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 36 期買一部 iPhone X 是什麼心態?

我發現這是很多中等收入或者偏低者的消費習慣。在大額消費上很衝動,卻經常在小額消費上斤斤計較。

朋友a,買了個進口寶馬五系,花了五十多萬,跟我一起給孩子買個兩百塊的禮物,他猶猶豫豫。我開的十來萬的車。

這樣的朋友我們身邊都有,那些在網遊裡裝大款的,那些買了自己很難負擔的房子的,那些花了太多錢在單反裝置,音響裝置上的。花幾個月工資買一個包的。。他們說,我花錢,我樂意。

從iphoneX到房子,一萬到幾百萬不等,這些大額消費。在上面省下一點,就可以讓生活舒服很多。

分 36 期買一部 iPhone X 是什麼心態?

一雙運動鞋,好點的五六百,差的一兩百。舒適度差很多。買水果買菜,多幾塊錢可以新鮮很多,靚很多。買正版軟體、電影、書,多花幾十塊,可以省卻很多在網上花大量時間搜尋還要經常被忽悠中流氓軟體的麻煩。僱個鐘點工,一兩百塊錢,可以讓週末的時光輕鬆很多。上網費,每個月多幾十塊,速度快很多。這些生活中無處不在的小開支,多花幾十數百塊,可以獲得的滿足感比較大。

而一部最新的iPhoneX相比老的iphone或者安卓的中高階機,一部小型緊湊型車和中大型豪華品牌的車,一個西歐手錶和勞力士,要獲得這些提升,付出的代價,從四五千,到數百萬,代價相當大。

作為一個普通人,收入是有限的,無非是在不同的消費品中權衡選擇。要麼在大額消費品中瀟灑一次,然後生活中處處節儉吃土。要麼做個權衡,量入為出。

評論裡很多人說,每個人的喜好是不一樣的,我就是喜歡豪車/iphoneX……從個體來說,每個人的喜好是會不同。比如有些人覺得iPhoneX的臉部識別對於我來說,就是增加了一倍的手機功能。但這種人在人群中是很小比例的,對於絕大部分人,這個臉部識別增加的手機功能大概是0到1% 。

有意思的是,很多普通人覺得自己是最特立獨行的,是不一樣的煙火,其實只是被消費主義潛移默化之後的,自以為是自己的選擇。

越是大額的消費品,越喜歡在營銷中強化人們對於大額消費品的執著觀念,賣情懷。某些國內的手機在電視上大做廣告,請各種明星渲染成功人士的感覺,賣的讓人大跌眼鏡的貴,銷量還很不錯。車、房的廣告也很典型,都是讓你感覺拿到了要是就手握了成功,掌握了世界。

當然也不能光陰謀論,什麼蘋果手機的成本只有1200是胡扯。最好的產品,往往需要在研發上做大量的投入。他們是全世界最頂尖的,沒得抄,只能自己探索。探索的失敗率是很高的。同時他們為了追求完美,會反覆修改方案。。。這些都是要計入成本的。賣的這麼貴,不全是忽悠人。

只是最頂尖的產品,從來都不是為普通人設計的。比如特別貴的包,各種精選最好的皮,各種精雕細琢。普通人的生活,油鹽醬醋,都沒有那麼精緻,何需那麼精緻的一個包?

分 36 期買一部 iPhone X 是什麼心態?

本來這些最貴的東西跟中低收入群體是沒有什麼交集的,但是跟信用卡分期付款來配合,就完美了,根本不需要辛辛苦苦攢錢多長時間,只要咬咬牙就買下了。讓消費者感覺自己掏很少的錢就買了全世界最完美的產品。比如iPhoneX分期每個月才幾百。。。

迴應很多評論,我只是想討論我看的這種現象,他偏離了理性。我其實完全不在乎你愛怎麼花錢,你要香車寶馬也好,吃糠咽菜也好,跟我真沒關係,真沒必要在評論下面一遍一遍告訴我每個人不一樣我就是愛什麼什麼的。

我們在討論普通收入下怎麼消費,隱含前提是,收入水平是一個給定的常量。在這個地方消費多了,就等於另一個地方消費少了。評論裡很多人糾結的“我就是要省吃儉用買好車來享受”和“為了買好車其他地方沒錢花”其實本質上是一回事。

另外普通人買房自住談不上投資,固定資產也不意味著是投資。買車更不是投資。車一落地就貶值了,然後隨著時間不斷貶值,這是哪門子投資?你可以攤銷這筆支出,但不能把他認為是投資。回到房子,如果你學一點會計,就知道自己用的房子是不能做投資性房地產的,意思就是房價漲了對你自己的資產負債表沒關係。自用的房產按幾十年來分期折舊。有些人說我買車是為了做生意顯得檔次,那麼這裡的車就根本不是我所討論消費層次的,它是你做生意的一種投資。預期能夠帶來收入的。

分 36 期買一部 iPhone X 是什麼心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