傾其所有為孩子,孩子卻不領情,究竟是哪兒出了錯?

閨蜜找我聊天說,“我終於知道,為什麼我兒子對我的付出覺得理所當然、不懂感恩了。”

“因為我自己對我的媽媽也是這樣的……”

原來閨蜜前幾天去她媽媽家吃飯,正好媽媽不是很舒服,吃完飯以後沒有像平時一樣馬上收拾碗筷。

吃完飯,閨蜜自己玩了快20分鐘手機,抬頭一看,殘羹剩飯還都擺在餐桌上。再看看媽媽,坐在沙發上面,也在專心致志看手機。心裡竟生出這樣一個想法:

我媽怎麼還坐在那兒呢,真懶!怎麼還不去收拾碗筷?

傾其所有為孩子,孩子卻不領情,究竟是哪兒出了錯?

孩子親暱地抱過孩子

當閨蜜發現自己生出這個念頭的時候,自己都嚇了一跳!

“我怎麼會有這樣的想法!”

誰規定飯後收拾碗筷,必須是媽媽做呢?為什麼爸爸不能做?自己又為什麼只顧著玩手機,沒有去洗呢?

其實閨蜜是一個非常熱心助人的人。朋友、同事有困難,她都是第一個衝上去幫忙的。要是有人幫了她,她更是兩倍三倍的回報人家。

傾其所有為孩子,孩子卻不領情,究竟是哪兒出了錯?

小女孩在洗衣房裡玩耍

閨蜜自己也說,“我終於明白,我為孩子付出的時候,他不領情。有時候被說煩了,甚至還口出怨言。

其實問題都出在我這個做媽媽的身上呀!

孩子並非天生的白眼狼。之所以對父母的付出覺得麻木,正是因為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只是單方面地在接受父母的饋贈,不需要他一點付出。於是,他便失去了關愛他人的能力。

久而久之就會覺得,“你們對我好是應該的,哪天沒有按我的心願做事了,就是你們壞心眼,就是你們不愛我了!”

傾其所有為孩子,孩子卻不領情,究竟是哪兒出了錯?

小男孩趴在草地上玩耍

說感恩太大,不妨先教孩子學會說感謝

感恩不是一個生硬的詞彙,如果只是對孩子說教,“你要懂得感恩”,孩子是很難做出任何改變的。因為他並不能夠理解,什麼叫做感恩。

要把感恩融入到一個個具體的行為,首先就是教會孩子說感謝。

過年過節,爺爺奶奶給孩子紅包時,要讓孩子說“謝謝”。不能讓孩子覺得,“過年就該收紅包,誰不給我紅包誰就是壞人,誰給我紅包就是愛我。”

給紅包不是長輩的義務,長輩只是透過“給紅包”這樣的行為,來表達自己對孩子的愛意。

傾其所有為孩子,孩子卻不領情,究竟是哪兒出了錯?

小女孩們得到了禮物興高采烈

想讓孩子學會感恩,家長自己要做好示範

就拿三口之家來說吧,爸爸加班到晚上很晚才回家,媽媽給爸爸溫好了飯菜,備好了一杯熱茶,爸爸一進家門就感謝媽媽,“老婆辛苦了!”

媽媽辛苦了一週,週末早上爸爸帶著兒子去早鍛鍊,“媽媽很辛苦,我們不要打擾她。輕輕地出門,鍛鍊好買上早飯,回來再叫她起床。”

感恩教育,需要滲透到日常的件件小事當中去,這樣孩子才能耳濡目染。

傾其所有為孩子,孩子卻不領情,究竟是哪兒出了錯?

一家三口幸福地在郊外活動

什麼事都為孩子做了,想讓孩子無憂無慮、沒有煩惱地成長,最後卻會發現孩子並沒有如我們想象那樣一路順境。

且稍有不順,就會大發脾氣。

因為失去關愛他人能力的孩子,在與他人的交往過程中,也會覺得別人幫助他是理所當然的,也不會想到自己能為同伴提供什麼幫助。

這樣,他的人際關係怎麼能處得好呢?

傾其所有為孩子,孩子卻不領情,究竟是哪兒出了錯?

父子倆開心地做遊戲

從學會基本的感謝開始,慢慢地讓孩子把感恩的行為自然、自主地付諸到日常生活中去。這樣的孩子,才會收穫更多的情誼,有更美好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