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必烈發動戰爭的原因及所做貢獻,其後元代統一對中原有何影響?

忽必烈混一海宇,用兵南宋的目的,不僅要奪取南宋的土地,同時要奪取南宋的人民。

而要奪取南宋人民的目的就是為了使士、民、工、商,各安己業,特別是百姓安業力農的重農政策是他一再強調的

這與成吉思汗時期,有人認為“漢人無補於國可悉空其人以為牧地”的狹隘看法大不相同。

而同我國封建地主階級知識分子津津樂道的“王者之師”的弔民伐罪之意,完全一致。因此,他不僅取得北中國地主階級的衷心擁護,為他出謀劃策,衝鋒陷陣,積極參加平宋戰爭。同時也迎合了南中國地主階級的利益,減少了南下的阻力。所以,他南下伐宋,勢如破竹,飛渡長江,如履平地。

忽必烈發動戰爭的原因及所做貢獻,其後元代統一對中原有何影響?

順流而下,沿江諸將多望風降附。最後勒兵臨安城郊,迫使南宋朝廷軍

請降。使南宋臨安“九衙之市肆不移,一代之繁華如故”。

減少了江南的破壞,加速了平宋戰爭的程序,結束了白唐末以來四百年左右幾個政權同時並存的分裂割據狀態,使我國又一次出現程度更高、範圍更廣的空前大統一局面,為我國邊疆地區和中原內地經濟文化和發展,以及我國各族人民經濟文化交流提供了空前優越的條件,作出了我國北方民族從未做出過的卓越歷史貢獻

01

忽必烈的貢獻

所周知,蒙古族以前的我國北方民族,如秦漢時期的匈奴,魏晉時期的拓跋鮮卑隋唐時期的突厥,遼金時期的契丹和女真,都是我國曆如上具有重大貢獻的北方民族。他們在我國曆史上先後建立過單于國、突厥汗國、北魏、遼、金等朝代。

但無論是單于或突厥汗國,北魏或遼、金王朝,都沒有能夠象蒙古族那樣一箇中央集權的,包括南宋在內的統一大帝國。

以後滿族建立的清朝,雖然完成了全國南北的統一,但比起來蒙古族建立的元朝來說有一段很長期的時間距離。

單就這一點來說,作為蒙古族的傑出封建皇帝忽必烈,他在我國曆史上的貢獻是空前的。

忽必烈發動戰爭的原因及所做貢獻,其後元代統一對中原有何影響?

忽必烈統一南宋之後,“北逾陰山,西極流沙,東盡遼左,南越海表”,都在元朝統一管轄範圍之內。其版圖之大,比起漢隋、唐、宋、

來說

,均有過之而無不及。不僅為元以後我國曆史發展的統一主流,起了承先啟後的關鍵作用,同時,忽必烈建立的元朝,改元建號,紹百王而紀統,上承堯舜禹湯,下繼秦漢隋唐,

不愧為我國曆代封建王朝的繼續,為我們今天各族人民偉大祖國版圖的奠定,具有非常重大的歷史意義。

元朝中央集權制十分鞏固

,在中央有中書省,地方則有行中書省,而且,在元朝大一統時期,以大都為中心修築了通向全國各地的騾站。以便使臣及四方客旅之往來。《元史·兵志》僅中書省、河南江北、遼陽、江浙、江西、湖廣、陝西、四川、雲南、甘肅等省所轄驛站就約有一千四百處,《馬可波羅行記》(九七章)記載全國共有“驛邸逾萬所”,“此種驛站備馬逾三十萬匹”。

大大縮短了全國各地與元朝首都大都的距離。而且從中原內地到邊疆各地,都在元朝朝廷的統一管轄之下,沒有人為的割據藩籬,“江湖嶺

之交,至於海島”,“舟車畢通,無所底滯”。彼此接觸往來,異常頻繁,東南西北的經濟文化交流,日益加強,彼此互通有無,相互支援,加強了中原和邊疆各兄弟民族之間的聯絡,無論從統一的廣度和深度來說,都是前代無法比擬的。元人文集說元代“疆宇戶數,遠過漢唐”,是言之不虛的。

忽必烈發動戰爭的原因及所做貢獻,其後元代統一對中原有何影響?

