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唯一一個拿自己衣服做書本的好學少年,後來名聞天下

第二回 少年郎下邑抄書,繼兄嫂冷待母子

酌酒與君君自寬,人情翻覆似波瀾。

世事浮雲何足問,不如高臥且加眠。

書還得從頭說起。沒聽說張儀是什麼官二代或富二少,怎麼他就成為戰國第一好嘴了呢?據張老爺子講,他們祖上也是貴族。就跟阿Q說的,這一片地原來是他們家的,但現在卻不讓他在裡面撒尿。

張儀生在何處?長在誰家?

書中代言,張儀是魏國人,公元前368年,生於魏舊都安邑(今山西夏縣)南十里的一個村莊,名叫下邑。古人以北為上,以南為下。下邑雖是鄉村,但處於東南西各方去往安邑的官道附近。安邑再往北過了襄汾,就進入汾河谷地,那時不如南部繁華。所以,官辦、商賈等,多從南來。下邑之民多以種地為生,但因為靠近官道,訊息比較靈通。有點文化的村民也到安邑城尋找生計。

史上唯一一個拿自己衣服做書本的好學少年,後來名聞天下

魏國曾是中原霸主

張儀的父親,雖識字不多,但因為口舌不錯,種地之餘,他參加了鄉民自己組織的俳戲班。什麼叫俳戲班?咱得介紹介紹——

不管達官還是鄉民,自古就有自己的娛樂方式。否則還天天傻幹活呀?鄉民也不能天天傻不愣登,吃完晚飯就吹燈造小孩。古時物產有限的情況下,家裡多添人口可不是好事。所以,一般人家會比較剋制,就搞一些其他的活動消磨時間。俳戲就是其中一種。

人分三六九等,娛樂各有不同。先秦的文藝界已經分級了。社會上層一般玩的比較高雅,像

《詩經》,風雅頌、賦比興。

“頌”是王公貴族玩的,“雅”是富人學子玩的,“風”是官方收集的比較好的民間小調。

比如:《詩經周頌豐年》

豐年多黍多稌,亦有高廩,萬億及秭。為酒為醴,烝畀祖妣,以洽百禮,降福孔皆。

《國風周南關雎》: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

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

寐求之。

求之不得,

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反側。

參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參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鐘鼓樂之。

史上唯一一個拿自己衣服做書本的好學少年,後來名聞天下

詩經周南關雎

這些比較高雅的藝術,有一定文化基礎的人才能玩。而多數百姓,更適合玩俳戲,就是以說唱和動作取笑於人的諧技樂舞,比較通俗易懂。這就是

俳戲

,而藝人叫做“

俳優

”。

東周列國時期,百家爭鳴,百花齊放,中央集權削弱,民風較為自由。以民歌為代表的“新樂”空前繁榮,各種娛樂形式大量出現。鄭國、衛國的民間音樂就是這股“新樂”風潮中的佼佼者,被稱為“

鄭衛之音

”。

鄭衛兩國位於今河南地區,曾是商民的地盤。其民間保留了商民經常廟祭的傳統,而廟祭又是青年男女載歌載舞、聚會結交的場所。作為商樂傳承的“鄭衛之音”,繼承了商樂酣暢熱烈的藝術風格。

其實這種民間“新樂”比貴族的“雅樂”,歷史更長,但它在民間無拘無束的發展環境中,有著清新活潑的風格,能抒發大膽熾熱、奔放浪漫的情感。那優美感人的音調和歡快愉悅的節奏,使聽膩了冗長呆板雅樂的人們耳目一新。就連那些推崇“雅樂”的官宦們,亦不否認他們也喜好“新樂”。

史上唯一一個拿自己衣服做書本的好學少年,後來名聞天下

鄭衛之音

此時的魏國是文惠君執政,就是後來的魏惠王。因為當初強魏屢屢擊敗弱秦,奪得河西戰略之地後,魏國以為秦人被打蔫了。作為當時的中原霸主,魏國戰略方向移往東方,並將都城從安邑遷到大梁(現開封),以便於壓制第二三強國齊楚。後來證明這是個戰略誤判。秦人不是那麼輕易言輸的,臥薪嚐膽,開始商鞅變法。秦國國力暗暗提升,魏國西部隱含危機。

不過,此時的故都安邑還是一片繁榮,居民生活比較輕鬆。所以,不管高階的俳戲館,還是民辦班,都是有市場的。張儀的父親就在鄉民俳戲班,間或表演一些蓮花落、變戲法等。

蓮花落就是有節奏的繞口說唱,如:

山前有個嚴圓眼,山後有個圓眼嚴,兩人上山來比眼。不知是嚴圓眼的眼圓,還是圓眼

的眼圓。

扁擔長,板凳寬,板凳沒有扁擔長,扁擔沒有板凳寬。扁擔要扁擔綁在板凳上,板凳不讓扁擔綁在板凳上。扁擔偏要扁擔綁在板凳上!板凳偏不讓扁擔綁在板凳上!扁擔急了,抄起扁擔打了板凳一扁擔;板凳急了,抄起板凳打了扁擔一板凳。到底是扁擔寬板凳長還是扁擔長板凳寬?

