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古羅馬留下的著名建築

引言

弗拉維安圓形劇場的模型。從此模型中能清晰看出這座建築與後來世界各地所建的體育場館間的相似之處。

地面層有

78

個入口,每個入口標註著一個羅馬數字,從入口進入後,觀眾穿過極其複雜的坡道、樓梯和走道找到自己的座位。上層坐席和下層坐席的觀眾使用不同的走道。

一些學者認為,這種走道和樓梯系統能讓整個建築物非常迅速地被裝滿和清空。對於任何在只有幾個出入口的現代體育場館排過長隊的人來說,這聽起來真不賴。古羅馬的觀眾似乎還有類似現代門票的入場券,上面註明了其座位的出入口、樓層、分割槽以及排數。座位根據觀眾的地位來安排,這是羅馬社會的一個縮影。

皇帝或主持官員及其隨從在一個特殊的包廂就坐,底層的好座位留給其他重要人物,比如維斯塔貞女和長老院議員,就像今天昂貴的貴賓席和豪華包廂。

同樣,緊挨上面的座位是留給武士的。更貧窮的公民坐在上面的樓層或站在頂層看臺。如果女人和奴隸也能進去,大概只能在看臺上站著看了。

角鬥臺下面還有地下兩層,裡面放有野獸籠子,還有角鬥士的休息室以及存放裝備的儲物室。這個地下迷宮也有許多複雜的活動門和升降裝置,作用是將佈景升到角鬥臺上,而且,更壯觀的是,能用來

“吐出”角鬥士或野獸,他們賽前會突然從地上出現。

探索古羅馬留下的著名建築

關於這些活動門和升降裝置的具體數目和操作,學者們還在爭論,不過似乎至少有

32

個,也可能更多。

比如,卡普亞的圓形劇場小一些,就有至少62個不同大小的活動門和升降裝置。

想想看,如果一頭飢餓的獅子在不經意間衝到球場上,現代的棒球賽得有多刺激!

在地中海地區觀看比賽,觀眾可能會被豔陽炙烤,可弗拉維安圓形劇場對此也早有準備。

頂層的

240

根木杆,可以撐起一種名為“

velarium

”的伸縮式遮陽布篷。這種布篷可以根據需要撐起或拉開,為不同區域的觀眾提供陰涼。

這種巨大的可伸縮頂棚到底是如何操作的,也是學界熱議的話題。

不過,可以肯定,羅馬城中確實有一隊水手駐紮,負責操作繩索和滑輪。甚至連更早建造的圓形劇場都具備這種裝置,因為有文獻提到殘暴成性的卡利古拉皇帝喜歡在天氣極其炎熱時鎖住出口,將遮陽篷收回,熱得觀眾頭昏腦漲。

近幾十年來,可伸縮屋頂已經成為一些高科技足球場和棒球場的重要特色,但現代建築師並不比古羅馬人更優秀,他們早在

2000

年前就用過了。

今天,也許每個大城市都至少有一個體育或娛樂場館,與弗拉維安圓形劇場的設計相似。

弗拉維安圓形劇場至今仍然屹立在那兒,雖然殘缺不全,但印證了羅馬設計師的精湛技藝,並且繼續為後世建築師提供模型和靈感。

探索古羅馬留下的著名建築

現在,我們來看看第二座影響力巨大的羅馬建築

——萬神殿

。萬神殿是儲存最完好的,也是最偉大的古羅馬建築之一。“萬神殿”的意思是“敬拜眾神的廟宇”,其設計在羅馬神廟中堪稱獨一無二。大多數羅馬神廟都沿用希臘和伊魯里亞神廟的風格,建築平面呈長方形,至少正立面有一排柱子,通常四周也都有柱子。

今天你在羅馬看到的那座建築,其實不是最初的萬神殿。

初版的萬神殿是由一個叫阿格里帕的羅馬將軍在公元前27年興建的,他還在戰神廣場建造了幾座其他建築。

阿格里帕的萬神殿似乎是一座相當傳統的矩形神廟,考古學家在目前建築下方的幾米處發現了地基。第一座萬神殿曾多次遭到破壞並被修復,到公元

2

世紀,哈德良皇帝對其進行了整體重建,擴大了規模。哈德良的設計具有革命性的意義,修建之後的萬神殿矗立至今。

從正面看過去,哈德良萬神殿完全是傳統式的外觀。

正面有一個平臺,平臺上有臺階,通往門廊,門廊上豎立著幾排柱子。柱子上面是典型的三角形山牆。

哈德良甚至保留了最初所刻的銘文,儘管這座建築幾乎與阿格里帕無關,但山牆下刻著一行大字:

