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門背後》:開啟凡爾賽宮的大門,看繁華背後的一地雞毛

凡爾賽宮,是世界五大宮殿之一,與我國的故宮、英國的白金漢宮、俄羅斯的克里姆林宮以及美國的白宮齊名。

如今的凡爾賽宮已經敞開了它的大門,成為了法國的歷史博物館,每天接待著來自世界各地數以萬計的遊客。而就在300多年前,這裡是法國君主制度的集中地,是歐洲權力的中心,它的繁華、它的排場、它的浮誇,無不彰顯著皇室的威嚴。

《大門背後》:開啟凡爾賽宮的大門,看繁華背後的一地雞毛

但是

在它雄渾的背影之下,是無數工匠堆積的白骨,是城外百姓的食不果腹。

所有的榮光背後都是血與淚的功績。凡爾賽宮,註定要潰敗於無形。

時今富麗堂皇的凡爾賽宮,它的前身其實只是一片森林和沼澤荒地。路易十三當年在此建造了他的狩獵行宮,那時的房間只有26個。路易十四掌權後,為了維護君主專制統治,著手打造了自己的政治堡壘,那就是擴建巴黎郊區的這座小的處所。凡爾賽宮的最終格局有700餘間房間,可見規模之大。

路易十四透過凡爾賽宮將廷臣聚集在自己的周圍,讓他們在這座金絲籠中尋歡作樂,再也無暇割據紛爭,極大地鞏固了君主專制。

就這樣,凡爾賽宮裡上演著一場場波譎雲詭的權力之爭,也見證了法蘭西這座君主大廈的輝煌和沒落。

如今

,皇室的權力舞臺猶在,但施展權力的人們早已沒了蹤影。

如此龐大的國家權力舞臺,它的建造是耗費時日的,

它的維持同樣步履維艱。

美國曆史學家威廉·裡奇·牛頓在《大門背後》這本書中透過摘錄當時的皇家建築部總監和宮殿總管留下的通訊和報告,為我們鋪展了一幅凡爾賽宮的日常生活圖景。

從住所、膳食、水源、取暖、照明、清潔以及洗衣七個方面

,讓我們看到了這臺權力機器上的一個個小小的“螺絲”。是它們的通力協作維持著這部機器的運轉,而它們的運轉又在無形之中攜帶著權力的影子。

《大門背後》:開啟凡爾賽宮的大門,看繁華背後的一地雞毛

我們今天將摘選取暖、照明、洗衣三個方面來

看一下凡爾賽宮的日常運轉,以及等級觀念、金錢交易是如何滲透在日常之中的。

一、取暖:從壁爐到火爐,處處有利可圖,處處彰顯等級

1 木材供應鏈就是一條利益鏈

18世紀的凡爾賽宮,取暖的方式主要是壁爐。雖然木材和煤炭都可以作為燃料,但在當時的法國,還是主要採用木頭取暖,煤炭只在廚房使用。

《大門背後》:開啟凡爾賽宮的大門,看繁華背後的一地雞毛

龐大的凡爾賽宮有上千壁爐,需要的木材供給量無疑是巨大的

。有需求就會有供應,也就自然而然地產生了一條木材供應鏈,而在這個鏈條上,隨處可見權力的滲透。

這個木材供應鏈主要由三方構成,王室——木材存放處主管——木材供應商。作為中間人,木材存放處主管的私人收益主要來源於王室預算的木材價格同市場的差價。而選擇誰作為皇室的木材供應商就摻雜了太多私人因素了。1747年,經過一場像模像樣的假招標,木材商的名額確定為當時的城市總管諾瓦耶伯爵的一位親信。

《大門背後》:開啟凡爾賽宮的大門,看繁華背後的一地雞毛

在凡爾賽宮,每一個行動都標榜著等級。那廷臣們是如何透過壁爐來區分彼此的受寵程度呢?

