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袋博物館》:從建築與雕塑,多維度表現古羅馬文化藝術圖景

公元753年,羅慕路斯在臺伯河的入海口附近建立了羅馬城。在刀光劍影、血與火征服與擴張的過程中,羅馬城經歷了王政時代、共和國,於公元前1世紀前後擴張成為橫跨歐洲、亞洲、非洲的龐大羅馬帝國。這一時刻的羅馬城,成就了歐洲文明的輝煌時代。而古羅馬文明是西方文明的重要源頭,它多方面地繼承、吸收和借鑑了古希臘文化、伊特魯里亞文化和周邊各地區的文化後,建立了自己的古羅馬文明。為西方文明發展史起到承前啟後的作用。

《口袋博物館》:從建築與雕塑,多維度表現古羅馬文化藝術圖景

今天的我們,透過文字記載來了解過去的歷史,這很像是用一雙眼睛,倚靠文字激發大腦中想象去重塑當初的社會環境,而《口袋博物館古羅馬》就像是一雙VR眼鏡,書中記錄了古羅馬這三個時期的一些手工藝品和藝術品,將古羅馬時代用一種立體的方式,多維度地呈現當時人們的思想和整個社會的文化機制。這是一種全新的感官享受,不拘泥於純文字的介紹,更是以流傳下來的藝術品為佐證,全面而詳細地描繪了古羅馬社會文化的圖景。

古羅馬初期藝術的形成,源自多民族融合

古羅馬藝術很難定義出一個範圍,它涵蓋了近1000年和從歐洲到亞洲和非洲的三大洲。最早的羅馬藝術經常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09年,以及羅馬共和國著名的開端和公元330年的結束。

羅馬人並不屬於義大利的原住民族,他們本屬於義大利北部的歐洲內陸。公元前2000年左右,古義大利部落就居住於此,從公元前900年開始,伊特魯里亞文明開始發展,公元前753年,羅馬城的建立,並最終成為稱霸地中海的帝國。

可以說,義大利民族主要由羅馬人、伊特魯利亞人、希臘人、日耳曼人、阿拉伯人等人種長期結合而成。這得益於義大利航海業的發達,船運交通的便利,直接促進了不同地區人民的往來和交融。

正因為這種多民族融合造就了古羅馬藝術的形成,借用和吸收了地中海地區的多種文化。在古羅馬的藝術品中,不僅看到希臘和埃及藝術的影子,同時也有伊特魯里亞、近東、北非、和義大利本土的藝術形式。

《口袋博物館》:從建築與雕塑,多維度表現古羅馬文化藝術圖景

銀鍍金戒指

這是文中第34頁所收錄的銀鍍金戒指:這枚戒指中間橢圓形的嵌框中雕刻這三種動物,上方和中間位置是兩種希臘神話的混合物,下面的是一隻會飛的聖甲蟲。這些形象都是希臘、埃及和腓尼基團的混合體。

58頁記載的帶翅膀的獅子雕像,是伊特魯里亞喪葬文化中的悠久傳統,其根源可以追溯到古埃及。這也再一次證明了,民族的多元化,促進了文化的發展和更新,從而在使得藝術上相容了多民族風格的特點。

《口袋博物館》:從建築與雕塑,多維度表現古羅馬文化藝術圖景

帶翅膀的獅子雕像

長久以來,羅馬統治者對外來文化採取包容的態度,無論是宗教、藝術還是哲學方面,羅馬藝術和建築就是融合了本土和外來文化後形成的藝術風格。在公元前212年,一場侵略戰爭後,大量希臘的藝術品和建築風格湧入羅馬。這對羅馬的繪畫、雕塑和建築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羅馬詩人賀拉斯曾經這樣詠唱到:

“希臘被擒為俘虜,被俘的希臘又俘虜了野蠻的勝利者,文學藝術搬進了荒僻之地。”

古羅馬藝術在建築與雕塑對希臘文化的繼承與發展

文中42頁的蒙特萊昂內。迪。斯波萊託兩輪戰車和黑色人像大陶罐中,戰車車身和陶罐上面的浮雕內容,皆是希臘神話,這足以說明希臘神話在古代義大利的盛行。

《口袋博物館》:從建築與雕塑,多維度表現古羅馬文化藝術圖景

文中所收錄的各種物品上的裝飾物和浮雕基本都能夠看到希臘藝術的滲透和影響。不僅如此,最早的民主制度,從古希臘的雅典開始實施。希臘民主的要義就是:

