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雨西來-141-!天道聖王-造物者無主,物自造

【感謝】

《佛教思想史-法雨西來》課程,是根據喜馬拉雅 閒者知無涯 老師的“新佛學金剛經”系列課音訊所整理的文字資料。課程文字基礎稿由群主【安端】整理、校對提供。——【STONE的學習筆記】

本節課音訊首次上線:2020-03-12

法雨西來-141-!天道聖王-造物者無主,物自造

莊子 知北遊

上一課,我們說——聖人透過“冥”的狀態與“玄”來相合。

玄學認為——證明和支撐這個世界的“玄”有三個基本原則:無限性、不動性和第一性。聖人透過“冥”與“玄”相合,它就是“玄”的人格化描述。聖人本身就像“玄”一樣,祂也處於任何可以描述、可以思議的範圍之外;聖人是不動的,祂的活動並不是有意去推動這個世界,只是對世界的反應

……

一種“應”。這種“應”,是對自然的迴應——觸及

……

就是觸及祂的“感”,祂就提供自然的迴應。

世界的一切變化和外在活動,在玄學裡被稱為“跡”,就是痕跡的“跡”

……

世界有變化、有痕跡。“跡”之所以“跡”,就是——世界變化之所以變化,“跡”所以“跡”,不過都是聖人內在的本質在不斷變化中的一個外在體現。我們說——聖人是“玄”的這個人格抽象,所以祂必然具有“玄”的這幾種屬性——無限性,並且不可被描述,對吧!推動性、第一性

……

祂不斷地作為不動的推動者,祂由祂的內在變化推動這個世界。就是

……

“跡”為什麼所以“跡”呢?世界為什麼有痕跡?它的所以“跡”就在於——聖人的內在變化。

這個“跡之所以跡”的理論,此後會對日本佛教產生重要的影響。日本佛教有一個重要的理論,叫“本地垂跡理論”,就是——本土神靈與佛教神靈的結合。就是依據玄學的“跡之所以跡”的關係改造出來的。我們在“日本佛教史”裡會講。

這個外在世界的所有活動,實現給我們看到的,是世界與萬物;天與自然

……

推動它的呢,是聖人內在的變化,對吧

……

聖人就具有“玄”的性質。而這個聖人的內在,我們稱為什麼呢?我們稱為“天道”。這就是中國的天道觀

……

儒家的天道觀。中國的天道觀,本質上是儒家的“聖王觀”。儒家的基礎叫“聖人觀”,它透過“內盛外王”學說,升級為“聖王觀”,最終,實際它的本質就等同於中國的“天道觀”。

在天道觀裡

……

天道——“天”說的是什麼?是“聖人之心”。就是

……

聖人的內在。“道”說的是什麼?是“自然之分”。就是

……

自然的本分,世界的規律。只有符合聖人之心,順應自然的本分的統治——就是“順應天道”,就是“聖王說”。

既然,所有外在世界的活動,都是聖人內在本質的不斷變化——外在世界是物質的,可見的、可感的;而聖人的變化是內在的、是精神的,祂不過是透過外在呈現了。這兩點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無論它們是物質還是精神,它們都具有一個先決屬性,叫什麼呢?叫“存在”。對吧!你只有先存在了,您那個內心變化才能引起我們世界的變化,不是麼?對吧!甭管您是聖人啊、是聖王啊

……

您內心的變化怎麼影響世界的變化?跡之所以跡,它都有一個前提,叫“你們得先存在”!你們如果不存在,那你哪兒來的這絮絮叨叨的理論?對吧!

那麼,這個先決存在,就是

……

聖人和聖人的內在,和外在的世界,這個先決存在是怎麼來的呢?或者說,這個自然和天道,它的永恆基礎到底是什麼?對吧

……

聖人之心,你也得先存在

……

你世界也得先存在,否則你們之間就不會有這個互動!給我解釋一下,這個存在

……

先決存在,它的永恆基礎是什麼?

