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之際的學者和教育家,來看看實學才俊朱之瑜都經歷了什麼?

本文系作者你不為別人擋風遮雨獨家原創,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作為一個讀書人,這樣的身世,真可謂生逢其時。明朝萬曆年間,是中國古代史上一段著名的思想自由時代。儒家學派縱橫,新思想層出不窮,且高度對外開放。不但西方文藝復興時代的科技成果大量傳入中國,傳統的封建禮教更遭到強烈衝擊,普通百姓的生活觀念、道德傳統,都發生了顛覆改變。市民文化蓬勃繁興,城市商業發達,民間奢靡風氣日盛,連婦女離婚改嫁,都一度成了尋常現象。士大夫更熱衷享樂,文化成就更如雨後春筍,從小說“三言二拍”到戲曲“臨川四夢”,成果極其璀璨。而知識階層的理念,更發生翻天鉅變,出現了多種新型學術流派,且民間知識分子參與政事的熱情,更是空前高漲。

明清之際的學者和教育家,來看看實學才俊朱之瑜都經歷了什麼?

朱之瑜

地方上的生員學士們,話語權都越發大,甚至常為民請命。諸多士林名流,不但熱衷傳道講學,更積極介入政事,在朝野覆雨翻雲。也正是在這樣的風氣下,明末的各色學術流派,名家極其多。不但精通學問,還擅長搞政治,好些個名流,知名度更驚天動地但這類角色,也是良莠不齊:有些人名頭大,會作秀,正氣凜然出了名可真大難臨頭,不是跑得比耗子快,就是變節比翻書快。投靠魏忠賢的陸萬齡,以及清軍入關叛變投敵的錢謙益,都是這類貨色。同樣也有另一些人,論道德品質,從來表裡如一,堪稱人中君子,素來為民請命,大節不虧。

明清之際的學者和教育家,來看看實學才俊朱之瑜都經歷了什麼?

朱之瑜石像

可論行政水平,卻是毫不接地氣,外加眼光短淺,小事斤斤計較沒完,政績雖說不少,大事面前敗筆同樣多。東林黨中的名臣們,好些都是此類,人品鐵骨錚錚,但好心辦出的壞事,卻是一籮筐,直到把明王朝辦完。而同上面兩類人物比,在這個自由時代,度過青春年華的朱之瑜,卻是截然不同的一類:既有名士的風骨,更有務實的水平和卓越的眼光。這一類人物,在當時的明朝,屬於稀有品種,以清末學問家梁啟超的觀點,滿打滿算只有五人,即“晚明五大思想家”。朱之瑜,便是其中之一。而與好些名家相同的是,朱之瑜也有不錯的家學淵源。他的家族,是浙江餘姚當地的名門。

明清之際的學者和教育家,來看看實學才俊朱之瑜都經歷了什麼?

朱之瑜日本

僅說這個籍貫,就極不簡單:餘姚在明朝,號稱“文獻名邦”,以文教昌盛著稱。科舉的成績出名強,狀元出了好多位。各行業的英傑,更是名流薈萃:締造“弘治中興”的大學士謝遷,陽明心學的開山聖人王守仁,都是其中傑出代表。而即使與這類名流比,朱之瑜的家世,也毫不遜色。從曾祖父起,就是知名的學問家。而且祖上三代,派頭都相當大,連朝廷的賬,都時常不買。祖父朱孔孟,三次拒絕朝廷邀請,婉拒出山做官。父親朱正這輩最風光,在朝廷的反覆邀請下,做了漕運總督。當然朱家這麼大派頭,並非為了擺譜:這個家族一向以學問和品德著稱,倘若看到朝政腐敗,國事不堪,那麼天大的高官厚祿,也絕不就範。

明清之際的學者和教育家,來看看實學才俊朱之瑜都經歷了什麼?

朱之瑜紀念館

世代傳承下來的風骨,便是儒家一個重要信條:道不同不相為謀。照說這樣的身世,朱之瑜的成長,理應很舒適,不說錦衣玉食,也該衣食無憂。但恰恰相反:從八歲起,朱之瑜的童年,就變得異常慘淡,甚至一度生計無著,學業也無法維繼。因為就在這年,朱之瑜的父親朱正,還未就任河道總督,就突發疾病過世。朱家雖說名頭響,卻並不富裕,外加頂樑柱一塌,生活猝然艱辛起來:朱家兄弟三人,朱之瑜排行老三,兩個哥哥也同樣未成年。這下寡母帶著三個幼子,生活從此貧寒。於是像許多窮人家孩子一樣,小朱之瑜也早當家。小小年紀就出來幹活,養家餬口。不但諸如種地屠宰之類的農活,基本都接觸過,甚至連城裡的幫傭雜役,也曾做過好多。各行業的民間疾苦,從此感同身受。

明清之際的學者和教育家,來看看實學才俊朱之瑜都經歷了什麼?

朱之瑜書畫

但唯獨好的是,朱之瑜的學業,卻沒怎麼落下。朱家雖然破落,但名聲猶在,門生故交也多。因此多方關照,朱家三兄弟的學問教育,總算是沒耽誤。特別是朱之瑜,在同鄉李契玄門下求學,也很快展現出不凡的天賦。後來雖說李契玄病故,學業一度中斷,但小朱之瑜手不釋卷,一面打工一面自學。學業日益精進。而且不止朱之瑜爭氣,朱家兄弟三人,各個都不差。無論生活怎樣寒苦,卻從不放棄追求。特別是大哥朱啟明,多年以來贍養家小,照料母弟,是家中的第一擎天柱。自身的學問,也進步更快。不但書得好,學業更是豐富,武功兵法也涉獵得多。到朱之瑜二十五歲這年,也就是天啟五年(1625),這個家庭終於苦盡甘來:長兄朱啟明考取武進士,成了朝廷官員,家庭條件大大改善。

明清之際的學者和教育家,來看看實學才俊朱之瑜都經歷了什麼?

朱舜水集

也正是隨著兄長得志,朱之瑜的求學,也雲開日出:隨後朱啟明就職松江府,朱之瑜也隨同前去,拜在了當地學問名家朱永佑門下。後來朱啟明官運亨通,一度官至漕運總兵,朱之瑜的際遇也改善。教授過他學業的,還有張肯堂和吳鍾欒,都是當時名流。而這三位名流,在明朝都大有來頭:朱永佑後來是崇禎年間的吏部侍郎,南明魯王政權的工部尚書;張肯堂,天啟年間進士,崇禎年間的福建巡撫,南明魯王政權的東閣大學士;最厲害的卻是吳鍾巒,說後來官職不高,但背景卻硬:是東林黨的幹才,與東林黨智囊高攀龍是好友,更是東林干將李應升的座師。三人都是當時聲名顯赫的人物。

參考資料:

·《朱舜水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