此時的張儀十三四歲,在給塾師家打羊草的空檔,跟塾師認了不少字,書寫還不錯。因著父親的緣故,他能有機會觀看俳戲班的表演。但看的多了,鄉間俳戲的水平,已經不能滿足張儀的胃口了。他就經常和發小到安邑城的俳戲館觀看。俳戲館為了聚斂人氣,每天也會讓一些老少免費進去充數。這樣張儀就耳濡目染了很多嘴皮子上的功夫。

史上唯一一個拿自己衣服做書本的好學少年,後來名聞天下

蓮花落

這一天,小張儀正在城裡看戲。臺上的俳優藝人在唱蓮花落:

遠遠東海有一彭城,彭城山上有一彭鏗。

若問這老祖年高邁,他曾見黃河四次清。

這黃河三百年才清一次,總共一千兩百冬。

老壽星收了八個徒弟,八個徒弟都有道名。

大徒弟名叫青頭愣,二徒弟名叫愣頭青。

三徒弟名叫升三點,四徒弟名叫點三升。

五徒弟名叫崩咕嚕把,六徒弟名叫把咕嚕崩。

七徒弟名叫風隨化,八徒弟名叫化隨風。

老壽星教他們八種手藝。八個徒弟,各顯其能:

青頭愣會打磬,愣頭青會撞鐘。

升三點會吹管,點三升會捧笙。

崩咕嚕把會打鼓,把咕嚕崩會念經。

風隨化他會掃地,這化隨風他會點燈啊。

……

那位說了,這詞跟現在差不多呀?那時就有《玲瓏塔》這曲目嗎?我哪知道啊!正史上也沒錄臺詞呀。反正肯定有詞,不可能天天演啞劇。本人就曾是業餘啞劇演員,沒聽說古代有啞劇。這種板眼節奏傳承下來,到唐宋發展成為一種曲牌,叫《西江月》。

這時,村裡的發小急匆匆跑來,跟張儀說:張儀,你爹死了!

“你爹才死了呢”,張儀不信。

“真的,你趕緊回家看看吧”,語氣不像說瞎話。

張儀驚起!他也知道父親這幾天身染有疾,但沒覺得有多嚴重。他跟著發小急匆匆往家跑去。

張父染的什麼病?打擺子,現代術語就是瘧疾。在蚊蟲多的地方,這病常見,嚴重程度因人而異。張母請來郎中。郎中歲數不大,醫術倒還不錯,診斷很對。但對張母說:

大嫂,這打擺子之疾,神醫扁鵲就有醫方,乃是用鮮青蒿枝葉加冰糖熬濃湯給服,一般可愈。但現在兵荒馬亂,魏秦兩國正在元裡少梁激戰(公元前354年),青蒿官家全部徵用。小可只有些許陳葉,給老哥試試吧,看他自己的造化了。

郎中又兀自閒篇:如果在青蒿收割季節,有辦法將青蒿精華提取出來,儲存不壞,那可真是此疾患者的福音。可惜很多醫者試過,都不成功。不知為何?祖師扁鵲的醫方下面,注了幾句《詩經小雅》:

呦呦鹿鳴,食野之苹。我有嘉賓,鼓瑟吹笙。

呦呦鹿鳴,食野之蒿。我有嘉賓,德音孔昭。

三四百年來無人可解。難不成這裡面會藏著能提取青蒿素的人?(暗喻屠呦呦)

史上唯一一個拿自己衣服做書本的好學少年,後來名聞天下

詩經小雅鹿鳴

郎中說的是實情,張母又能言何?就用些許幹青蒿葉熬水,給丈夫餵了幾回,但未見效果。昨日病情開始加重,今天竟熱吐難當逝去。

小張儀回到家中,母子抱頭痛哭。沒有辦法,只好花錢傳送。家裡本也清貧,全賴丈夫勞作過活。等辦完張父喪事,母子生活可就陷入窘境了。

張母為人洗衣縫補,張儀給人打草放羊,母子勉強餬口,但長此以往難以為繼。有好心人便為張母張羅,算是又嫁了一老頭。其實,人家就是想找個保姆侍候老人。張母乾的都是老媽子的活,但好歹不愁飯轍。

此時的張儀好像長大了不少,他認識到要改變命運,就得有學問有本事。所以,找各種機會到有書的地方,除了閱讀,就是將好的語句用筆抄在自己的手上、腿上、木片上,甚至自己衣服上。回家誦讀,以致衣褲花斑、廢寢忘食。鄉人都知道,張氏有個書痴,不太事勞作,不少好事者加以嘲笑。張儀不加理睬,還是我行我素。

史上唯一一個拿自己衣服做書本的好學少年,後來名聞天下

張儀苦讀

如此過了兩年,前352年,魏秦兩國又大動干戈。兩年前的元裡之戰,魏國落敗,丟了少梁。這次竟打到張儀的家鄉安邑,兩國軍隊來回拉鋸,搞得民不聊生。最後,安邑失陷,被秦軍佔領。安邑一帶百姓不是逃難,就是降秦淪為秦國子民。

兵禍一攪,繼父老頭死了,家道也不比從前。這下子,這家的兒子兒媳可變臉了,提出張氏母子不能待在家裡,免得用度分家產。容不得張母哀求,繼兄嫂強行將張儀母子趕出家門。

母子兩人又回到下邑村已經破舊不堪的老房,每日為生計發愁。張儀也曾嘗試過做點小工,貼補家用。但終究年齡還小,難以持家。

慢慢的,張儀跟幼時一些不太著調的蕩兒混在一起。有時,為了老母和自己的口糧,也難免幹些偷雞摸狗的小壞事,倒也不做傷天害理的大壞事。由於他有些見識,嘴皮子溜,儼然是一混混頭兒。因為不太傷天害理,有時還扶危濟困,頗有一點俠義之風。於是在安邑下邑城鄉結合部,張儀得了個“義狐”的雅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