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建築的最後大師貝聿銘去世,原來他留在世上的建築竟這麼美

5月17日,來自外媒的訊息,著名建築師貝聿銘去世,享年102歲。

現代建築的最後大師貝聿銘去世,原來他留在世上的建築竟這麼美

如果你對他的名字還不熟悉,一定聽說過電影《達芬奇密碼》,在這部影片裡,最後的秘密就藏身於盧浮宮廣場的玻璃金字塔裡。

現代建築的最後大師貝聿銘去世,原來他留在世上的建築竟這麼美

這座金字塔是盧浮宮地下的入口,它是如此聲名遠播,以至於很多遊客寧可擠在這裡排隊,也不願從另兩個入口進入盧浮宮美術館。

這座令埃菲爾鐵塔都黯然失色的建築,就出自這位百歲老人,建築大師貝聿銘之手。

作為美籍華人建築師,貝聿銘獲得很多業界至高榮譽,

1983年普利茲克獎得主

,被譽為“

現代建築的最後大師

”。2010年1月英國皇家建築師學會榮譽委員會宣佈,美籍華人建築師貝聿銘

獲得2009年度英國皇家建築師學會金獎(RIBA Gold Medal)

現代建築的最後大師貝聿銘去世,原來他留在世上的建築竟這麼美

出身蘇州望族的他,1917年出生於廣東省廣州市,父親貝祖貽曾任中華民國中央銀行總裁。

1935年,貝聿銘赴美國哈佛大學建築系學習師從建築大師格羅皮烏斯和布魯爾。

貝聿銘作品以公共建築、文教建築為主,被歸類為現代主義建築,善用鋼材、混凝土、玻璃與石材。

在他35年的建築師職業生涯裡(1955年建立建築事務所,1990年退休),貝聿銘留下許多傳世之作。

盧浮宮玻璃金字塔。

現代建築的最後大師貝聿銘去世,原來他留在世上的建築竟這麼美

盧浮宮玻璃金字塔,實為盧浮宮博物館入口,巴黎地標性建築之一。

塔高21米,底寬34米,四個側面由673塊菱形玻璃拼組而成,總平面面積約一千平方米,塔身總重量為200噸,其中玻璃淨重105噸,金屬支架僅有95噸,換言之,支架的負荷超過了它自身的重量,因此這座玻璃金字塔不僅是現代藝術風格的佳作,也是運用現代科學技術的獨特嘗試。

香港中國銀行大廈。

現代建築的最後大師貝聿銘去世,原來他留在世上的建築竟這麼美

1985年破土動工,以每4天蓋一層樓的速度拔地而起。整座超級建築結構在16個月內完成。併成為香港地標性建築。

共70層,高367。4米,這座銀光閃閃的摩天大樓,其外形正如貝聿銘所形容,像是雨後春筍—中國傳統文化中希望和進步的象徵。即使如今中環超高建築林立,亦難掩其鋒芒。

北京香山飯店。

現代建築的最後大師貝聿銘去世,原來他留在世上的建築竟這麼美

貝聿銘說:“香山飯店在我的設計生涯中佔有重要的位置。我下的功夫比在國外設計有的建築高出十倍”。

飯店只用了白、灰、黃褐三種顏色,室內室外都和諧高雅。因為重複運用了正方形和圓形兩種圖形,建築產生了韻律。

後花園內遠山近水、疊石小徑、高樹鋪草佈置得非常得體,既有江南園林精巧的特點,又有北方園林開闊的空間。並考慮到香山幽雅的環境以及眾多歷史文物,刻意設計成與周邊環境因素融合起來的特別形式。

日本美秀美術館。

現代建築的最後大師貝聿銘去世,原來他留在世上的建築竟這麼美

日本美秀美術館表達了貝聿銘的一個主要理念,即自然與建築的融合。建築分3層,實用面積9241平方米。

美術館在結構設計上最大亮點是透過跨越兩個山脊的隧道及吊橋,吊橋是專門為美術館單獨研製的,可稱舉世無雙,從與其相連線的隧道出來緩緩前行便會看到美術館的入口。

整個結構採用非對稱多懸斜索結構,由一條定製的曲線型鋼作為主要支撐結構,形成一道完美的弧線,暗示美術館的瑰麗深邃。

德國曆史博物館。

現代建築的最後大師貝聿銘去世,原來他留在世上的建築竟這麼美

歷時5年、耗資5億港元增建,2003年落成,以玻璃和鋼鐵製成的現代建築物。德國曆史博物館館長奧托邁爾盛讚其為“完美的設計”。

柏林上空的天似乎離德國曆史博物館新擴建的大樓特別近。螺旋式樓梯的玻璃中心柱蜿蜒在三個樓層之間,看上去就像是一個透明的蝸牛殼。

在每一個樓層,走廊就像露臺一樣伸進雄偉的玻璃大廳,每一個玻璃大廳的圓頂以巨大的弧形凸出,在平時一般被遮擋住的大樓的整個邊上形成了拱形。

美國國家大氣研究中心。

現代建築的最後大師貝聿銘去世,原來他留在世上的建築竟這麼美

整個建築群雄踞科羅拉多州山頂,似乎就是科羅拉多山頂生長的一堆堅硬厚重的巨大岩石,建築的岩石色與山崖融為一體,實用簡約,卻又大氣時尚,色彩、質感與遼闊的大山背景渾然一體,實現了賴特對建築的最高讚譽“

我們從不建造一座位於山上的建築,而是屬於那山的

”。

華盛頓國家藝術館東館

現代建築的最後大師貝聿銘去世,原來他留在世上的建築竟這麼美

東館的地理位置十分顯要。它東望國會大廈,西望白宮。而它所佔有的地形卻是使建築師們頗難處理的不規則四邊形。

為了使這座建築物能夠與周圍環境構成高度協調的景色,貝律銘精心構思,創造性地把不同高度,不同形狀的平臺、樓梯、斜坡和廊柱交錯相連,給人以變幻莫測的感覺。陽光透過蜘蛛網似得天窗,從不同的角度射入,自成一幅美麗的圖畫。這座費時十年,耗資近億美元建成的東館,被譽為“

現代藝術與建築充滿創意的結合

。”

蘇州博物館。

現代建築的最後大師貝聿銘去世,原來他留在世上的建築竟這麼美

貝聿銘的蘇州博物館探索了中國傳統的園林思想在現代審美中的新方向,以及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之道。

這座投資達3。39億元的新館建築和相伴的忠王府古建築交相輝映。在整體佈局上,新館巧妙地藉助水面,與緊鄰的拙政園、忠王府融會貫通,成為其建築風格的延伸。

業內人士總結貝聿銘的建築設計,有三個特色:一是建築造型與所處環境自然融合。二是空間處理獨具匠心。三是建築材料考究和建築內部設計精巧。

所以,我們看到貝聿銘留在這個世界上的設計作品堪稱現代建築設計風格的典範:獨具匠心,自然相融,奇思妙想。

藝術的偉大之處在於傳承,感謝他用自己獨特的建築視角,為我們打造了可以代代傳承的經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