前後,是個感傷時代,大曆二年(767年)正月,詔郭子儀討周智光。大曆五年(770年)三月,誅魚朝恩。大曆七年(772年)正月,回紇使者擾京師。大曆九年(774年)三月,皇室結親魏博。大曆十年(775年)正月,田承嗣反。大曆十二年(777年)三月,誅元載。大曆十三年(778年)二月,吐蕃頻繁入擾。大曆十四年(779年)五月,代宗駕崩。也許,很多人沒有聽過大曆,但總會有人聽說過大曆元寶。一人在世就很難脫離社會,時代背景是灰色的,那我們的心情,做法都會被影響到。

劉長卿“吃了閉門羹”,仍獲得精神愜意和心理滿足

在感傷的時代,很多詩人都表現出感傷色彩。但更多的是擺脫時代失意,尋找心中的寧靜。而劉長卿的《尋南溪常山道人隱居》便也體現了當時的“時代心聲”。

一路經行處,莓苔見履痕。

白雲依靜渚,春草閉閒門。

過雨看松色,隨山到水源。

溪花與禪意,相對亦忘言。

詩人所經過之處都會在佈滿青苔的臺階上留下腳印。可見道士所在之地是遠離人間喧譁的清幽之地。抬頭看天上的白雲,它安靜的依偎著沙洲。綠嫩嫩的小草環繞著道院的閒門。頷聯很明顯的提出詩人去道院而沒主人在家的事情,可面對這件事,詩人卻是描寫出了靜穆淡逸的氛圍。

劉長卿“吃了閉門羹”,仍獲得精神愜意和心理滿足

“門閒”了,詩人的心似乎也“閒”了。一切都顯得格外的恬靜自然。雨後松葉顯得更加青翠,沿著山路找到水源。詩人為何要尋找水源呢?只是因為心中的所想還沒有真正的得到解決。待詩人找到水源,看到“溪花”才是真的從幽溪深澗的陶冶中得到超悟,從搖曳的野花靜靜的觀照中,領略到恬靜的清趣,溶化深處是一種體察寧靜,盪滌心胸的內省喜悅,自在恬然的心境與清幽靜謐的物象交融為一。

劉長卿“吃了閉門羹”,仍獲得精神愜意和心理滿足

惠能曾在《菩提偈其四》中寫到:“菩提只向心覓”。人生在世,便少不了挫折和抑鬱。所以,當我們遇到煩心事的時候,我們可以向詩人一樣,去尋找心中的那份寧靜,那份渴望。他們就像是我們的老師,教給我們面對生活;他們又像是我們的朋友,與我們一起學習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