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箏,文藝復興!

古箏,文藝復興!

我看著你們,滿懷敬意。

向你們的專業態度致敬。

你們正在把傳統的變成現代的,

把經典的變成流行的;

把學術的變成大眾的;

把民族的變成世界的。

——何冰《後浪》

今天借前段時間爆火的《後浪》之言,潤揚想和大家說說,我們在古箏面板的製造技藝中,如何把傳統變現代、把經典變流行……

古箏,文藝復興!

燙花,又稱烙畫,源於西漢、盛於東漢,它誕生於當時的冶鐵中心“宛”(今南陽),當時有一美稱為

“火針刺繡”

。它利用碳化原理,透過控溫技巧,

不施任何顏料以烙為主套彩為輔的表現手法,在竹木、宣紙、絲絹等材料上勾畫烘燙作畫

,多用於繪畫裝飾,在其他領域卻很少涉及。

古箏,文藝復興!

潤揚常常想,這樣擁有藝術感染力的技藝,是否可以運用到古箏上,讓古箏在新的時代浪潮中,可以展示更出彩的樣貌姿態和更年輕的活力。可是,古箏箏首箏尾的傳統工藝已經足夠多,不管是雕刻、鏤空還是彩繪,花樣層出不窮。

而古箏的面板,卻“素面”朝天,除了木質天然的紋理和顏色,再也看不到其他花色。

古箏,文藝復興!

於是,我們用一種特製的電烙鐵,調整好發熱程度、按壓力度及燙印時間,在風乾10年以上的蘭考泡桐上利用

落、起、止、走、住、回、藏的運烙技巧以及點燙、線燙、間隔燙、特技燙、混燙等多種技法烙出深褐色及黑色的花色跡象

,讓古箏面板看起來不再那麼單調。或深或淺的“燙花”,在古箏面板上蜿蜒盤踞,栩栩如生,濃淡適宜的花色,清晰秀麗,又充滿個性。

古箏,文藝復興!

古箏,文藝復興!

燙花很講究佈勢,即所謂

“遠觀其勢,近觀其質”

。古箏面板中主要的花枝和構成大勢,從箏首延伸至箏尾,四周散去的小枝構成小勢,疏密相見。除了佈勢,還講究虛實,太虛則畫面會感覺太空,稀軟無力,必須以實補之定神;太實則又會造成畫面凝重阻塞,難有喘息之地,

粗細不規則排列的枝幹和緊密有細的花朵分佈勻稱,虛實關聯。

古箏,文藝復興!

顏色也是燙花最講究的一點,其多以褐和黑為主色,點綴其他色彩表現冷暖與動靜。潤揚在黑色冷色基礎上加入紅色以及白色暖色點綴,

畫面色彩靈動、動靜有致

。花色與琴絃色彩對比鮮明,相看兩不厭。

古箏,文藝復興!

我們致力於用一把古箏,

把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燙花”工藝用現代手段得以表現,呈現給那些追逐國潮的“後浪”們

,讓他們在學習音樂的過程中接觸到“老祖宗”留下的精湛技藝。

古箏,文藝復興!

古箏,雖然只是一把小小的民族樂器,但我們堅信,它可以作為一道橋樑,將傳統文化與現代潮流,將民族文化與世界潮流連線起來,

那麼,就從潤揚鎏金燙花古箏開始吧。

古箏,文藝復興!

鎏金燙花,

為古箏繡上時代的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