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佳節到 看看古人如何過元宵節

農曆正月十五日是元宵節,是大地回春之日,也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有燈無月不娛人,有月無燈不算春。”賞花燈、猜燈謎、耍龍燈可以說是古代元宵節不可或缺的儀式。

相傳,元宵賞燈始於東漢明帝時期,明帝為了弘揚佛法,就命令於正月十五夜在宮中和寺院“燃燈表佛”,令士族庶民都掛燈。此後,這種佛教禮儀節日逐漸形成民間盛大的節日,並發展到全國各地。至唐代賞燈活動已經非常興盛,詩人盧照鄰對此歎為觀止,以《十五夜觀燈》詩描述之:“接漢疑星落,依樓似月懸,”元宵節,也因此堪稱古代人的“狂歡節”。

元宵佳節到 看看古人如何過元宵節

今天,讓我們去看看古人都是怎麼過元宵的。

唐放燈

道家以正月十五日為上元節。蘇味道的《正月十五日夜》詩:“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來。遊伎皆濃李,行歌盡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堪稱元宵詩經典之作。唐睿宗時元夕作燈樹高二十丈,燃燈五萬盞,號為“火樹”。“金吾不禁夜”是說京城破例取消夜間戒嚴,允許市民逛燈三整夜,又稱“放燈”。

元宵佳節到 看看古人如何過元宵節

宋蠶卜

宋楊萬里有《上元夜裡俗粉米為蠶絲,書吉語置其中以佔一歲之禍福,謂之蠶卜,因戲作長句》詩:“今年上元家裡住,村落無燈惟有雨。隔溪叢祠稍簫鼓,不知還有遊人否?兒女炊玉作蠶絲,中置吉語默有祈,小兒祝身取官早,小女只求蠶事好。”云云。既說是裡俗,可知是楊萬里家鄉江西吉州地方的風俗;也即南方養蠶地區的風俗。

元結羊腸

元宵初過猶自忙,家家女兒結羊腸。

含情暗思心中語:何時得似雙鴛鴦。

《霏雪錄》:“北方仕女正月十六日用舊曆紙九道為繩,亂結以首尾,聯屬者為兆,謂之結羊腸。”

明走百病上城頭

元宵佳節到 看看古人如何過元宵節

姐妹元宵結伴遊,金吾不禁登城頭。

走出深閨祛百病,勝到岳陽萬丈樓。

六對山人《錦城竹枝詞》:“為遊百病走周遭,約束簪裙總取牢。偏有鳳鞋端瘦極,不扶也上女牆高。”描寫當時成都婦女在元宵夜遍遊城牆為樂事。

清猜燈謎 走百病摸門釘

《武林舊事》等載:“以絹燈剪寫詩詞,時富譏笑,及畫人物,藏頭隱語,及舊京諢語戲弄行人。元宵佳節,帝城不夜。春宵賞燈之會,百戲雜陳。詩謎書於燈,映於燭,列於通衢,任人猜度;所以稱為燈謎。”好謎者更組織有謎社。

謎社在清代亦極為流行,其間謎手雲集,每以茶館酒肆,或在自傢俬宅作為燈謎活動場所。或研究探討;或張燈懸謎,招引猜射,娛樂民眾。謎燈有四面,三面貼題簽,一面貼壁,此燈又名彈壁燈。猜中者揭籤,獲小禮品留念。清家震濤有《打燈謎》詩云:“一燈如豆掛門旁,草野能隨藝苑忙。欲問還疑終繾綣,有何名利費思量。”

元宵雪襯一燈紅,走百病後摸門釘。

但願來年生貴子,不枉今番寒夜行。

元宵佳節到 看看古人如何過元宵節

清《月日紀古》卷一:“燕城正月十六夜,婦女群遊,其前一人持香闢人,名闢人香。凡有橋處,相率以過,名走百病。又暗摸前門釘,中者兆吉宜子。”正月十六日走百病,蓋婦女藉此節日可以走較遠的地方,實為一種健身活動。而已婚不孕的婦女,摸城門釘,取“添丁”之意,希望來年可生子。清李孚青《都門竹枝詞》:“女伴金箍燕尾肥,手提長袖走橋遲。前門釘子爭來摸,今年宜男定是誰。”

據考證,古代慶祝元宵節的時間,最長的應該是明朝,從正月初八開始一直到正月十八才結束,整整10天,而在宋朝慶祝元宵節的時間為5天,到了清朝則只有3天。但,不管從哪個方面來說,元宵節“古代狂歡節”的名頭都是實至名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