“盧修斯的兒子、三度執政官,馬庫斯·阿格里帕建造此廟”。正面唯一比較奇怪的特徵是山牆異常高,與其寬度不成比例。

探索古羅馬留下的著名建築

穿過兩扇青銅大門進入內部以後,人們可能以為自己會置身於那種狹窄黑暗的矩形神廟之中。但不是這樣,參觀者會踏進一個寬約

43

米的巨大圓形空間。更令人驚訝的是,頭頂上還有一個同樣高的巨型圓頂。圓頂本身是完美的半圓,因為直徑相同的球體能完全嵌入這一結構中。

唯一的光源是圓頂頂端直徑9米的圓形開口,名為“oculus”(眼孔),它製造出一道耀眼的圓形光柱,在一天中隨著太陽運動在殿內移動。

抬頭看穹頂時,你可以看到它被水平地分成五排正方形的凹格(俗稱“匣子”)。每排都有

28

個凹格,所以越往上凹格越小,這些凹格形成一種令人賞心悅目的網格形狀,吸引視線逐漸停留在眼孔。

萬神殿的內部著實令人驚歎。猛然間置身巨大的圓形空間之中,頭頂高懸氣派的穹頂,會令人心生敬畏,但其比例優美,還能透過眼孔看到藍天白雲,整體上令人振奮,一點兒也不沉重。

即使在今天,萬神殿仍然擁有世界上最大的無鋼筋混凝土穹頂,這個穹頂比華盛頓國會大廈、伊斯坦布林的索菲亞大教堂和梵蒂岡聖彼得大教堂的穹頂都要寬闊。

這一奇觀體現出的工程技藝尤為令人驚歎。其中一個技巧是,建築師使用了各種不同的材料,較低的部分使用厚重密實、最能承受穹頂重量的材質,越往上,材料越輕。最低的部分使用了堅硬的石材(石灰華和凝灰岩),往上用的是凝灰岩和磚,中間部分只用磚,而最上方的穹頂混合使用混凝土和一種名為

“浮石”的輕火山石。

探索古羅馬留下的著名建築

穹頂的混凝土厚度不斷降低,鼓形牆壁上方的厚度約為

6

米,而眼孔四周只有

1。5

米厚。

因此,這棟建築需要重量輕的地方,使用的是更輕的材質,而需要承受建築結構重量的地方採用更重的材料。

萬神殿的建造還使用了其他技巧,比如,用磚減輕了隱藏在大理石面層後的拱的重量,這些拱將穹頂巨大的重量傳導到與地基相連的巨型支柱上。整座建築造得十分穩固,儘管需要承受如此大的、無任何內部支撐的屋頂,但是在

2000

年後的今天,它依然完好無損。

萬神殿之所以能夠倖存至今,其中一個原因是,公元

608

年,它被再次用作基督教堂,一段時間裡,萬神殿還附帶了兩座很醜的鐘樓,它們被戲稱為“驢耳朵”,直到

19

世紀末才被拆除。

萬神殿是最具影響力的歷史建築之一,其基本構成

——立柱支撐的長方形正面、三角形山牆、巨大的穹頂、圓形內部空間,

已經成為無數建築慣用的設計,特別是那些與政府、銀行、大學等大型機構相關的建築。

在美國,幾乎所有的州議會大廈,包括位於奧斯汀市的得克薩斯州國會大廈、位於麥迪遜市的威斯康星州國會大廈,和位於薩克拉門託市的加利福尼亞州國會大廈,其設計都是對萬神殿的直接模仿。

神廟後面是穹頂的基本建築設計,也體現在位於華盛頓的美國國會大廈以及無數教堂上,其中最為明顯的是位於羅馬的聖彼得大教堂。

成千上萬的法院、圖書館和博物館(如華盛頓的國家美術館和大英博物館的閱覽室)都複製了這一建築模式。

探索古羅馬留下的著名建築

雖然所有這些建築都仿效了萬神殿的基本設計,但幾乎完全模仿萬神殿的建築物也不在少數,比如傑斐遜紀念堂、北京清華大學大禮堂、弗吉尼亞大學圓形大廳,以及巴黎的萬神殿。

考慮到現代國家對羅馬共和國的仰慕之情,能找到如此多效仿萬神殿的政府大樓,也許不足為奇,難得的是,各種各樣的政治領袖都對萬神殿的設計格外傾心。

結語

阿道夫

·希特勒有一個未竟的計劃,要在柏林建造一座巨大無比的萬神殿,它將擁有一個直徑

250

米、相當於羅馬萬神殿

6

倍大的穹頂,光是眼孔就比羅馬萬神殿的整個穹頂都大。

弗拉維安圓形劇場和萬神殿對後來的建築產生了尤為強烈和直接的影響,而古典時代為許多其他現代建築,以及這些建築之間的相互作用與相互聯絡,提供了模板。事實上,城市規劃的整個概念起源於希臘人和羅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