多數人的統治;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個人生活自由。這種民主思想也間接促成了公元前509年古羅馬共和國成立。

新的政治制度孕育出新的藝術形式,這一時期的古羅馬,在建築和雕塑的發展非常迅速,而這其中也依然能夠看到,古羅馬的建築、雕塑風格是古希臘藝術的發展和繼承。

1)建築

古希臘建築的中心要義是和諧、完美、崇高,大多數古希臘建築的風格中都帶有“神意”,這些特點可以從古希臘神廟建築中集中體現出,建築的簷部(包括額枋、簷壁、簷口)及柱子(柱礎、柱身、柱頭)之間嚴格和諧的比例和以人為尺度的造型格式。

古羅馬的建築在繼承了古希臘建築柱式風格後,更加傾向於世俗化,和現實英雄崇拜。在新的社會,新的文化背景下,將神殿轉化為更加代表著當時的社會形態。古羅馬的建築基本原則歸結為:講求規例、配置、勻稱、均衡、合宜以及經濟。

這種合適宜的現實經濟體現,從共和國時期,在公共建築的利用上就能看出。

《口袋博物館》:從建築與雕塑,多維度表現古羅馬文化藝術圖景

古羅馬廣場成為了政治活動、社會活動、宗教活動、市民活動。的中心

古羅馬共和國時期,古羅馬廣場成為了政治活動、社會活動、宗教活動、市民活動的中心,到了共和國末期,公共空間的也就成了政治和軍事上有權勢的人展現自己的地方。凱撒廣場的建立,隱然是愷撒個人的紀念碑,廣場中間立著愷撒的騎馬青銅像、鍍金。

到了公元一世紀以後,隨著羅馬帝國的強大,羅馬的奴隸主貴族已不滿足和侷限於希臘時期那樣的神廟和祭祀場所的建設,而著眼於現實的享受。他們的注意力,轉移到豪華的住宅別墅、競技場、公共浴室等設施上面。

有的權貴甚至會花大價錢在城市建造“銀婚宅”,鄉村也出現了獨特的“別墅”,這種大型花園式建築的形成,也逐步被髮展成為帝國為了樹立自己的威信而加大建設公共建築的力度。

這其中最為著名的便是萬神廟和羅馬角鬥場。

萬神廟修建於公元前27年,它是由奧古斯都大帝的女婿、屋大維的副手、曾先後三任羅馬總督的馬爾庫斯·維普薩紐斯·阿格里帕於主持建造的,意為獻給“所有的神”,因而叫“萬神廟”。雖然萬神廟是獻給所有的天神的,它也曾供奉過古羅馬最偉大的兩位英雄的銅像,即愷撒和奧古斯都(屋大維)。皇帝們也曾經在廟裡舉行過一些政治性的公共活動。

這也就代表著共和國制度走向毀滅,整個社會發展由民主走向獨裁的開始。

羅馬角鬥場是特屬於羅馬人的一種奢侈享受的代表。它是羅馬帝國征服耶路撒冷後,為紀念皇帝的豐功偉績而建,由8萬名猶太俘虜用工8年完成。整個建築佔地2萬平方米,可容納9萬觀眾。當時帝國時期的這種奢靡的風氣,從這些公共建築中的物件就可以窺得一二,豪華的公廁裡馬桶座竟由大理石做成,旁邊還擺放著精美的海豚雕像。

羅馬帝國的許多君主不惜揮霍財富,大興土木,竭盡奢侈享樂之能事。

2)雕塑

古羅馬的雕塑依舊延續了古希臘雕塑的風格:

“真實的美”

。古希臘雕塑參照人的形象來塑造神的形象,並賦予其更為理想更為完美的藝術形式。希臘藝術是理想主義的、簡樸的、強調共性的、典雅精緻的,一句話概括是高貴的單純,靜穆的偉大。

