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眼不識金鑲玉”

人們常用“有眼不識金鑲玉”來比喻見識淺陋、缺乏識別事物的能力。

這句俗語中的“金鑲玉”,顧名思義就是在金器上鑲嵌各種美玉,是一種特殊的金、玉加工工藝。這種特殊的金、玉鑲嵌工藝為我國所特有,且歷史悠久製作精美。

“有眼不識金鑲玉”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金和玉象徵高貴與純潔,如詩仙李白所贊“金樽清酒鬥十千,玉盤珍饈值萬錢”,所以金鑲玉寓意“金玉良緣”,堪稱尊貴吉祥與超凡脫俗的完美結合。

關於金鑲玉的由來有這樣一個故事:

相傳春秋時楚國人卞和得美玉獻給楚文王,琢成璧,稱為“和氏璧”。此璧冬暖夏涼,百步之內蚊蠅不近,乃價值連城的稀世珍寶。秦統一中國後,“和氏璧”被秦始皇所得。始皇令人將其雕成玉璽,鐫李斯所書“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字,再雕飾五龍圖案,玲瓏剔透、巧奪天工,始皇自是愛不釋手,視為神物。

漢滅秦後,“和氏璧”落劉邦手中,劉將其作為傳國玉璽世代相傳,一直傳了十二代。至西漢末年,兩歲的孺子嬰即位,藏玉璽於長樂宮。時逢王莽篡權,王欲脅迫孝元皇太后交出玉璽。太后不從,一怒之下取出玉璽摔在地上,將之摔掉一角。

“有眼不識金鑲玉”

王莽見玉璽受損,連聲嘆息,忙招來能工巧匠修補,那匠人倒也聰明,想出用黃金鑲上缺角的奇招,修補後竟也愈加光彩耀目,遂美其名曰“金鑲玉璽”,這便是“金鑲玉”的由來。可惜,這個稀世國寶“金鑲玉璽”後來幾經轉手,到三國時代就不知去向了。但金鑲玉的製作工藝卻被傳承下來,並由宮廷走向民間,達官貴人中出現各種金鑲玉飾物甚至金鑲玉筷子等。

自古金玉相配就有金玉良緣之意,數百年前一直為帝王把持,作為財富和權力象徵。現在二者終於又被完美的結合在了一起,作為尊貴吉祥的象徵,供有識之士賞玩。在宋、明時期的蘇州玉工已將金鑲玉工藝應用在貢品玉器之上。

另有故宮博物院文獻載:

“嵌金銀絲、嵌寶石等金鑲玉技藝是明代琢玉嵌寶大師陸子岡的擅長之技”。

“有眼不識金鑲玉”

金鑲玉技藝後傳入明宮廷御用監,在清乾隆時期達到高超的藝術水平,並受痕都斯坦玉器的影響,紋飾趨於痕都斯坦風格,史稱“西番作”風格金鑲玉。當時,在外國進貢的玉器中有幾件極為寶貴的金鑲玉製品,讓乾隆皇帝愛不釋手,於是他做出了一項決定:金鑲玉只為宮中所有,不予外傳,並命內務府造辦處仿製。宮中的玉師用他們的智慧和汗水,結合乾隆工的宮廷技藝,終於創造出了象徵皇家的金鑲玉玉器。

然而因金鑲玉工藝複雜、原材昂貴,加之中國古代封建王朝嚴格的配飾等級限制等原因,致使金鑲玉工藝只限於宮廷御用品的應用,所以僅在故宮博物院等少數展館藏有金鑲玉傳世實物作品。

“有眼不識金鑲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