透過壁爐的精緻程度。

最低檔次的壁爐只有木製的臺子,也就是比木板高階那麼一點,而且引起火災的隱患較大。社會等級再往上,壁爐就是石頭制的了。同樣都是石頭制的,石頭的數量和種類,石頭上是否雕刻有花紋又成為了劃分等級的另一類指標。

2 在凡爾賽宮,舒服和排場永遠排在安全之後。

朗巴勒公主為了要求安裝一個帶管道的火爐來燒洗澡水,不斷地向皇家建築部打申請,全然不顧這樣的安裝隱含的牆體破壞和火災危險。當然,為了個人的利益所得,有人會明面上服從安排,背地裡“暗渡陳倉”,他們將未經許可安裝的火爐管道偷偷接上舊壁爐的管道。而這種做法也造成了一種潛在的不易被察覺的火災隱患。

可是這些主子們誰在乎呢?

二、照明:蠟燭也是錢,玻璃也是身份的象徵

1 極力獲取蠟燭這種"灰色收入"

在公共照明裝置短缺的時代,就連油燭、火把、油燈這類照明設施的花費也是極其高昂的。在凡爾賽宮,採購照明裝置是水果處的工作,所需費用納入國家預算。有金錢交易的地方就會有中飽私囊,凡爾賽宮也不例外。採購的官員常常會倒賣一些預算單子上沒有的奢侈品給宮裡的人,以獲取額外的利潤。

在當時的宮中,蠟燭逐漸成為了一種貨幣類的工具,王室常常把蠟燭當做恩惠贈送給別人。

這份"慷慨"催生了蠟燭利益鏈。廷臣們都極盡所能索取更多的蠟燭,來獲得這份"灰色收入"。

根據一部回憶錄描寫的,國王寢宮的6名侍從,單單從各個王宮燃燒剩下的蠟燭裡,每人每年就可收穫1000裡弗爾。

在凡爾賽宮,除了日常的照明需要蠟燭以外,舉辦舞會、上演戲劇時,更是要耗費巨大的蠟燭存量。以1739年在宮裡舉辦的一場盛大的舞會為例,就耗費了不下24000支蠟燭,而晚會結束後剩餘的蠟燭也就進入了王室傢俱儲藏室等部分廷臣的腰包。

《大門背後》:開啟凡爾賽宮的大門,看繁華背後的一地雞毛

在沒有電燈的晚上,廷臣們外出都是要舉著燭臺的,

沒錯,就在舉燭臺這件事上也遵循著嚴格的等級制度。

“普通廷臣僅有1名年輕侍從為他們舉燭臺照明,公爵有兩名舉燭臺的侍從,王子、公主以及有皇室血統的親王則有4名舉燭臺的侍從。”

2 無論是玻璃還是窗戶,誰高貴誰用好的

為了增加室內的光亮,當時的人們習慣用一些鏡面物體反射蠟燭的火焰,而這種習慣也慢慢催生了玻璃在皇宮中的使用。凡爾賽宮的第一面玻璃鏡於1684年安裝在了國王的寢宮。

在玻璃剛興起的那幾年,書房裡安裝一面鏡子,鏡框上鑲嵌小塊的玻璃,這就是頂級的奢侈和賣弄,也成為身份和地位的象徵。

即使是在法國即將與英國開戰,國庫漸漸空虛的時候,廷臣們也沒有放棄對鏡子的熱愛。如果他們向皇家建築部打的申請沒有獲得國王的批准,他們甚至會自費購買和安裝鏡子。

與室內光線有關的另一個重要因素就是窗戶。因此,窗戶的大小和質量就成為人們追逐的物件。人們最想要的就是那能夠讓光溢滿整個房間的大落地窗。透過這些大落地窗,足不出戶就可以欣賞到窗外的美景。當然,這些大落地窗的維修費用也是高昂的,但是享受這些的人,誰又在乎呢?

