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民居“土掌房”特色知多少

“土掌房”又稱土庫房,距今已有500多年的歷史。它是彝族先民的傳統民居,後期彝漢混居,融合了部分漢族民居的特點,逐步形成具有鮮明地方特色的民居建築,堪稱民居建築文化和建造技術發展史上的“活化石”。

彝族民居“土掌房”特色知多少

“土掌房”分佈在滇中及滇東南一帶。這一帶土質細膩、乾溼適中,為“土掌房”的建造提供了大量方便易得的材料和條件。“土掌房”以石為牆基,用土坯砌牆或用土築牆。挖來紅土倒進夾起的模板中間,用木杵舂築堅實土牆,等到土牆風乾曬乾後以後,再把加工好的圓木架在牆頂上,作為主樑。牆上架樑,樑上鋪木板、木條或竹子,上面再鋪一層土,經灑水抿錘,形成平臺房頂,不漏雨水,同時又是曬廠。有的大梁架在木柱上,擔上墊木,鋪茅草或稻草,草上覆蓋稀泥,再放細土錘實而成。“土掌房”部分為二層或三層,冬暖夏涼,防火效能好,非常實用。

彝族民居“土掌房”特色知多少

彝族民居“土掌房”特色知多少

雲南瀘西縣永寧鄉城子古村被譽為“居民建築發展史上的活化石”,是一處集喀斯特自然山水、田園風光和少數民族古建築於一身的勝地,現存有彝族“土掌房”1000多間,層層疊疊、集中連片、背山面河,全村房屋牆連牆,下一家的屋頂即為上一家的場院,層層而上,直達山頂,極具特色。城子古村的“土掌房”被譽為瀘西的“布達拉宮”。

彝族民居“土掌房”特色知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