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海賢《愛,需要學習》:讓愛溫暖相依,又彼此獨立

最近電視劇《女心理師》熱播,讓人們又一次感受到人與人之間的情感微妙而複雜。

原生家庭的不幸對孩子造成無法挽回的心理創傷;年輕人戀愛中出現複雜的情感波折導致情緒崩潰;婚姻中夫妻雙方溝通不暢出現的一系列家庭問題……

陳海賢《愛,需要學習》:讓愛溫暖相依,又彼此獨立

這所有的一切,竟然都源於愛。 而愛,是人世間彼此相依的一種親密關係,是我們人生中最重要的事。

著名心理學家陳海賢先生說:“我們終此一生,都在尋找一個愛自己,懂自己的伴侶。”然而,大部分人對怎麼經營親密關係卻一無所知。

從呱呱墜地的那一刻開始,我們便隨著本能去愛一個人。而這種想當然的愛,以及從原生家庭中繼承的微薄的經驗,並不足以使我們處理和應對好相繼而來的親密關係。

我們愛父母,卻會和父母產生激烈衝突;我們愛兄弟姐妹,也會和兄弟姐妹產生不可調和的矛盾;我們愛自己的戀人,也會因為這樣那樣的突發事件,從此走向陌路……

我們在愛中茫然失措,懷疑自己愛的能力,卻不知道,愛也是一種能力,也需要學習。

浙江大學心理學博士,知名心理諮詢師、家庭治療師陳海賢先生,以15年的心理諮詢經驗,推出重磅新作《愛,需要學習》。

陳海賢《愛,需要學習》:讓愛溫暖相依,又彼此獨立

本書詳細解讀了一段親密關係旅程可能遇到的困境,以及應對的方法。從孩子的教養挑戰,原生家庭的影響,出軌與分離的傷痛等方面,告訴你,不要只帶著本能去愛一個人,愛的能力需要學習。

愛是一種能力,需要在現實中學習,也需要透過學習提高。

經營好一段親密關係,是每個人一生都要面對的課題。

心理學家把愛定性為一種情感的依戀。正如孩子依戀母親,戀人依戀彼此一樣。

而這種依戀,也是會被打破的。比如孩子被迫與母親分離,會產生三個不同階段的反應:抗議、絕望和疏離。孩子經歷了痛苦的創傷性體驗,造成心理上的傷疤。這種傷害或許會追隨人的一生。

正如那句著名的話:“幸運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

陳海賢《愛,需要學習》:讓愛溫暖相依,又彼此獨立

戀愛中的兩個人彼此依戀,達成一種親密關係。這種依戀被解讀為戀愛的甜蜜。

而長期的相處中,個性的磨合導致矛盾凸顯。這種親密關係,有可能會變得越來越有壓力。

陳海賢老師把兩個人的親密關係比喻為身處一所小房子。兩個人的一舉一動,會影響彼此。如果房子太小,兩個人騰挪不開,最終就會想方設法走出狹窄的空間,離開這段融合的關係,找回自我的自由。

事實上,兩個人相處時的親密關係,有諸多的不確定性。那麼我們在走向這段親密關係的時候,是不是帶著一種“怕”呢?

怕自己不好,別人不會真的愛自己; 怕不好,不值得自己去投入。

陳老師給出的解答是:“

愛是需要學習的

,它不是一種感覺,不是一種狀態,不是一個巧合,也不是一個現成品。它是一種能力,是透過與他人的聯結來超越自我的能力。它需要在現實中學習,也能夠透過學習提高。”

陳海賢《愛,需要學習》:讓愛溫暖相依,又彼此獨立

找到有效的溝通方式,在親密關係中拉近彼此的距離。

“帶你從“

我的

”世界進入“

我們的

”世界”。

作者在書中引用了法國哲學家盧梭的一句名言:“雖然被屋頂上偶然掉下來的瓦片砸到會很痛,但被一個向你蓄意丟來的小石子砸到更痛。”如果這個小石子是愛人砸過來的呢,這種痛苦是不是會成倍增加?

那麼愛人為什麼會砸你呢?她心中所想與你所理解的是不是一樣?或許兩個人的思路並不在一個頻道上。鵝與鵝的對話,變成了雞同鴨講。

於是夫妻吵架,冷戰。兩個人各自向自己的親人陳述屬於自己的理由,而兩個人對同一事件的解讀都帶著很強的主觀性。完全站在“我”的角度,而不是透過“我們”來思考問題。

可“對一段關係而言,解讀沒有對錯之分,它需要關係雙方平時有足夠的溝通。”

怎樣才能做到足夠有效的溝通呢?

