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人的鐘鼓樓,是時間的見證者,同時也是京味兒的守衛者

很多城市,都會有這麼一個地名,鼓樓大街。但凡是叫鼓樓大街的地方,在古代一定有一座報時用的鼓樓。在北京,也有這麼一處古建築,在元明清時期,它們負責為全京城的人報時,這就是鐘樓和鼓樓。

老北京人的鐘鼓樓,是時間的見證者,同時也是京味兒的守衛者

鐘鼓樓位於中軸線的北端,景山公園以南,分為前後兩座建築。鐘樓、鼓樓始建於元代,鼓樓曾經是元大都的正中心,後來遭遇火災,我們現在看到的鐘樓和鼓樓,是明朝永樂年間,在元朝的原址上重建的。在鼓樓的城樓上,曾經擺放著24面直徑1。4米、高2。22米的大鼓,象徵著24節氣,現如今僅保留下了一面,而且鼓面還有一道用刀劈砍的痕跡,那是在八國聯軍入侵北京城時,被洋鬼子用刺刀劃破的。

老北京人的鐘鼓樓,是時間的見證者,同時也是京味兒的守衛者

說到鐘鼓樓,就會聯想到一個成語,晨鐘暮鼓。為什麼是晨鐘暮鼓呢?這就要說從古人的計時方式說起了。古人將一天分為12個時辰,一個時辰相當於現在的兩個小時。然後又將19點至凌晨5點這個時間段,分為一更天到五更天。在一更天的時候,怎麼報時呢?先敲鼓,再撞鐘,這就叫暮鼓,告訴人們天黑了,該洗洗該睡睡吧。後邊的二更天到四更天,只敲鼓不撞鐘,以免吵到老百姓休息。到了五更天的時候,這時候天馬上就要亮了,先撞鐘、在敲鼓,這樣洪亮的鐘聲可以將熟睡的人們,從美夢中叫醒,開始新一天的勞作,這就叫晨鐘暮鼓。當然敲鼓和撞鐘也不是瞎敲的,每次都有規定的次數,口訣叫“緊十八、慢十八,”迴圈三次,總共108下。

老北京人的鐘鼓樓,是時間的見證者,同時也是京味兒的守衛者

老北京人對鐘鼓樓似乎有著一種特殊的情懷,從音樂人那裡就能看出一二。在90年代,國內颳起一股搖滾風,那時候國內誕生了很多著名的搖滾歌手,其中就有被稱為魔巖三傑之一的何勇。後來住在鼓樓附近的何勇,寫出了他那首巔峰之作《鐘鼓樓》。曾經的何勇可以說是國內朋克的代表,但是當他站在鐘鼓樓前,狂野的內心受到了寧靜的洗禮,他年少輕狂的鋒芒,開始學會了收斂,這才有了那首看似平靜卻又不失批判精神的《鐘鼓樓》。而到了21世紀10年代,懷才不遇的民謠歌手趙雷,住在一片抬頭就能看見鼓樓的大雜院內,當時的他還不像現在紅極一時。雖然住在北京二環內,外面的繁華卻似乎與他無關,在前途一片迷茫的時候,只有眼前的鼓樓為伴。正是在這種心境下,趙雷創作出了那首代表作《鼓樓》。後來很多趙雷的粉絲,特地來到鼓樓朝聖,甚至有人專門去鼓樓的門前拍攝107路公交車經過的影片。

老北京人的鐘鼓樓,是時間的見證者,同時也是京味兒的守衛者

為什麼像何勇趙雷這樣的音樂人會選擇住在鼓樓呢?我想可能是這裡有一種特殊的魔力吧。站在鐘鼓樓的小廣場上,近距離觀察著老北京人的言談舉止,才能親切的感受到什麼才是真正的老北京。在盛夏的北京,每當午後,住在鐘鼓樓附近的老北京們就會出門納涼。在有樹蔭涼的小廣場上,有打麻將的,有玩打升級的,四周圍著街坊鄰里,他們彼此熟悉的就像一家人一樣,當看客們手癢癢的時候,還會張羅著說:“我替您打兩把。”這才像書裡、影視劇裡講述的老北京人的生活。當踏出這片寧靜的民居後,就又回到了熟悉的喧囂。

老北京人的鐘鼓樓,是時間的見證者,同時也是京味兒的守衛者

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人們的作息時間不再參照晨鐘暮鼓,而是已經被手錶手機所取代了。作為老北京城文化的一部分,2001年歲末的午夜11時57分,25位年輕鼓手在鼓樓上重新演繹了《二十四節令鼓之冬》裡邊的樂章。從2002年元旦開始,鼓樓正式對外開放,每天都會擊鼓四次,每次15分鐘,也算是對歷史的一種回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