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瓷鑑別:宋代吉州窯

江西吉州窯位於江西吉安縣永和鎮,為宋代江南地區著名瓷窯之一,吉州窯創始於五代時期,在北宋時期燒造青白瓷,也燒造白釉和黑釉器,南宋為吉州窯發展時期,

燒造品種有黑釉、醬釉、青釉、白釉、白釉褐色彩繪、白釉紅綠彩繪、綠釉、醬黃釉等,以黑釉、白釉所佔比例比較多,白釉褐色彩繪次之,綠釉又次之。

古瓷鑑別:宋代吉州窯

南宋吉州窯最具特色的是黑釉瓷器,不僅產量大,而且裝飾技法多樣,特別是燒製以黑黃兩種色調的釉仿玳瑁甲殼色的玳瑁釉和鷓鴣斑花釉。

吉州窯在南宋時期大量燒製的覆燒印花白瓷,帶有明顯的定窯風格、以及白釉褐色彩繪裝飾也看出受磁州窯的影響。此外,低溫綠釉及醬黃釉陶器在吉州窯也有少量生產。

古瓷鑑別:宋代吉州窯

其中吉州窯的黑瓷主要有如下識別特徵:

(1)胎體:黃白色,比較粗松,亦有黑中泛青的。

因胎質中含砂量大,使胎質粗松吸水力強,粗看似陶,但敲之具金屬聲。這是由吉州窯的生產環境所形成的個性特徵,因而成為了區別其他窯口的顯著特徵。由於胎泥含砂量高,修胎時往往發生阻刀、跳刀現象,在器底及圈足內能清楚地看見跳刀痕。而胎體表面留下波浪痕經施釉後,其痕跡雖有所減弱,直面觀測不易發現,但用手觸控胎表仍可以感受到呈豎條形的起伏,在適當的角度側視,肉眼可見呈豎條狀的釉層掛附不勻等肌理現象

古瓷鑑別:宋代吉州窯

(2)釉色:黑釉黑中帶褐,較乾澀,不太光亮。

若選擇適當的傾斜角度觀察釉面,還可以看到波浪起伏的釉面肌理;也正因為上釉稀薄,坯胎吸附過多,釉面形成許許多多肉眼無法看見的缺釉毛孔,顯得粗糙乾澀。

古瓷鑑別:宋代吉州窯

(3)器型:

以碗、盞、瓶、爐產品為多,盞比建窯稍大一些。

(4)紋飾:吉州窯的黑釉紋飾十分豐富,裝飾手法有:灑釉、剔花、印花、剪紙貼花、木葉紋、堆塑等。

內容以花卉、奔鹿、梅、蘭、竹等為多。尤其是剪紙貼花,紋飾有雙龍、雙鳳、折枝花果、雜花、花卉飛鳳、梅花竹枝和長命富貴、福壽康寧、金玉滿堂等吉語,木葉紋也為吉州窯所獨有。

古瓷鑑別:宋代吉州窯

(5) 工藝特徵: 唐末五代的底足以玉璧足餅底、矮圈足為主;到了北宋前期則發展為高圈足、大圈足,中後期又為矮圈足:至南宋早期演變為假圈足,中期圈足直徑逐漸縮小,並在圈足外斜削一刀,再在近足處橫旋一刀,形成外觀似圈足的形狀;

元中期以後,除黑釉盞繼續保持上述形狀外,其餘底足又向厚壁、大圈足發展;至明代再向薄壁圈足發展。這個發展趨勢,經過了一個迴圈往復、沿襲改革的變異發展過程。這個規律為吉州窯瓷品的斷代依據之一。北宋以前的黑釉瓷為防止釉粘連,保證成品率,均施半截釉;南宋前期,由於窯錢(墊圈)的出現,固定了疊燒器物之間的間隙,能較好地防止釉粘連,形成了除圈足外略顯稍許胎,即釉不及底的形態:南宋中期以後,由於較準確地掌握了墊圈厚薄規律,形成了除圈足內無釉,器內外施滿釉的形態。這些都是吉州窯產品“多露胎骨”的原因,也是其斷代特徵之一。

題外話,有時候乾貨沒人學習,反而發些娛樂搞笑的文章閱讀量卻上去了。唉·····

參考文獻:文物拍賣從業人員複習資料、圖片來源雅昌藝術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