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90年代末期中國企業家的十大敗局

如果我們要判斷一家企業是否是一個穩定和成熟的企業,首先要觀察的是,它在過去的兩到三次經濟危機、行業危機中的表現如何,它是怎樣渡過成長期中必定會遭遇到的陷阱和危機的。

如果你面對的是一家在幾年乃至十幾年的經營歷程中一帆風順、從來就沒有遭遇過挫折和失敗的企業,那麼,要麼它是一個上帝格外呵護的異類,要麼它根本就是一個自欺欺人的泡沫。

我們必須儘量地弄清楚危機是如何發生、如何蔓延的,受難者是怎樣陷入危機的,唯有這樣,我們才有可能在未來的歲月中儘可能地避免第二次在同一個地方掉進災難之河……

導致中國許多草創型的企業家被“集體淘汰”的原因有很多。而透過對眾多失敗案例的剖析,我們發現其中最為致命的是:中國許多企業家的體內潛伏和滋生著一種共同的“失敗基因”。

《大敗局》這本書所描述的10個敗局中,我們力圖捕捉到這些“基因”:

一、普遍缺乏道德感和人文關懷意識

草創型的中國企業家群體,在某種意義上算得上是“功利的、不擇手段的理想主義者”的俱樂部,在這個特殊的群體中蔓延著一種病態的道德觀。這種種的蔑視、漠然和淡薄,最終必定會傷害到企業家自身及他們的事業。

二、普遍缺乏對規律和秩序的尊重

我們的許多企業家則缺乏對遊戲規則的遵守和對競爭對手的尊重。在捍衛市場公平這個層面上,他們的責任感相當淡薄,往往信口開河,翻雲覆雨。他們是一群對自己、對部下、對企業負責的企業家,而對社會和整個經濟秩序的均衡有序則缺少最起碼的責任感,這種反差造成了他們的個人道德與職業道德的分裂症狀。

三、普遍缺乏系統的職業精神

深圳萬科董事長王石曾經概括過包括他自己企業在內的新興民營企業的七大特徵:一是企業的初期規模很小;二是短期內急速膨脹;三是創業資金很少或沒有;四是毛利率較高,總是找一個利潤空間較大的行業鑽進去;五是初期的發展戰略不清晰;六是創業者沒有受過現代企業管理的訓練;七是企業家的權威作用毋庸置疑。王石描述出了幾乎所有新興民營企業和草創型企業家的先天不足的原因所在。

20世紀90年代末期中國企業家的十大敗局

本書所寫到的10家企業及其企業家的跌宕命運,是過去10年裡發生在中國新興企業中的最著名的10個悲劇。它們之所以走向失敗,或許有著各自的緣由——偶然的,必然的,內在的,外部的……可一個幾乎共同的現象是:

它們都是一個道德秩序混亂年代的受害者,同時,它們又曾是這種混亂的製造者。

秦池,沒有永遠的標王(姬長孔)

巨人,“請人民作證”(史玉柱)

愛多“青春期”的“錯覺”(胡志標)

玫瑰園,在沒有路標的花園裡(鄧智仁)

飛龍,被詩意寵壞(姜偉)

瀛海威,在大霧中奔跑(張樹新)

三株帝國,為何如此脆弱(吳炳新)

太陽神,逝水難追“太陽神”(懷漢新)

南德,一個“唐吉坷德”的中國版本(牟其中)

亞細亞,激情燃盡“野太陽”(王遂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