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忘童年記憶——火花四濺打鐵攤

九十年代的河北農村地區,常年活躍著一種靠四處遊走打造鐵製家活什兒為生的手藝人,我們這的人都習慣稱之為“打鐵的”。

他們有來自山東、河南,也有來自河北省內的,他們一般由四、五個粗壯、黝黑的中年男性組成。

難忘童年記憶——火花四濺打鐵攤

他們每到一個村,必先聯絡好一戶住房相對寬鬆的人家,作為他們日常生活和休息的居所,憨厚、樸實的農戶一般也不會收取租金,而作為感謝,鐵匠們往往會為借宿人家免費打造幾把趁手的家活什兒作為報答。

俗語講:打鐵還須自身硬。沒錯,每位鐵匠都具備吃苦耐勞的品質,無論寒冬酷暑,風裡雨裡,他們錘鍊的不僅是鐵,更是一種做人的品質。

越是酷暑季節,越是他們勞動最繁忙的時侯,因為他們打造的家活什兒,大部分是農民的勞動工具,像鋤頭、犁鏵、鐵鍬、四齒、釘耙等等,而這個季節正是農民對勞動工具需求最旺盛時侯。

鐵匠們的生產工具很簡單,大件就是風箱煤火爐子和載物用獨輪車,而小件則是大錘、小錘、砧板、鐵夾子等等簡易工具。他們的製作工藝不同於鐵製品鑄造廠鐵水灌模具的工藝,而他們就是靠兩把大小鐵錘將一塊被爐火燒得通紅的鐵塊,你一錘,我一錘,反覆燒,反覆錘,直至將它錘成顧客需要的工具的樣子。看似笨憨的活兒,實則也蘊含著技巧,如此才能讓兩位鐵匠相互協調、配合的完成一件件工藝精湛的鐵製品。

難忘童年記憶——火花四濺打鐵攤

尤其到了農曆的五、六月份兒,北方的天氣驕陽似火,鐵匠們圍著燒得通紅的煤碳爐子,赤裸著上身,繫著膠皮圍裙,汗如雨下,同時,伴隨著大小鐵錘的起起落落,綠豆粒兒大的火星四處飛濺,被燙傷更是家常便飯,這就是那個年代鐵匠藝人們最真實的勞動狀態。

有需求的村民會拿著自家壞掉或廢棄的舊家活什兒,到打鐵攤前,同鐵匠頭頭兒議價,議好價,鐵匠頭頭兒會把顧客拿來的廢舊家活什兒登記好,排好序,接下來就是回家等待。

在業餘生活枯燥、乏味的九十年代,打鐵攤兒也是村裡孩子們經常光顧的地方,他們或揹著父母拿點兒家裡廢棄鐵器,偷偷請鐵匠師傅打個彈工架、小鏟子之類的;也有膽大包天的熊孩子,實在找不到廢棄鐵器,就揹著家長,偷偷的把家裡正在使用的家活什兒拎出來,打造成自己想要的小玩具。這種情況的結果,往往以父親的一頓鞋底子,一天的面壁思過而結束。

難忘童年記憶——火花四濺打鐵攤

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農業生產機械化水平越來越高,農村經濟條件的改善,商品經濟水平的提高,使農村的一些傳統手工藝人在逐漸退出這個曾經深受百姓歡迎的舞臺。

當前的河北農村,雖然很難再見到曾經揮汗如雨的掄錘,或腳手並用躬身刨掃帚,或鋦盆鋦碗鋦大缸等等傳統手工藝人的身影,但相信他們身上祖祖輩輩傳承下來的工匠精神和吃苦耐勞的品質,並未斷代和拋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