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小小邊城,有最美好的人性,也有最悲痛的故事

讀沈從文先生的湘西系列作品,總會被湘西那桃花源般的生活圖景、美好善良的人性所打動。

在沈從文先生筆下,湘西的一草一木都有著動人的靈性,生活在這裡的男女老少都是誠實純樸的,即使有點小小心機,那也絕不會違背美好的本性,反倒有點狡黠的可愛。

讀這些作品,便會忍不住愛上湘西的山水,湘西的人情。可讀到後面,又免不了有著淡淡的哀傷,為那些不得不逝去的美好事物。

今天,我們透過沈從文先生的著名中篇小說《邊城》,走近這神秘的湘西世界。

在這小小邊城,有最美好的人性,也有最悲痛的故事

01 美好的風物

沈從文先生曾說,透過《邊城》,他想要表達的是

一種優美健康自然而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邊城》的自然山水、風土人情莫不是如此。

由四川過湖南去,靠東有一條官路。這官路將近湘西邊境到了一個地方名為“茶峒”的小山城時,有一小溪,溪邊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戶單獨的人家。這人家只一個老人,一個女孩子,一隻黃狗。

小說開篇運用白描手法,粗筆勾勒出一幅世外桃源圖。溪水孱孱,在崇山峻嶺間蜿蜒。高高的白塔下,一戶簡樸的人家,一位慈祥的老人,一個伶俐的少女,還有一隻忠心耿耿的老黃狗。

這一切莫不透露出這片土地的純樸自然,沒有塵世的喧囂,沒有人流的擁擠,只有簡單自足的生活。

小說的故事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中展開的。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環境可以幫助表現人物性格,生活在這裡的人們,也都有著健壯的身體和單純的靈魂。

這些人,除了家中死了牛,翻了船,或發生別的死亡大變,為一種不幸所絆倒覺得十分傷心外,中國其他地方正在如何不幸掙扎中的情形,似乎就永遠不會為這邊城人民所感到。

與世隔絕的邊城,生活總是那般悠閒自在。除了重大變故讓他們心有哀慼,其他的生活苦惱幾乎沒有,不會為生活拮据憂心,也不會為人情所累。

邊城人很驍勇剽悍,但從不逞強好勝,他們不關心邊城以外的世界,卻始終忠心守護著自己的家園。

邊城所在一年中最熱鬧的日子,是端午,中秋和過年。三個節日過去三五十年前如何興奮了這地方人,直到現在,還毫無什麼變化,仍能成為那地方居民最有意義的幾個日子。

小說中著重描寫的是幾次端午節的情形。

邊城的端午節還保留著古樸的傳統。婦女孩子都會穿上新衣,額角上用雄黃蘸酒畫個王字。到了這天,任何人家都會吃魚吃肉,包許多尖角粽子。

除此之外,河面上還有龍舟比賽,咚咚的鼓聲翻山掠水,一直傳到很遠的地方。龍舟比賽完了,還有捉鴨子比賽,一大群肥鴨被放入河中,無論男女老幼,人人都可以去抓,捉到就是自己的,一切全看各自本領。

邊城保留著最傳統的節日風俗,既沒有規矩束縛,也沒有現代文明的盈利。節日就只是節日,沒有過多的附加意義,只需要盡情享受節日的快樂。

無論是邊城的自然環境、生活在這裡的人們,還是傳統節日的氛圍,都是簡單而純樸的。就如同沈從文先生自己所言:優美健康自然而不悖乎人性。

在這小小邊城,有最美好的人性,也有最悲痛的故事

02 美好的人性

在《邊城》中,最集中體現了人性的美好的是小說的主人公翠翠。

在沈從文先生的筆下,翠翠是“真、善、美”的化身。

翠翠在風日裡長養著,把面板變得黑黑的,觸目為青山綠水,一對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長養她且教育她,為人天真活潑,處處儼然如一隻小獸物。人又那麼乖,如山頭黃麂一樣,從不想到殘忍事情,從不發愁,從不動氣。平時在渡船上遇陌生人對她有所注意時,便把光光的眼睛瞅著那陌生人,作成隨時皆可舉步逃入深山的神氣,但明白了人無機心後,就又從從容容的在水邊玩耍了。

