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國潮”餐具,沒人能比“有鍋有碗”更懂

幾千年來,中國人在餐桌上嘗的是美食,品的是文化。隨著中國經濟從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以“中國”“品牌”“潮流”“文化”為主要元素的“國潮”成為一種新的消費趨勢。“國潮”熱背後不僅是中國創造、中國品牌的崛起,更是民族情懷、文化自信的彰顯。

“國潮”不僅在服裝品牌和日常消費品中興起,也在飲食文化等領域流行。中餐桌上,菜餚器具中的“國潮”範,既可以體現傳統文化的復古中國風,也能展現國際潮流的創新融合風。

近年來,中國餐飲改良創新的腳步未曾停歇。一道道傳統美食推陳出新,飄香海內外。在川渝,“水煮牛肉”是當地人難以忘懷的舌尖記憶,也是鹽幫菜乃至中華料理的一張名片。

論“國潮”餐具,沒人能比“有鍋有碗”更懂

圖為新式“水煮牛肉”。受訪者供圖

鍋中大片爽彈的厚切牛肉香濃,鍋邊金色牛首鼻噴霧氣,配以火紅刀口辣椒和蔥薑蒜末,“滋啦”澆上熱油,焦香味頓時撲面……這是非遺“鳴堂”技藝傳承人熊阿兵切合時下口味與審美,創作的新式“水煮牛肉”。

“推陳出新是中華美食源遠流長的不竭動力。”熊阿兵說,新式“水煮牛肉”融合西式上菜手法,又增添了中式古典元素。

“我是這家店的‘老粉’了!”店內用餐的劉女士說,“水煮牛肉”是四川家常菜,改良後的菜品儀式感滿滿,還新增了中西融合菜“牛肉十二粒”,餐桌上驚喜連連。

在中國人的餐桌上,美食佳飲並不少見,中華餐飲文化崇尚“色香味俱全”,而餐具作為“餐桌系統”的構成元素,亦“別有洞天”。

在景德鎮,成都有鍋有碗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張小草和夥伴正守在陶瓷窯口,仔細挑選、尋找靈感。

新出窯的原創“自然落灰釉”早已被訂購完畢,很快將流轉於食客指尖,綻放獨特魅力。“‘國潮’餐具興起的背後始終是國粹的支撐。”張小草說,中國製瓷迄今已有數千年曆史,柴燒不僅是燃燒薪柴,更是新與老的對話、人與窯的共舞。

論“國潮”餐具,沒人能比“有鍋有碗”更懂

圖為張小草原創的“自然落灰釉”。受訪者供圖

“一群熱愛‘國潮’的青年人湊在一起冥思苦想搞創意。”張小草坦言,在創業之初,對於傳統瓷質餐具能否突出重圍,得到認可,心裡並沒有底。但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人認可“國潮”、追逐“國潮”,他的創作底氣越來越足。

2018年,作為川渝地區烤魚領導品牌,烤匠與有鍋有碗科技有限公司共同開啟了餐具創作之旅。

烤魚作為美食,在中國已有兩千餘年歷史。而近現代的烤魚,則興起於風景如畫的長江三峽之巫溪大寧河邊。

老子說“上善若水”,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江崖水紋有著吉祥的寓意,有鍋有碗團隊便將江、湖與崖結合在一起。用江崖水紋加入鍋具底座設計,與烤匠主打的“烤魚”暗自呼應,底部中間鏤空,能夠方便在食物餐桌上進行加熱。

食客用餐時如同置身河中,河面霧氣氤氳,彷彿夢迴幾千年前,體會到古人摸魚抓蝦的智慧和快樂。

論“國潮”餐具,沒人能比“有鍋有碗”更懂

圖為烤匠的餐具,受訪者供圖

2019年,四川家春秋餐廳與有鍋有碗科技有限公司展開合作。家春秋餐廳是以“家文化”為核心理念的餐廳,他們需要一系列屬於自己品牌的擺臺餐具。

在人們的印象中,家是溫暖、幸福、美好的唯一象徵,而一桌團圓家宴,往往就是一大家人一年中最溫馨的時刻。但在家文化中,尤其是一些大家族家規裡,往往有著不可僭越的禮儀制度,子不可違父,弟不可越兄。

論“國潮”餐具,沒人能比“有鍋有碗”更懂

圖為家春秋的餐具。受訪者供圖

有鍋有碗團隊便將這一觀點融入餐具形制設計中,上為天,天為圓,下為地,地為方。餐盤是圓的,下方的托盤則是方的,筷頭是圓的,筷架則是方的,湯盅是圓的,盅底盤則是方的,所有擺臺餐具形制基本都遵循了上下分明,不可僭越的規則。將傳統文化的禮儀融入到餐具中,也是對盤中美食的一種致敬。

2020年,燒江南烤肉與有鍋有碗展開合作,對桌面擺臺餐具進行系列創意設計。

在中國的地域歷史文化中,江南的印象一直溫潤多雨,充滿了詩意,風情萬種。

而燒江南的“燒”,語出反義,是助燒之意,意思是給江南的詩意與風情一把火,讓其更旺。

有鍋有碗團隊在餐具的選材方面,取青花之色,呈國粹之意,亦有溫柔之風。

同時,團隊將麒麟圖形融入餐具,寓意祥瑞。麒麟威猛的外表下,卻有一份儒家文化的雅,與燒江南的猛火與溫柔義理相通。

論“國潮”餐具,沒人能比“有鍋有碗”更懂

圖為燒江南烤肉的餐具,受訪者供圖

將地域文化特色融入餐桌,就餐的過程也充斥著沉浸式,除了飽餐一頓,周圍環境還能讓食客追思古時江南夜夜笙歌的繁華景象。

2021年,以老成都碼頭文化發展為主線的醉碼頭火鍋與有鍋有碗開啟餐具合作模式。

今天的成都,是一座典型的內陸城市,很難和“江城”產生聯想,但是在古代,

成都一直是一座重要的港口城市,流經城市的河道上便應運而生了眾多碼頭。

各個碼頭分工明確,不僅客運和貨運分開,不同的貨物所用的碼頭也不盡相同。而成都人習慣借用貨物為碼頭命名,如交易木柴的叫柴碼頭,交易大米的就叫米碼頭……

醉碼頭名字的由來,正是源於“成都人給碼頭命名的習慣”,有鍋有碗團隊結合“醉”含義,回想起自古好酒之士多於腰間懸一酒葫蘆。於是創作團隊將葫蘆之形狀融於鍋具器形設計之中,鍋的內沿線條既有葫蘆之形,兩側耳柄更有碼頭靠岸的意思,展現出碼頭與醉相映相諧的關係。

從柴米油棉絲等各類碼頭,到如今吃著火鍋望向窗外車水馬龍的場景,雖然時過境遷,但成都的碼頭文化就在觥籌交錯的席間被延續了下來。

論“國潮”餐具,沒人能比“有鍋有碗”更懂

圖為醉碼頭的餐具,受訪者供圖

四年來,張小草對於“國潮”的堅守有了起色。目前,其公司各項專利達五十餘種,創作的餐具器皿累計供給百餘家國內知名餐飲公司,並遠銷美國、日本等地。

“餐飲領域的傳統文化‘潮’起來、‘熱’起來,這也是在舌尖上傳承民族傳統文化。”張小草說。

(本文源自新華社,內容有刪改。原標題:中餐桌上的“國潮”範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