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年前,我幸福的吃著轉了十多戶人家的月餅

四十年前,我幸福的吃著轉了十多戶人家的月餅

關於月餅的記憶

我的家在魯西北平原一個農業大縣:商河縣。我來自商河的孫集鎮,我的村子有一個很有故事的名字,高仙莊。我們村裡老百姓之前都不知道中秋節是什麼,一律稱呼為八月十五。這既是一個日子,也是一個節日名字。至於中秋節,只有村裡會寫毛筆字的老先生給人家寫喜聯的時候,才寫:人逢喜事精神爽,月到中秋分外圓。

四十年前,我幸福的吃著轉了十多戶人家的月餅

我們村很普通但有故事

小時候,我們對這些對聯也不懂。只知道從貼好的對聯上面揪下一篇紅紙來,擦一下臉蛋。那是童年的嬉戲。這裡講一個關於中秋節月餅的小故事,那是來自過去的記憶。

四十年前,我幸福的吃著轉了十多戶人家的月餅

煤油燈的記憶

農村裡,八十年代物質是比較匱乏的。86年之前,村裡都是用煤油燈的,我們叫做洋油燈。蠟燭這種東西,是很現代化的產品了當時,普通人家想都不敢想,只有村南頭在供銷社當主任的高大叔家裡才一直用蠟燭。其他人,都是用煤油燈。講這段與月餅無關,只是告訴大家當時物質缺乏的程度。

四十年前,我幸福的吃著轉了十多戶人家的月餅

兒時的記憶

而每逢八月十五,月餅是必不可少的食物,甜啊,香啊,盼啊。正月初十,月餅就買回來了,一共兩份。一份給爺爺奶奶屋裡送過去,一份留在家裡。但是不能吃,要去轉一圈回來才能吃。啥意思?轉一圈?對。這一包月餅先給大伯家送去,隨著的還有自家地裡產的一些蔬菜或一包糖。大伯會安排孩子再送回來一包月餅和他家地裡產的蔬菜或水果。然後大伯送回來的這包月餅,在安排送給叔叔家,當然還是附帶蔬菜。叔叔會安排嬸嬸在送回來一包月餅和其他糖果,說到這裡明白了麼?這是農村過節的人情往還,沒有人情,哪來的鄉里親情。

四十年前,我幸福的吃著轉了十多戶人家的月餅

禮物是情感的繫帶

所以,只有當到了八月十五晚上,月餅轉完了十幾個圈了,每個家裡吃的都不是自己當初買的那一包。這才打開月餅,家長分給孩子們吃。而父母,一般是不吃的,只有孩子撒嬌的時候,才會餵給父母嘴裡一口。那時候的孩子都很懂事,都知道讓父母吃一口月餅。

四十年前,我幸福的吃著轉了十多戶人家的月餅

記憶的味道

那時候,雖然很窮,但是總覺得比現在幸福,家裡,家族裡,村裡的長輩晚輩都其樂融融的在一起生活。那時候的中秋節過的,真的有節日氛圍,真的有秋的味道。月餅,實在是香,實在是甜,為啥現在吃不到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