《口袋博物館》:從建築與雕塑,多維度表現古羅馬文化藝術圖景

比如那尊奧古斯都像,將奧古斯都創造成神的形象,這種風格就完全是從希臘雕塑風格中借鑑而來。同時,文中22頁中,來自義大利,公元前六世紀後期的一尊年輕女子的雕像,其伸展的右手,以及所謂的“古老式微笑”,明顯是受到古希臘古風時期女子像的影響。

但是,古羅馬雕塑在延續了希臘雕塑風格後,也有了本民族文化的特徵。在古羅馬進入共和國後期到帝國時期,古羅馬的雕塑風格也逐漸形成,那就是更加世俗化,更加註重敘事。

比如凱旋門柱式上,帶有敘述性的浮雕,都是在記錄帝王的往事,展現曾經的輝煌。

再比如,文中96頁,記載的拳擊手雕像,具備希臘風格的銅像,但是其肅穆的表情,體型和肌肉上更加富有力量的雕刻,具有典型的羅馬風格,對於凡人擁有強大力量的一種尊崇。有關敘事場景的,可以從205頁一場交稅場景的雕塑中看出。

這在古希臘的雕塑中,是絕對不可能有的一種形式。這也就再次說明了,羅馬人早期是一個農業民族,在很長的時間內,他們一直保持著一種渾厚質樸、勤懇務實的民風。共和早期的羅馬人生活節價、不事奢華,人們衣著樸素、飲食簡單。這也就造就了羅馬藝術更傾向於實用,在形式上追求宏偉壯觀,在人物表現上強調個性。

到了帝國時期,雕塑的運用更是被國家統治者利用,成為了引導民眾崇拜統治者的一種手段。這也就使得羅馬後期的雕塑,帶有貴族氣息,人物雕像大多以貴族、帝王為主。同時雕塑也被用來記錄戰爭,比如書中182頁中的近衛軍浮雕和書中265頁,海倫娜的石棺中的浮雕,就記錄著一場軍事性質的場景。

可以說,羅馬藝術是希臘,埃及和伊特魯里亞文明的另一種延續。但這並不完全意味著所有的羅馬藝術都是派生的功能。

基督教的崛起

沒有任何一個帝國會永遠昌盛,從共和國時期的擴張使羅馬超出了一個城邦的概念,成為一個環地中海的多民族、多宗教、多語言、多文化大國。到公元前27年,元老院授予蓋烏斯·屋大維“奧古斯都”稱號,羅馬共和國由此進入帝國時代,再到羅馬帝國的第二任皇帝圖拉真上位,羅馬帝國達到極盛。經濟空前繁榮,疆域也達到最大:西起西班牙、高盧與不列顛,東到幼發拉底河上游,南至非洲北部,北達萊茵河與多瑙河一帶,地中海成為帝國的內海,全盛時期控制了大約50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是世界古代史上國土面積最大的君主制國家之一。

起初,羅馬人對宗教的態度為兼收幷蓄的,萬神廟擁有徵服各地的神,這也代表了當時上層階級信奉的多神教。只要不妨礙階級統治,羅馬一般不干涉其他宗教傳播。公元42,彼得在羅馬傳教,以此為起點基督教開始在希臘羅馬世界傳播。基督教在最起初,主要是在奴隸中傳播,主要還是因為下層命運悲慘,希望在彼岸世界得到解放。

早期基督教在羅馬公民是印象糟糕的邪教,因為他們講究男女平等,並且在黎明,夜晚時刻舉行宗教儀式,這也是基督教徒不被上流階層認可的原因。公元64年,羅馬尼祿皇帝第一次迫害基督徒。直到313基督教合法化。經過兩百年的鎮壓,基督教終於合法化。

這得益於君士坦丁在313年與利西尼烏斯共同簽訂米蘭赦令,從此基督教成為合法宗教。

到了公元395年,羅馬帝國的最後一位皇帝狄奧多西一世將帝國分給兩個兒子,從此羅馬帝國一分為二,實行永久分治。就在迪奧多西在位期間,他確定了基督教為國教,並反對一切異教和異端,關閉多神教的神廟,新建基督教教堂。