陳海賢《愛,需要學習》:讓愛溫暖相依,又彼此獨立

一,不給對方貼標籤。

二,放棄自我辯解。

三從我開始改變。

四,看見對方微小的變化。

五,改變處理事情的模式。

在這個過程中,可以做一個愛的溝通模式練習。

比如:觀察你和伴侶在處理矛盾時的溝通模式,寫下來。然後制定改變計劃,學習新的應對模式,也寫下來。最終觀察練習的效果,請伴侶給予反饋。

合適的親密空間很重要。

很多夫妻在相處過程中,總會有一方有極強的控制慾。這就使另一方無法自由表達自己真實的情感。

夫妻在相處過程中的各種自我認知差異,也會導致彼此矛盾,產生各種各樣的分歧。這種分歧,需要夫妻雙方發展出一種創造性的協調方式來處理。

這就需要拋棄自我的固執認知與堅持,找出兩個人都能夠接受的辦法,推進事情的發展。把有可能發生的“辯論”變成“商量”。

陳海賢《愛,需要學習》:讓愛溫暖相依,又彼此獨立

夫妻本應該是最親密的人。對最親密的人,也應該有邊界。尊重彼此的“邊界”,逃離控制和反抗,才是親密關係中最合適的相處之道。

超越原生家庭的影響。迴歸夫妻關係才能解決問題。

有些人的原生家庭是幸福的,而有些人從原生家庭帶來的痛,或許會影響他的一生。更影響到他與伴侶之間的親密關係。

我們平時從影視劇中看到的,以及我們身邊時常發生的,這樣的故事,不勝列舉。

不好的原生家庭會讓我們厭惡,但是我們卻會帶著這種從原生家庭出來的惡,又無意中活成原生家庭成員的樣子。

這是因為“

我們總是在伴侶身上尋找父母的影子。也在構建著和原生家庭相似的角色和位置,並從中感受到一種超越喜歡和討厭的熟悉於與親切。

我們厭惡原生家庭父母身上的缺點,卻無形中又繼承了父母身上的這些不良的品質,最終活成了自己討厭的人。

陳海賢《愛,需要學習》:讓愛溫暖相依,又彼此獨立

那麼要如何處理自己與原生家庭的關係呢?

首先夫妻雙方要避免成為各自原生家庭的代表。而父母也要接受子女的“背叛”。最終夫妻雙方要回到夫妻關係來解決問題。

應對出軌和分離,也是親密關係中的重要一環。

最嚴重的親密關係危機,莫過於出軌。

“出軌的本質是最親密的人背叛了你,所以出軌的核心不是事實認定,而是這種因為感覺被背叛而導致的信任坍塌。”

對方出軌了怎麼辦呢?

事實上,這在親密關係中,並沒有一個界限分明的答案。出軌不一定要選擇原諒,也不一定要以分手結束。

那麼心理學家認為,面對出軌最理想的狀況是什麼呢?就是修復關係,把出軌變成親密關係中的插曲。

不可否認,出軌是親密關係中的重大創傷。修復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而這個修復過程需要建立在兩個基本的前提條件下。

陳海賢《愛,需要學習》:讓愛溫暖相依,又彼此獨立

一、出軌方斷絕和出軌物件的聯絡,並願意迴歸家庭。

二、被出軌方接受現實,並願意重建感情。

當然,出軌方負有主動承擔修復關係的責任,被出軌方要為自己設定反應的限度。

而分離,則會造成一個家庭的破裂。

“分離在很多人心裡是一個充滿拋棄、傷害、失敗的消極的故事,但它也可以變成一個重新尋找和發現自我,發現愛的積極的故事。”

作為一名資深心理師,作者認為,夫妻無論在一起還是離婚,都不是一種錯誤,而是一種選擇。

夫妻選擇結束一段婚姻。除了處理各自的問題和內心的傷痛外,更要保護好孩子,減輕分離對孩子造成的傷害。

夫妻在離婚後,過好自己的生活。“讓孩子既能從父親或母親那裡獲得情感上的支援,又不用承擔撫養者情感上的負擔,孩子就能更好地做自己。”

陳海賢《愛,需要學習》:讓愛溫暖相依,又彼此獨立

作者認為一個有修復能力的家庭,就是一個足夠好的家庭。

作者在本書中列舉了許多發生在我們身邊的,能夠令我們大家都感同身受的生活例項, 並針對每一個例項,都給出了切實可行的行動方案。

我們每個人都是走入親密關係中的獨立個體。在這段關係中,我們需要相互磨合、修復,以達到與對方的融合。

我們需要學習愛他人的能力, 讓親密關係變得更加和諧。無疑,陳老師的這本書,像極了在愛的海航中點亮的燈塔,給迷航的人指出清晰晰的方向。

願你我都從此書中有所獲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