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核雕嗎?

也許大夥看劇的時候,

會見到古裝劇中有些人物的衣帶下方掛有一枚或一串像果核一樣的裝飾墜物,有時也會出現拿在手裡摩挲把玩的場景。

這一顆顆看似普通的“果核”有什麼好玩的呢?這或許是很多人的疑問。但其實啊,這小小方寸之間,有大來頭。

這就要說到我們的非遺工藝——核雕了。

你知道核雕嗎?

初中課本上的一篇《核舟記》,大概是很多人都知曉的。

一個八分多長,兩顆米高的桃核上面,將小舟的結構以及蘇東坡等人的情態,遊赤壁的場景刻得栩栩如生。

這樣精湛的雕刻技術,讓魏子也不由驚呼:”嘻!技亦靈怪矣哉!”(啊!手藝實在是靈巧神奇啊!)。在這方寸之間做文章,是顯示一位核雕師能力最好的體現。

你知道核雕嗎?

由於在形體較小的物體上雕刻,所以也稱之為“微雕”。製作這項手工藝的載體便是一些果核,比如橄欖核、桃核、櫻桃核等。

其中桃核是最早的選材,因為桃木在民間有傳言可以驅邪扶正,是吉祥美滿的象徵,故會受到大部分人的偏愛。

人們善把佛祖這種具有宗教寓意的題材刻於核雕上,也是民間百姓喜歡祈佑幸福美好的象徵。後來,在核雕上所施展的題材越來越多,加深了把玩的“文玩屬性”。核雕的材料也嘗試得更多,

而橄欖核與其他果核的差異在於形狀的不規則性。在橄欖核上進行雕刻工藝的,尤其考驗手藝人的技藝。

你知道核雕嗎?

最早,核雕的出現是起源於佩戴文化。

一件核雕作品不僅具有好的寓意,還極具欣賞價值。用一根繩子串上後,就可佩戴腰間或執扇下,成為了文人雅士以及富家子弟追隨的一種“潮流”。

你知道核雕嗎?

在唐代與宋代時期,微雕工藝慢慢嶄露頭角。

據說有一個叫詹成的工匠,可以在鳥籠的竹片上面雕刻,深得大眾喜愛。

大型的雕刻物件不易隨身攜帶,這類微型的雕刻工藝品更能讓人們接受,可以隨時把玩,美觀且便利。

你知道核雕嗎?

明清是這類微型雕刻工藝品,被大眾喜愛戴在身邊的鼎盛時期。核雕行業一度供不應求,技藝也發展到一個高度。

其中有一個叫夏白眼的工匠,可以在方寸小核上,刻出十六個娃娃,且每個面部的喜怒哀樂都刻畫得一清二楚,神情具備無一例外。

清朝末年戰亂紛紛,核雕行業的手藝人被迫離開了自己喜愛熟悉的崗位,扛不住經濟壓力,轉行的轉行,為了謀取一條生存道路。

局勢安定之後,各項被摧殘的手藝慢慢重新回到大眾視線,被社會所重視,其中包括了核雕工藝。

你知道核雕嗎?

褪去沉重的歷史塵土,核雕重獲新生。在江浙一帶,核雕匠人層次不窮,核雕也開始恢復原本的生命活力。

尤其在蘇州舟山一帶,有著名的核雕村,是能工巧匠的彙集之地。

於2008年6月7日,核雕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從古至今,核雕藝人們用

匠心精神以及精湛技藝

續寫著核雕工藝的新篇章。