1)公共建築風格的影響

基督教的融入,也使得這一時期的古羅馬藝術發生了一些改變。在君士坦丁皈依基督教後,興建了許多新的大型基督教建築。尤為重要的是改造古羅馬的公堂形式,使其適應基督教禮拜活動,正如舊聖彼得公堂式教堂。中心式建築的發展同樣重要。加拉·普拉奇迪婭墓廟和東正教洗禮堂,均位於402年成為西部帝國首都的拉文納。儘管早期基督教藝術家常常依賴古羅馬藝術形式和題材,但他們賦予其符合新宗教價值觀和目標的新用途。

其中影響甚大的就是底下的墓窟藝術。早期基督教對於葬禮和護衛墳墓非常重視,因為他們的信仰建立在救贖之上,也就是在天國永生的希望。除真正的葬禮,地下墓窟偶用於紀念性慶典。

《口袋博物館》:從建築與雕塑,多維度表現古羅馬文化藝術圖景

在羅馬的聖伯多祿和聖瑪策林墓窟中,其中一個墓室天頂的裝飾風格肅穆簡單。固定的邊線控制著整體構圖:中央的圓圈內畫著一個牧羊人,左右都是綿羊,肩頭扛著一隻小羊羔。圓圈與四個半月形飾面相連,四角各繪有一個高舉雙臂的人。

這些壁畫的風格與羅馬壁畫相似。但這些墓畫的線條更為粗略,不似羅馬壁畫那般依賴自然觀察。這些差異的主要原因是這些壁畫的主要意義是象徵性的,早期基督教藝術是在日薄西山的羅馬帝國發展起來的,其時政治、社會、經濟動盪不安。新宗教的誘惑巨大,它告訴人們現世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來世,因其蘊含著永久安寧的希望。

2)基督教融入羅馬雕塑風格

早期基督教對於雕塑藝術是排斥的,《聖經》禁止雕刻偶像,人們認為這主要是指異教神廟中供奉的大型神像。為了防止被偶像崇拜汙染,基督教雕塑必須避免真人大小的雕像。雕塑便擯棄了希臘和羅馬雕塑的空間深度、寫實風格和龐大體積,轉向薄淺、小巧和花邊狀表面裝飾。

這一點,可以從書中268頁葫蘆藤下的約拿,整個雕像小巧精緻。

最早的基督教雕塑作品是石棺,從3世紀中葉起用於安葬教會中的重要成員。

《口袋博物館》:從建築與雕塑,多維度表現古羅馬文化藝術圖景

上圖石棺制於3世紀中葉,左側是關於約拿的場景:船、海怪和斜躺的先知。約拿的軀體精雕細刻,姿態優雅,讓人想到藝術家一定借鑑了古典作品。因而,好牧羊人雖然被程式化了,但他能恰當地分配重量,雖肩扛綿羊仍然顯得輕鬆自如,這一點也讓我們聯想到古典雕像。中央高舉雙手做祈禱狀的禱告婦女也是在地下墓窟繪畫中見過的題材。

結語:

古羅馬文化藝術受理依達拉利亞美術影響,隨著征服其他國家,又吸收了希臘、埃及、兩河流域地區的文化。因而古羅馬的藝術在融合其他文化的基礎上自成一家,是獨特性與多元性的統一。

同時,不同於古希臘海洋民族中敢想、敢幹、敢於創新的理念,也不同於希臘藝術中純粹的思想,古羅馬作為曾經的農業國家,在同自然的鬥爭中培養了對客觀事物沉著思考和務實的精神,其文化藝術也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那就是紀念與歌頌。

從最一開始完全照搬古希臘文化到獨具本民族特點的文化脈絡,古羅馬文化從古希臘文化的純精神追求蛻變,加入了更具有社會性的世俗化藝術形式。這也代表了古羅馬追崇力量與身體的健壯,注重力度美與氣勢的藝術特徵。

文化是一定時期的政治、經濟的反映。文化的發展促進了經濟的發展,推動了科學技術的進步,社會的變革,促成了思想的空前活躍和文學藝術的繁榮。

《口袋博物館》書中的這些物品,實際上代表著羅馬人多方面的圖景,無論是公共生活還是私人生活,都是為了更加深入地瞭解羅馬人生活的各個方面,從而全面地瞭解千年之前的羅馬時代。那些融入在藝術品中不同時期的思想潮流的變革,代表的就是古羅馬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