對於這個問題,玄學最初的理論叫作“萬有生本無”

……

哦,“萬有本無生”——“萬有”,就是這個世界啊,是由“本無”創造出來的。但是,這個理論

……

玄學提出來的,就“貴無派”提出來的,立刻就遭到了打臉,並且受到了拒絕。為什麼?因為“萬有”由“本無”而生

……

就是“有”由“無”而生,它存在一個巨大的理論悖論。

“生”是一個動詞。動詞啊,它就是一個過程,一個方式。任何假設的創生方式,就甭管誰來生這個天地萬物

……

聖人

……

任何假設的一個創生方式,它都有一個隱含的預設前提——就是“有”的存在。這句話聽懂了嗎?“無”不能生“有”——“沒有”不能生“有”

……

只有“有”才能生“有”。

只要是一個創生方式,就甭管這個世界什麼樣,只要它有創生的方式,那麼,這個創生是一個過程,過程就要存在於兩端,就是——誰是生者,誰是被生者。只要有“生”的過程存在,意味著生者和被生者都將存在。“生”作為一個動詞,它前面要有主語,後面要有賓語。“生”這個過程的自身就意味著主體性!這就是為什麼“萬有本無生”是不可能的,它存在理論悖論的原因。玄學從最初的貴無派,要發展到崇有派,它的核心理由就在這裡——“無”不能生“有”!它邏輯不通。

大家都是讀書人,你想混過去?無中生有?不可能!你混不過去。如果,生萬有的“無”這個概念被遭到了拒絕的話,那麼

……

對吧,我們說——聖人啊、天道啊、世界啊

……

這些事情的先決,就是

……

萬物的機制、本原就不存在了。那麼,世界多樣性的背後,只剩下多樣性的本身,而沒有其它東西。這句話聽懂了嗎?玄學已經透出了最初唯物主義思想的樣子了!儒家學說相比諸子百家,顯示出更多的入世性以及現實性的一個因素,就是因為其背後理論中這種唯物主義的成分。

在經歷了半個世紀貴無派支配的玄學之後,在公元

300

年到(公元)

400

年,我們說——出現了這麼一個理論大悖論,就是——世界的機制問題。佛教思想與中國文化正式交鋒的世紀,玄學就從它的前期導向了後期,開始導向崇有派。崇有派提出來——萬物並非“無”所生。就是萬物

……

“萬有本無生”

……

“萬有”並非“無”所生;自然與世界也並不是誰所創造的。這個口號兒就有點兒革命了啊!這個世界不是誰所創造的

……

難道是人民創造的嗎?

還有更革命的!自然萬物到底是怎麼來的呢?《莊子·知北遊》裡說——物物者非物

【《莊子·知北遊》

原文

有先天地生者物邪?物物者非物。物出不得先物也,猶其有物也】

。物物者,非物也

……

玄學的崇有派就發展了《莊子》的這句話,在《莊子注》裡說——物物者無物,造物者無主,而物(各)自造。造物者無主而物自造

……

什麼意思?天地萬物是自己造的自己!怎麼造的自己呢?這個過程,玄學裡稱為“獨化”——獨立的現化。啊,這個就太革命了!“物物者無物,造物者無主,而物(各)自造”

……

自己造了自己,獨化了!

天地呢,天地只是萬物的總名稱而已。天地,以萬物為“體”,每個事物以自己的道為“用”。就是

……

每個事物都有自己的“道”,這就提出來“道”的本質

……

什麼?分散性!這個世界萬有具有分散性的“道”,每個事物有每個事物的道,當它們總體呈現的時候,它的名稱叫作“天地”,叫“萬有”。

萬物為體,道為用——這又一次

……

就是,透過中國哲學的“體用”關係,解釋了這個最初來源的創生問題。那麼,聖人就不具有任何“本無”的性質了啊!對吧——祂

……

沒有創生,祂沒有本無的性質啦!但是,祂卻神秘地與自然冥合了。與自然冥合,就意味著它將與自然的每一個事物所冥合。懂了吧!與整個萬有冥合,那與每一個事物也冥合。聖人冥合了自然事物的每一個角落,冥合了每一個“道”

……

當它冥合的所有“道”的總集合總體呈現的時候,就是我們說的“天道”,就是——聖人內心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