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老北京之崇文,原來的名字是這個

北京的崇文區,因崇文門而得名。崇文門建於元代,起始叫文明門,到了明朝正統四年重修城樓,並加築了甕城,更名為崇文門。

在明清兩代和民國早期,崇文門的地位比較顯赫。當時北京共有二十座城門,門門各有分工,不能混用。崇文門則是皇府開支和皇室消費的重點財源——“稅關”。皇府的武備院、翰林院、軍機處等部門以及皇上太后的生活起居費用,都靠崇文門的稅金解決。把守崇文門稅關的,只有載垣、肅順等皇親國戚才輪得上。

話說老北京之崇文,原來的名字是這個

崇文門所處的特殊地理位置,又造就了崇文門外的發達經濟和繁榮市況。當時東南的漕糧土產,外省的趕考學士,海外的奇珍異寶,陸路來的商品貨物,都匯聚到此。於是崇文門外(也就是今天的崇文區)肆廛櫛比,會館林立,五方雜處,萬美畢集。

話說老北京之崇文,原來的名字是這個

商貿往來離不開保鏢,於是這裡就有了愛國義士大刀王五的源順鏢局;京城文化缺不得名角科班聽戲,梨園子第公所就立在喜神廟。

話說老北京之崇文,原來的名字是這個

崇文門外廟多,幾乎是三步一廟、五步一寺。有名的就有聖泉寺、彌勒庵、藥王廟以及回族的禮拜寺等等。廟多,廟會就多。明清兩代,花市的三處廟會在京城都有名:一處是火神廟,一處是灶君廟,還有一處是東北角的蟠桃宮。每到開廟之際,全城的百姓都到這裡進香和遊樂。廟會帶動了花市商貿的繁榮。

今天,崇文門外、整個崇文區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用舊貌換新顏來形容,一點也不過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