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傳統業績評價模式的困境

(本文由上海復斯管理諮詢公司研究併發布。)

為加強管理,許多企業都極力完善和細化現有考評指標體系,精心制訂考評標準,形成整套的業績評價表格,並定期組織各職能管理部門進行打分……但最後的結果還是各部門的得分都差不多,實際業績狀況並沒有因此被“考”出來。

究其原因,是由於在解決有關考評問題時,企業往往只是在傳統框架下進行完善和強化,而忽視了該評價模式本身存在的固有缺陷:

部分活動指標難有客觀的標準參照

有些活動,雖然可以設計出評價指標,但無法設計科學的評價標準,如新產品開發,在時間維度上可以用“開發週期”指標進行評價,但是在量值標準的確定上卻非常困難,是三個月合理還是兩年合理?實踐中缺乏可參照的量化標準,因為:其往往取決於科研人員的能力、努力程度,尤其是科研本身的不確定性等一些不易、甚至根本無法量度的因素。

目前,隨著設計、研發和管理等功能被企業界所強化,類似的活動在企業內部逐漸增多、影響也逐漸增強,導致傳統業績評價模式的整體適用性相對下降。

職能部門無法擁有對稱的評價資訊

一方面,參與考評的職能部門人員並不一定是業務活動的專業人員,對專業性較強活動的結果,如新開發產品的技術含量或功能等,缺乏進行評價所必須的知識準備;另一方面,很多資訊的傳遞並不直接經過相應的職能管理部門,這就增加了職能部門獲取全部正確評價資訊的難度。

為此,在資訊不對稱情況下,職能部門在打分時常常不得不“憑感覺”進行。

職能部門缺乏客觀評價的正向激勵

職能管理部門或實際履行評價的個人,不僅不能直接從對其他部門的客觀評價中獲得收益,相反,有時還可能給自身帶來負收益,如招致其他部門或人員的怨恨等;另外,由於評價主體可能還會在其它方面被別的部門評價,為免遭其他部門報復,也需要對其他部門“手下留情”。

在這種負向激勵的作用下,職能管理部門或實際進行評分的個人往往選擇“就高不就低”的安全策略,儘量避免得罪其他部門。

被考評部門的資訊暴露行為缺乏有效約束

在儘可能的情況下,被考評部門總是傾向於隱瞞不良的業績資訊,或對資訊進行“技術處理”,以造成事實上對自身有利的評價結果。在傳統業績評價模式下,由於評價部門收集資訊存在一定困難,且缺乏對相應資訊進行證偽的激勵,難以對被考評部門的這種機會主義行為形成約束,使得被考評部門暴露出的資訊經常失真。

針對上述問題,可嘗試採用以下思路和方法對傳統考評工作進行改進:

- 活動重組:

首先對本企業的活動進行根本的價值思考,去除不必要或無價值的活動,然後對各類活動進行必要的合併或分拆,儘量使各部門的活動相對獨立和完整,以保證每個部門都有可衡量的活動結果。

- 成本內化:

透過相應的機制和制度的重新設計,儘量減少各部門活動、尤其是不易考評的活動的外部性,激勵各部門更多的進行自我管理,從而減少企業或部門層次的直接評價指標。

- 關聯評價:

透過業務執行方式及相應機制的設計,構造出評價主體之間的利益關聯,用利益關聯主體之間的評價,代替職能管理部門對被管理部門的評價,透過利益約束保證評價資訊的信度和評價活動的價值。

****【上海復斯管理諮詢公司/品科創說管理專欄】****

走出傳統業績評價模式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