恣意與盡興並齊,宋人生活究竟有多愜意?在其美食中感受閒適

中國飲食發展到宋代,在飲食方式與飲食結構上已趨近於現代飲食,中華飲食美學的審美風尚在這一時期也趨漸穩定成熟。

不論是豐富多元的飲食種類,抑或是極具審美意味的飲食烹飪與調和,皆呈現出一種物質與精神在飲食層面上深度融合的狀態,這種融合使得宋代飲食文化具有豐富的審美內涵。

宋代將“日常審美化”引入飲食領域,使飲食審美文化愈加貼近生活,體現出一種自由閒適的審美旨趣,彰顯出獨特的宋代生活美學特徵。

此外,宋代文人士大夫與市民階層完成了飲食文化審美特徵的雅與俗的分野,文人審美群體與市民審美階層在飲食文化的審美傾向大有不同,形成了飲食審美文化雅俗共賞的局面。

加之宋人浪漫、勇敢的精神氣度影響了這一時期飲食文化的審美特徵,使之呈現出一種勇於嘗新求變的飲食審美狀態。

恣意與盡興並齊,宋人生活究竟有多愜意?在其美食中感受閒適

宋代飲食文化的審美特徵

一 恣意盡興、閒適安逸

宋代飲食兼具實用性與藝術性的獨特審美體驗,使宋代飲食富有生活審美的特徵。宋人對生命意旨的追求、對當下境遇的關注,以及對人生的感懷領悟,皆體現出這個時代的審美精神與內涵。

可以窺見,宋代詩畫皆充斥著濃烈的生活氣息,彰顯出宋人傾向於閒適生活、追求自我意志的抒發,體現出宋人追求閒適生活審美的態度。

而這種生活審美態度見諸審美實踐活動中時,首要體現在以飲食為代表的普通大眾形式下的日常生活中,其次才體現在以詩詞書畫為代表的文人精英的精神層面。這種生活化的審美韻致體現於飲食活動中。

1 復返自然

宋代飲食推崇自然天成的生活審美觀,以求復返自然,致使飲食形制清新素淡。歸返自然的審美態度首先與宋代歷史背景息息相關。

宋代長久積弱致使宋代士人紛紛出走,為排遣胸中憂怨而置心於靜林美水之中,超然物外、遺世獨立,試圖尋求內心的寧靜與自由。彼時,山野自然成為宋人士人在汙濁亂世中的庇護所,使隱逸於此計程車人群體恣意放誕,乘物遊心,耽享閒適自由的生活審美世界。

與此同時,飲食活動也隨之帶有自然痕跡,成為宋時生活審美的重要特性。其次,宋代理學思想始終佔據主導地位,作為宋代儒、釋、道文化之核心,其將“天人合一”作為審美精神的最終旨歸,這使得宋人不可避免地將目光投注於自然,在自然中盡顯詩理,達到物我與共、妙趣橫生的藝術境界,使得宋代詩文在富有詩性之時又別具理趣。

至此,宋人重視自然在審美領域中的體現,並將這種自然審美觀運用於審美實踐活動之中,飲食活動作為生活化的審美活動,同樣具有自然特性。

恣意與盡興並齊,宋人生活究竟有多愜意?在其美食中感受閒適

2 體驗自我

宋代飲食注重以人為本的生活審美觀,以求體驗自我,致使飲食實用與審美兼備。這種審美過程注重主體參與度並將之生活化、普泛化,這一審美需求與飲食美學的獨特屬性相關。

飲食美學作為一種特殊的美學形態,不同於其他藝術形式需藉助諸般媒介因素予以呈現,諸如語言、文字之於文學,線條、色彩之於繪畫,由其媒介決定其藝術性質形態,媒介較之飲食美學而言相對單一,而中國飲食美學特殊性就在於飲食媒介的綜合性。而這種綜合性使得飲食活動格外注重飲食主體的參與。

藝術審美往往需要將審美主體與生活實踐剝離開來,而生活審美則不然,它以實用為根基,在生活中鋪陳展開,使得富有生活審美經驗的審美主體極大程度地參與其中。

如此,飲食美學的完成需要藉助主體味覺、嗅覺、視覺等多元感官聯動參與,不同於諸如舞蹈、音樂、美術等其他單一藝術形態,它充分調動了主體(接受者)的感受,極具綜合性。

恣意與盡興並齊,宋人生活究竟有多愜意?在其美食中感受閒適

二 士庶有別、雅俗兼具

1士庶有別

經濟能力、社會地位、文化素養以及審美水平在飲食活動中往往起決定性作用,故而不同階層群體的飲食生活以及其審美特徵往往也大相徑庭,士人群體與市井庶民的飲食審美生活各具特色。

宋代“士”群體是宋代文化的象徵,由於宋代重文輕武的文化政策,唐代門閥逐漸衰落,宋代士人透過科舉及第後,一改往代士人群體皆為社會低微的寒門學子的景象,變為由具備良好修養、學識以及審美水平的文人雅士構成的文化群體。宋代士人追求風雅,日用之間皆顯精巧雅緻。

他們追求極致的生活享受與崇高的精神境界,這種隱逸閒適的生活態度,使其樂於歸隱於山野、玩物以適情,熱衷於名物賞藏、書寫譜錄。其編撰譜錄內容博雜,涉及涵蓋器物、花卉、魚蟲以及烹飪等等,宋代文人將其視作日常生活美學之書寫。

