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與韓非子

道德經第三十八章,花了六七天的時間,基本是理解了,卻又不是很肯定,以後再去探究吧。翻閱兩本書、又參考了幾個電子書,都覺得不夠信服,還是在韓非子的《解老》中獲得啟示,雖然不完全認同他的觀點,卻感覺他的核心觀點和整體思想符合老子的原意。

上德不求得到,所以有實德;下德不放棄得到,所以缺少德。

上乘之德、沒有施為,也不認為需要得到什麼。

上乘之仁、有作為,卻沒有把它作為功勞(或回報)。

上乘之義、有作為,而是把它作為職責及權益。

上乘之禮、有作為,卻沒有得到響應,就會強制要求他。

所以、失去道之後,就會需要德。失去德之後,就會需要仁。失去仁之後,就會需要義。失去義之後,就會需要禮。

禮這個東西,它忠信的成分很少,是禍亂的開端(接近禍亂)。事物前面的表象,是道的虛華,卻是愚昧的開始。

所以、大丈夫會選擇事物的厚實部分(有價值),不注重它的輕薄部分。選擇它的內在實質,而不注重它的表面虛華。因此、要在虛實之間做出取捨。

《道德經》與韓非子

本章說明了真假德之間的區別,德到禮的幾個層次,以及差別。指導人們、要注重事物的內在實質,有價值的本質,不被外在虛華所迷惑及當誤。比如說:撲蠅草釋放蜜露,用它吸引捕捉昆蟲。

當你遇到一個非常熱情友好的生人,他是壞人的可能性、要大於百分之八十,甜言蜜語這些東西、很有誘惑性、卻有很大的風險。

當一個人表現出100分,而他實際只有50分,你又看不清,誰吃虧?而許多詐騙和傷害,都是表現出一副熱情友好、及大仁大義的樣子,還會用利益引誘你,如果做出了錯誤選擇、你就可能踏進了地獄。並且、裝飾外表都是有成本的,而本質就會差強人意。

金庸的武俠小說裡,把一些邪門歪道的人描寫的比較忠誠義氣,而一些名門正派的上層人士,卻有些虛偽奸詐。金庸也是看清了一些社會的現狀。

去年有個市長,慷慨激昂、洋洋灑灑講了兩個小時的反腐宣傳,剛下會場、就被反貪局給抓走了。貪官和庸官的危害極大,他們又是極度追求權力,常表現出一副友好善良的姿態,做事也非常勤奮,還善於結交關係,也容易爬上去,需要智慧去約束及鑑別。

而官場上,領導一般喜歡那些聽話勤快的人,有人喜歡建立自己的勢力圈子,就給那些勢利小人留下了機會。私心、不僅會害了自己和國家,還會遺害子孫後代。

好人有兩種,一種是真好人,常表現出樸實。另一種是裝成好人的壞人,常常更像好人,你分不清、就會被他傷害。我與一些壞脾氣的人處的還好,卻與那些虛假及不務實的人發生過爭吵,實際還是喜歡那些務實又脾氣好的人,只是這樣的人太少。

《道德經》與韓非子

道德經非常深奧及難於領悟,想結合韓非子的《解老》和《喻老》來理解,剛看了一點,非常的震撼和佩服,韓非子才是解老的第一人。韓非子也有至高的智慧,不愧為一代聖人,他是法家的最高點,也是中國智慧的一個高峰。

有學者說道法同源,講道家和法家是一脈相承,也有人說:道家分化為莊子和韓非子兩個流派,都是說兩家的淵源是很深的,他們都是一種務實及科學的思想理論,還有方法體系。

在新法家的網站上,看到這樣一段話:繼承韓非子的卓越思想,在老子的光輝指引下,銳意進取,不斷創新發展,構建一個更適合現代社會的思想理論體系,推動社會的發展進步,實現民族的強大崛起。

這一段話是現在的回憶,可能有些偏離原話,但基本意思還是一樣的。所以說:法家是一種務實高效的強大力量,是社會的根基、國家強盛的基礎,有卓越的價值。他值得我們去尊敬及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