在外在形象上,翠翠面板黝黑樸實健美,眸子明亮如清風朗月。天真活潑如小野獸,乖巧可愛似黃麂。大自然的清明山水給予了翠翠美好的外形,使人見之忘俗。

內在品質上,翠翠“從不想到殘忍事情,從不發愁,從不生氣”。翠翠的善良,不是經過書香薰陶、道德教化形成的,而是與生俱來、環境強化的結果。所以,翠翠的善良中還有天真無邪的可愛。

在這小小邊城,有最美好的人性,也有最悲痛的故事

除了天真美好的翠翠,《邊城》中其他人也是豪放而仗義、仁慈而厚道的。

天保和儺送兄弟都喜歡上翠翠,兩人既沒有決鬥定勝負,也沒有相互謙讓使得其中一個放棄追求。而是相約在一個月夜,在翠翠家對面的高崖上唱了一整夜的歌。用美妙的歌聲表達情意,把選擇權都交給那個美好的女孩子。這份耿直和情懷,才是符合人性的真實反映。

船總順順也是極仗義厚道的。誰家有點難處,他從來都不吝惜錢財人力,而且務必讓接受幫助的人沒有任何顧慮和不適。

《邊城》中的人物,有著鮮明的地域色彩。因為是兩省交界處,所以民風剽悍,甚至有的時候還有些野蠻。但內心深處的純樸善良、邊地民眾的豪氣仗義也同樣令人欽佩。

“優美健康自然而不悖乎人性”,邊城人體魄健美、心靈純潔,既嫉惡如仇、爭強鬥狠,又豪放仗義、樂善好施,這種矛盾中有著最真實、美好的人性。

在這小小邊城,有最美好的人性,也有最悲痛的故事

03 是讚歌,也是輓歌

《邊城》中的一切都那麼美好,好像完全沒有受到塵世汙染一樣。自然風物、民俗民情,以及生活在這裡的人,都是“美”的化身。

作家藉此表達了對這樣的生活形式和人性光輝謳歌讚美。

但在這些美好的事物中,卻始終籠罩著一層淡淡的哀傷。

天保和儺送自月夜賽歌后,天保自感求娶翠翠無望,駕著家裡的一條船下江,卻不料出了意外。因為這個變故,儺送雖仍不忘對翠翠的情意,卻也無法如之前那般毫無顧慮。畢竟,天保是為這個事負氣出門的。翠翠的愛情最終會如何?作家也無法回答。“那個人或許明天就回來了,或許永遠也不會回來了。”

為了孫女一直默默奔波的祖父,在得知天保溺水後,更加無助。順順的態度很明確,不希望間接害死大兒子的翠翠作二兒子的媳婦。又氣又急又無奈的老祖父,心力交瘁,在一個雷雨夜溘然長逝。

失去了唯一的祖父,等著一個不知歸期的愛人,翠翠只剩下那條渡船和老黃狗了。

“一切皆若偶然的湊巧,結果卻如宿命的必然。”這美好的湘西世界不可能一直與世隔絕,現代文明的觸角終究會伸進來撥動命運的弦。

小說結尾,象徵著湘西世界的白塔倒塌了,這是作家對理想中的湘西世界命運的暗示和憂慮。

在這小小邊城,有最美好的人性,也有最悲痛的故事

作家透過對湘西世界的描寫,表達了對現代文明的思考。沈從文先生是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在他的作品中,對湘西世界有著深深的眷戀和深切的憂慮,同時,對現代城市文明發展過程中的社會問題有著敏銳的洞察力和辛辣的諷刺。如果把沈從文先生的湘西系列作品與城市系列作品對比著讀,便能清晰明確地看出作家的愛憎傾向。

《邊城》中有著最美好的人性,也有著最悲痛的故事。湘西世界是靈魂的淨土,在現代文明的裹挾下,搖搖欲墜。坍塌的白塔重新修好了,我們也期待美麗的湘西世界能再次引領世人的虔誠朝拜。

在這小小邊城,有最美好的人性,也有最悲痛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