2雅俗兼具

宋代飲食文化在臻於精緻、典雅的同時,以市井細民為代表的市民階層亦隨之興起,在帶來世俗文化繁榮的同時,也引發了世俗食風的變革。

市民階層多指生存於社會底層的、尚可果腹的普通庶民群體,有別於士人群體嚮往高蹈飄逸之境界,崇尚素淡雅緻之食風,而是在求飽務實的基礎上,以其獨有的世俗審美完善發展宋時的飲食審美文化,在士人階層尚“雅”的基礎上,為飲食文化增添了市井風味,以“俗”為美的飲食審美追求致使市井飲食文化煥發勃勃生機。

恣意與盡興並齊,宋人生活究竟有多愜意?在其美食中感受閒適

宋代飲食文化的審美觀念

倘若將先秦視為飲食美學發軔萌櫱的時期,漢唐是飲食美學疾步發展、多元迸進的時期,宋代則是中國飲食美學向成熟、穩定期邁進的重要階段。

這一時期,在前代審美理論的統攝下,宋人形成了尚“味”、調“和”、養“身”三位一體的審美觀念,又以其獨有的審美思維在飲食實踐中構建了屬於這一時期獨特的審美理論。

宋代飲食材料愈加豐厚華美,致使宋人更加自覺主動地尋求審美化、雅緻化的飲食生活,這一飲食審美化的過程實際是宋人飲食審美觀念的投射,在中國古典美學“和”與“味”為核心的審美基礎上,增添了時代色彩。

一 尚“味”之趣

1“味”之源起考辨

“味”源於中國古典飲食文化,並與華夏文明中的審美意識相關。道家認為“五味”(調味)會破壞食物之本味,食者往往會耽於口欲之樂而失之本心,至美就在於事物本真,還原食物的“本味”方可求其“至味”,這種“無味”觀恰恰是道家哲學最好的註解。

此後,對於“無味”境界的追求被延展於審美領域,即代表一種高蹈、恬淡的最高審美追求。這種以“味”釋道的哲學思維致使“味”由食物的味道延伸上升為高階審美體驗。

值得一提的是,老子所謂的“淡乎其無味”以及“味無味”並非要驅逐“味”,而是崇尚“恬淡為味”的最高審美理想,是一種樸素、空靈、玄妙的沖淡之美。而甘、酸、辛、鹹、苦五味雜糅破壞了食物拙樸的美感,是以應去彼取此、尚儉崇真,其中蘊含著豐富深刻之“道”。中國飲食文化中的“味”範疇蘊含著深刻的審美內涵。

2 因“本味”而“和味”

自先秦時期擎始,飲食活動中的“味”被逐步深化引申至審美層面,這一過程代表著快感向美感的轉化,也初步奠定了中國古代以“味”為本體的飲食審美觀念。當然,萌櫱於先秦的“味”本體飲食審美觀念在不同的歷史時代背景中淬鍊演變,直至兩宋時期發展成為以“和味”歸本的飲食審美之道。

先秦伊始,由於客觀物質條件的限制,初民食薄味之物,難免沾有食材之原味。這種原味有別於飲食審美觀念中之“本味”,食材之原味乃食材原始的自然味性,其中有諸多味性是無法引發主體審美感受的,譬如魚蝦之腥味、牛羊之羶味。

因而,食之“本味”並非一味還原食物單一的原始味性,反而是透過“五味”予以調和彰顯的。

先秦直至漢代提倡自然“本味”說,這種樸素的飲食觀念源自中國哲學的基本精神——天人合一,尤其在對自然與生命的體驗中予以彰顯。

恣意與盡興並齊,宋人生活究竟有多愜意?在其美食中感受閒適

二調“和”之道

宋代飲食美學除了尚“味”之外,同樣注重飲食的調“和”之道。“和”是中國審美意識的最高總結,以中正和諧為基本特徵,使中國古典美學具有兼收幷蓄、圓融完滿的意義與功能,從而影響了中國美學的基本走向,構建了中國古典美學的主流意識形態:中和美學。

1“和”之文化探源

“和”之觀念根植於中國古代農耕文化之中,“禾”乃生存之本,以“和”求和,表現先民渴盼風調雨順,年穀順成的美好願望。其次,“口”作為“和”的另一字形結構單位,是人類進食的器官。與“禾”相組,意為入口之禾物,兼有自然內涵與社會意義。

透過“和”體現了先人渴盼與自然、社會之間和諧共處的願望,是樸素的“天人合一”觀念的顯現。除了其本身字形外,“和”與“味”的相聯相通也彰顯出其飲食文化的內涵。

2 飲食之美在於“和”

“和”是飲食之美的最高境界,從飲食的直觀表現形式而言,其形、色皆以中和為美。而“和”之內蘊亦極為豐富,兩宋時期,傳承積澱下來的“和”文化不僅作為一種審美觀念被普遍接受,還深刻落實於飲食活動的方方面面之中。

宋人秉承尋求“和味”的飲食審美觀,在珍視食味的同時,使“調和”之穿於飲食烹調的整個過程。除了調和食物之形、色,致使餚饌外在形式做到和諧整一、搭配均衡之外,飲食烹調之“和”最具審美價值與內涵的體現即食物味性的五味調和。

飲食審美中的調和之道還在於“味”與人之間的調和。從飲食文化中的五味調和可以窺得古代樸素天人合一的世界觀與自然觀。

食物取諸於自然,是人類感知自然的重要途徑,而從中抽象出的“五味”則是人與自然溝通的內在法則。食之“五味”與“陰陽五行”具有不可分割的聯絡。

先民將自然萬物劃分為五種屬性,即金、木、水、火、土五類,稱作“五行”,用其中相生相剋的自然規律來描述事物運動與轉化的關係,以此構建樸素的哲學觀與宇宙觀。而“五味”概念的形成則是從“陰陽五行”中抽離延伸出的。

恣意與盡興並齊,宋人生活究竟有多愜意?在其美食中感受閒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