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麗-最佳旅遊時間

最佳旅遊時間

瑞麗屬南亞熱帶季風性氣候,全年分旱雨兩季,全年鮮花盛開,沒有雪天,夏天很熱。最佳旅遊時間應為7-10月,此時夏天轉秋天,天氣不冷不熱,氣候宜人。

瑞麗-最佳旅遊時間

闊時節

時間:正月初八-正月初十地址:傈僳族村寨

闊時節,即新年的意思,在傈僳語中,“闊”是“年”的意思,“時”是“新”的意思,是傈僳族一年中最隆重的節日。除夕夜,長者用酒肉祭祀祖先神靈,元旦把酒歡歌,次日打靶圍獵。初九、初十,傈僳兒女盛裝雲集,活動內容包括跳三絃、彈口弦、吹葫蘆笙、對歌和跳對歌舞,“都達”(一種遊戲)、“跳嘎”(群眾性舞:歌唱一年來生產生活的全過程);下火海,上刀山,過刀梯(隴川一帶)、打彈弓等。

目瑙縱歌節

時間:正月十五前後-正月十五前後地址:景頗族村寨

目瑙縱歌節是景頗族最盛大的傳統節日,數萬人踩著同一個鼓點起舞,規模宏大,震撼力極強,是中國西部地區的民族狂歡節,有“天堂之舞”、“萬人狂歡舞”的美稱。“目瑙”是景頗語,“縱歌”是載瓦語的直譯,意思是大家一起來跳舞。目瑙縱歌當初是為最大的太陽神“木代”而舉行的隆重祭祀活動。在景頗山寨,目瑙縱歌按其內容可分為祭祀木代貴的“木代”目瑙,出征的“達如”目瑙,重大迎賓或節慶的“克拉”目瑙,祝壽舉行的“柱罷麗”目瑙,起義時的“共潤”目瑙等10種之多。

嘗新節

時間:八九月間-八九月間地址:景頗族村寨

嘗新節,通常在農曆八九月間舉行。開鐮前,主人先割一些新谷,恭恭敬敬地揹回家,供在“鬼房”裡。祭品有雞蛋、酒、餈把等。請巫師祈禱“家堂鬼”和其他鬼類,保佑穀子在未收到家前免遭災害。祈禱完畢,祭品由巫師和老人分享。正餐的飯菜,先讓狗吃飽,然後家人和客人才能用餐。其緣由是:傳說谷種是狗從天上帶下來的,狗立了大功,因而人們對狗格外優待。

阿露窩羅節

時間:三月二十日-三月二十日地址:阿昌族村寨

阿露窩羅節是阿昌族最隆重的傳統節日,來源於祭祀天公“遮帕麻”和地母“遮咪麻”的一種古老宗教儀式,過去沒有統一的固定日期。1983年經德宏州會議透過,確定每年農曆正月為梁河縣阿昌族窩羅節,農曆九月為隴川縣阿昌族的會街節,節日時間兩天。1993年五月德宏州會議決定將阿昌族節日名稱統一為阿露窩羅節,於每年公曆三月二十日舉行,節日時間兩天。

火把節

時間:六月二十四日-六月二十五日地址:傈僳族村寨

傈僳族過火把節別有一番情趣,節日這天,寨子裡熱熱鬧鬧,人們喜笑顏開穿上節日盛裝,全家團圓,殺豬宰羊,談天說地,美美地喝著水酒,唱歌跳舞,人人講團結、家家戶戶互相祝福。待到夕陽銜山時,人們點起火把從屋裡到屋外,從院內到院外燻燒災蟲。火把左右擺動,上下舞動。入夜,火塘通明,人們歡歡樂樂跳起蘆笙舞、三絃舞。親親熱熱手拉手舉行跳戛、唱民間敘事長詩《火把節調》。這個調子也稱“半年生產調”,其內容是總結半年生產經驗的。人們唱豐收鼓幹勁,翩翩起舞,通宵達旦。

潑水節

時間:清明節後第七天-清明節後第七天地址:傣族村寨

潑水節是傣族、德昂族最盛大的傳統節日,更是傣歷新年,1993年經德宏州會議透過決定為法定節日。節日期間,人們到小乘佛教寺廟頌經,又取來潔淨之水,加入花瓣或香水,互相潑灑祝福,以示洗去一年塵垢,祝福親朋在新的一年裡清潔平安、健康吉祥,人們都以被潑到最多的水為吉祥和歡樂。節日裡還會舉辦丟包、嘎秧、放孔明燈、武術表演、龍舟比賽等活動。

Tips:

在節日裡,潑水的方式有一定的規範。給老人澆水時,只能用盛著清泉水的小竹水筒,且要插上花,讓水順著花束滴到老人伸出的手心上,不能潑到身上;男女青年之間相互潑水時, 也必須用竹筒,輕輕地從肩膀往下潑,不能潑在頭上;未婚男女青年在給新婚夫婦潑水時,相互間都不準出現不禮貌的粗野行為。不然,輕則受到眾人斥責,重則被剝奪參加潑水節的權利。

堆沙塔節

時間:十月十五日-十月十八日地址:傣族村寨

堆沙塔節系南傳上座部佛教節日。傣歷一月十五日,寨裡的男女老幼都到河邊搬運沙子,然後由老年婦女在佛寺院裡精心堆沙塔。塑一座高約1米,底座周長2米的主塔,四角再塑小塔四座,接著以主塔佛龕為中點留出將地面劃為四塊。每塊地面積拓小沙塔250座,共1000座,拓足數字後,男女老幼便用籬笆將塔群圍在正方形的籬嗇內,並在主塔尖和四根籬嗇角柱上懸掛五彩紙旗。每根籬角柱上都捆著一株芭蕉樹和一根帶葉的甘蔗,以象徵豐收和日子和甜美。同時還綁著一個竹製括盤,供有糧果米花等。清場後,老婦們點燃主塔佛龕裡的四盞香油燈,然後關門封場。一切就緒,才能長誦經。入夜,人們圍著場翩翩起舞。三日內,全寨在佛寺打合夥。每日早晚僧侶皆為沙塔頌經,約半小時。第三日下午清理沙塔,小孩子們以取得塔心錢為吉祥。

燒白柴節

時間:正月十五日-正月十六日地址:傣族村寨

系南傳上座部佛教節日。節前,信眾中的青年男女同到至山中砍白柴,把砍回的白柴扛至佛寺曬乾備用,農曆正月十五日,由男信徒用白柴紮成高4—7米的“亞” 形底座的亭式建築。頂層置油布條,刨花等易燃物。柴亭中懸掛鞭炮。有的亭頂還懸吊著竹木雕品,有竹花、叮琴、刀、駑、劍等。晚九時許,柴亭下是香菸嫋嫋、燭光閃爍,一些老年信徒跪拜在柴亭四周,輕聲誦經禱告,其後是圍觀的村民。僧侶被布奘和寨老簇擁著來到柴亭前,誦《蘇旦》中的《苤寫》章節,讚頌佛主偉大至上,向佛祖乞求保佑。誦經約半小時。誦畢,一位長老手持長竹竿點燃柴亭頂部的易燃物。第二天晚上,各家都帶上柴糯米飯稀飯, 作為供品送到佛寺。據說,紫糯米粥象徵白象的心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