與住在這些大落地窗裡的貴族截然相反的,是那些住在屋頂下層裡的僕人。他們的屋間在房頂的下方,從外面根本看不到。而且屋子裡面沒有窗戶,只有天窗能夠給他們帶來點光亮和新鮮的空氣。

而這些就是窗戶所顯示出的等級差別。

三、洗衣:穿衣很時尚,洗衣成麻煩

路易十四的王后瑪麗·泰蕾茲算是那個時期的時尚引領者。其中一件比較出名的事情是,瑪麗王后厭煩了皇宮中的正式服裝,就是那種融合了絲綢、裙撐以及極大裙蓬的複雜的宮廷服裝,而穿了一襲棉布做的裙子——這種裙子在當時被視為內衣——出現在公眾場合,在當時,引起了輿論譁然。

《大門背後》:開啟凡爾賽宮的大門,看繁華背後的一地雞毛

而路易十四也有自己獨到的審美,他常常設計衣服給廷臣們穿,以顯示自己的恩典。

雖然無論是國王還是王后,都對衣服的款式有獨特的見解,但對個人衛生卻都不是很注意。那個時候的歐洲,鼠疫肆虐。傳言說病毒會透過空氣傳播,而洗澡會導致毛孔舒張,利於病毒的擴散,所以人們一般不洗澡。就連國王路易十四這輩子都沒洗過澡,十米之外都能聞到他身上的臭味。

後來,隨著衣物的增多以及對個人衛生的重視,洗衣的重要性逐漸凸顯。但凡爾賽宮內卻越來越難找到浣洗和晾曬衣服的地方。

因為等級制度的存在,國王、王后和王子們以及廷臣們都有各自不同的洗衣服的地方,

如果特定的洗衣處被佔了,洗衣工就會找別的地方來洗衣服。

她們用過國王花園外的瑞士人湖的水,甚至還用過大運河的水,洗完後就把衣服晾到河湖旁邊的樹林間,嚴重影響了視覺效果和人們到湖邊散步的感受。

鑑於此,建築部監察員提出了控訴,但因為各位洗衣工背後的保護勢力太強大,事情並沒有得到有效的改善。直到在飲水槽水源的上游新建了一個洗衣池,才算是解決了60名洗衣工的困擾。

後來為了便於城市的擴張,有些用來洗衣服的池子被拆除,洗衣的矛盾又凸顯了出來。

有幾個蓄水池管理員看到了其中的"商機",他們私自建水池租給洗衣工,並向她們收取租金以謀取利益。

緊接著,因各種原因,洗衣池被大量關閉,凡爾賽城的擴張卻又帶來了更多的襯衫和床單需要清洗,矛盾步步加劇。難怪當時有人會說:“水從各個地方湧來凡爾賽宮,但自從取消克拉尼運河和水塘後,洗衣工連洗一塊布的地方都找不到了”。

這種諷刺戳破了凡爾賽宮粉飾的假面,將其中裹含的種種矛盾暴露無疑。

總結

所有人都說,沒有比凡爾賽宮更滑稽的地方了!但所有人又滿懷激情、摒棄理智跑去了凡爾賽宮。

為什麼?因為那裡是皇權的集中地,越靠近凡爾賽宮就越接近權力的中心。但威廉·裡奇·牛頓透過《大門背後》所描述的凡爾賽宮的日常生活,卻讓我們看到了這座富麗堂皇的金殿背後散落的一地雞毛。

當貴族的繁華生活觸痛了人民脆弱的神經,當一擲千金帶來凡爾賽宮的日漸破敗,終日圍繞這座宮殿的廷臣們終於發現,君主制已走向覆滅的邊緣。

《大門背後》:開啟凡爾賽宮的大門,看繁華背後的一地雞毛

如果沒有任何歷史知識為基礎,單看《大門背後》這本書,你會覺得很乏味。但如果你轉變思路,將這本書視為你敲開凡爾賽宮歷史的一扇門,透過此書去搜集關於那個時候的凡爾賽宮的材料,看看有關的紀錄片,你會收穫很多。

我是微星初現,願意和你一起讀書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