忽必烈統一南宋後的元朝,不僅是我國曆史上幅員最為廣闊的朝代,同時也是當時世界上繁榮富強的國家。

在元朝,“東西止日所出入,南北皆應於海:的廣大版圖之內,“邊激無烽火之警,士卒無矢鏈之費”。不僅為邊境各族人民安定地進行勞動生產和共同締造我們偉大祖國的歷史文化,提供了非常有利的客觀條件。

同時使元世祖忽必烈“與民休息”的總政策得以付諸實現。出現了“干戈載敢,田裡傅安”的空前安定時期。史稱“至元之治,不減漢文”;“民物日以繁息,倉察之積,盈衍於外,海內翁然,號為極治”。

並進而將元代譽之為“漢唐之盛,

未有也”的封建盛世。元朝時從西方來到中國的著名旅行家馬可波羅稱忽必烈為當時世界上“從來未見廣有人民土地財貨之強大君主”。此外,如安德魯、約翰柯拉、馬黎諾里等人亦無不稱讚當時中國兵馬強盛,土地廣大,人民眾多,國庫充實。

從此亦可見到元朝取代宋朝並非歷史的倒退,而是歷史前進的需要,符合我國社會發展的規律。

忽必烈發動戰爭的原因及所做貢獻,其後元代統一對中原有何影響?

02

元朝統一的影響

由於元朝南北的統一,社會經濟的恢復和發展,國內秩序的安定,驛站制度的四通八達,這都為元朝科學文化的發展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因此,在元代,無論是天文曆法,或是歷史、地理,特別是元曲,都得到了很大的發展,作出了重大的貢獻。

為祖國和世界的科學文化寶庫增添了寶貴的財富。

列寧曾經指出:“只要各個民族居住在一個國家裡,它們在經濟上、法律上、生活習慣上便有千絲萬縷的聯絡”。元朝各族人民,包括漠北的蒙古人、西北的西夏人、維吾爾人、西南的藏,彝、白、壯、苗、瑤等人,東北的契丹、女真人等。和漢族人民一起,都在元朝統一政權的管轄範圍之內。透過共同的階級鬥爭和生產鬥爭,互相接觸往來,互相學習幫助,促進了各族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推動了各族人民的融合。如遷居到合肥的西夏人,經過數十年與漢族人民的接觸往來,“其習日以異,其俗日不同,……而人之生長於此者,亦因以變”,又如《元史》將契丹、女真亦稱作漢人,《輟耕錄》(卷一)所舉漢人八種之名,亦包括契丹、女真族在內。

說明元時生長在漢地的契丹、女真族人,

和漢族人彼此不分,融合在一起了。再如元代記載中“回回”一詞,原指由中亞、阿拉伯、波斯等地遷到中國的人,經過長時期在內地與漢族及其他族的雜居,彼此互相通婚,文化上的相互滲透,逐漸在中國境內形成了吸收有大量漢族、蒙族、維吾爾等族成份而又具有自己生活習慣、宗教信仰文化特點的新民族——回族。

忽必烈發動戰爭的原因及所做貢獻,其後元代統一對中原有何影響?

到了元末明初,留居在中原的蒙古、色目人,也多改為漢姓,與“華人無異”了。

元朝的首都大都(今北京)就是當時全國各族的中心,民族融合的心臟。我國各族之間的融合在元代發展到了一個新的高度,鞏固和發展了我國統一的多民族的國家的基礎。

隨著元代統一多民族的中央集權國家的建立,水陸交通的發達。

使元代與西方各國的接觸以及和中亞、東南亞各國的往來,

經濟文化方面的交流,比起以往的朝代來說,也都有很大的發展

。我國的羅盤指南針、火藥、印刷術、紙幣等先後傳到西方;西方的天文曆法、醫學、地理等也傳入中國。

當時來自亞、非、歐的各國友人,在我國長期居住,把他們瞭解到的中國情況介紹給世界各國人民;我國也有不少人去到世界各地,把他們瞭解到的情況介紹給中國人民。

透過中西交通的往來,經濟文化的交流,我國人民對世界以及世界人民對中國的瞭解,元朝比以往的朝代也大大地前進了一步。

忽必烈發動戰爭的原因及所做貢獻,其後元代統一對中原有何影響?

03

結語

應該指出:我們肯定元朝的代宋,肯定元朝的歷史地位,並不等於肯定元朝統治階級對各族人民所採取的階級壓迫和民族壓迫政策。特別是在元軍南下伐宋時期對南宋常州、靜江(今廣西桂林)的野蠻殺害,毫無疑問是應該徹底否定的。

南宋各族人民反抗元朝統治者的軍事征服階級壓迫和民族壓迫,文天祥等南宋將領的抗元鬥爭,都是應該讚頌的。

因為忽必烈畢竟是一個剝削階級的代表人物,他統一南宋也是透過戰爭的手段而不是透過平等聯合的辦法達成的。我們中華民族的各族人民都“贊成平等的聯合,而不贊成互相壓迫”。

但是,我們肯定文天祥等南宋將領的抗元鬥爭,

並不等於肯定他忠於南宋王朝的封建忠君思想,更不等於否定元朝的統一

。對於元朝統一南宋過程中所出現的這些錯綜複雜的歷史情況,必須用全面的觀點,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而不能形而上學地孤立地來一個簡單地肯定或者否定。

圖片來自網路,如有侵權,聯絡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