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月後再看男孩跳橋,我們能學到什麼?

本文有刪改

一個月後再看男孩跳橋,我們能學到什麼?

作者:肖亦彤。家庭教育解決方案專家,教子無憂創始人。善於解決厭學、輟學,親子關係差、叛逆,沉迷遊戲、網癮等問題。

————————

一個月前,在上海發生了一件非常慘烈的事情。往往像這種跟孩子有關的極端事件,其實所有教育人士,從本能的角度來講都是不忍直視,也不願意看到或者聽到的。

這件事情的起因其實非常簡單,據說是一個高中生,可能在學校跟同伴之間有一些相處的問題,老師非常負責任的就把現象和情況反饋給了孩子媽媽。

媽媽開車去接孩子放學,也許在路上就急不可待地跟孩子,討論關於他在學校和同伴關係的事情。

如果不出意外,以我的經驗而論,我覺得媽媽一定是用了相對比較情緒化的方式,跟孩子交流。

一個月後再看男孩跳橋,我們能學到什麼?

所以當他們的車開到盧浦大橋的時候,媽媽的情緒也許到了一個不可控制的狀態,她居然在盧浦大橋這個不可以停車的地方,擅自把車停下來,並走出駕駛室,企圖到孩子坐的車後座,開車門。

我們並不確定母親拉車門是想要幹什麼,但

至少從她違背交通法規也要停下車,冒著違規的風險擅自下車拉孩子的行為上可以看出,媽媽一定處在情緒非常憤怒或者不可控的狀態中

後面當媽媽發現孩子的車門拉不開,她又回到車上的時候,也許她的嘴巴並沒有停止,還像機關槍似的在繼續批評,甚至是攻擊孩子。

就是在這一瞬間,悲劇發生了。

孩子拉開車門,衝出車,就往橋下跳

悲劇僅僅就在這幾分鐘之內。

一個月後再看男孩跳橋,我們能學到什麼?

這位媽媽也許這輩子都不會想到,就是因為在車上,因為某一件事跟兒子產生了爭執,或者有一些偏情緒化的表達,會讓她這一輩子永遠失去兒子。這是一幕慘劇。

回看這件事情,有3個部分值得引起爸爸媽媽的重視

第一部分:學校的老師

老師有義務和責任向家長反饋孩子在學校裡發生了一些什麼事情。這一定是一位負責任的老師。但如果從家校協作的角度來講,如果老師能夠給予家長一些恰當的指導,也許悲劇就不會發生。

比如說,老師在告訴媽媽,孩子在學校發生了一些同伴交往的事件以後,可以額外地提醒媽媽說:“

您的孩子已經是一個高中生了,他有他的自尊心。我建議媽媽今天,跟孩子商量如何解決這件事情的時候,首先要尊重他的感受,要讓孩子有尊嚴感

建議您回去以後找一個恰當的時機,心平氣和地跟孩子討論一下,究竟他在同伴的交往的時候,碰到了一些怎樣的困擾,需要家長和老師一些什麼幫助和支援

。”

老師要有意識地提醒家長,跟孩子溝通這件事情的時候,必須尊重他是一個高中生,是在一個極度講究尊嚴感的敏感的年齡段。

第二,跟孩子溝通的場景要很合適

一個月後再看男孩跳橋,我們能學到什麼?

第三,帶著跟孩子探討的心態

可以對孩子說:“你現在在同伴交往的時候發生了一些狀況,究竟問題出在哪裡?我們和老師應該怎麼助你一起解決?”

而不是單方的指責孩子,在某方面做得不對

但凡孩子有些問題暴露,說明他自己自身的能力有限,是需要支援的。他的支援就來自於爸爸媽媽

假設老師沒有意識做到這3個溫馨提示,但媽媽如果稍微具備有一點家庭教育的常識的話,就應該知道:今天接到了老師對孩子的一個不良狀況的反映,我作為媽媽,應該要找一個恰當的時機跟孩子溝通,關於所謂老師告狀的這件事情。

她就不會在孩子一上車就開啟她的情緒開關,噼裡啪啦地對孩子

狂轟猛炸

”。

想象一下,孩子在拉開車門的那一瞬間,他一定沒有深度地思考過“生與死意味著什麼”。他內心一定只有一個潛臺詞:

太煩了,實在是太煩了!我聽不下去了,我再也不想要聽了

他內心一定只有這麼簡單的話。

一個月後再看男孩跳橋,我們能學到什麼?

所以各位親愛的家長,各位親愛的老師們,在家校協作的問題上,無論是出於好心,還是責任和使命所在,都希望未來在家校協作的部分,能夠引起足夠的重視。

也希望能夠尊重專業,有更多從專業角度的一些技術人士在操作,否則很有可能就會導致,這樣的好心辦壞事的悲劇發生。

如果您喜歡本篇文章,請隨手關注我們,並分享給朋友。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